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古诗词的考查题型十分稳定:选材上,自2012年以来都是唐宋诗词;题型上,自2017年以来皆固定为一道选择题加一道简答题。
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的基本共性是淡化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注重对诗词内容的考查。具体到每年的试题,考点因诗词设题,有较大的差异。
由表1可知,2020—2024年全国卷诗词材料全部来自唐宋诗词,这符合我国古代诗词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两个朝代是我国诗词发展的巅峰时期,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材料全部是宋诗,2020—2024年作者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陆游。
此外,全国卷诗词材料与教材中的作品基本上没什么联系,这意味着考生解读诗词作品时不要贴标签,即不要看到陆游就朝“爱国”方向理解,不要看到杜甫就朝“忧国忧民”方向理解……
选择题答案项设误特点
选择题以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为主,基本上是选出“不正确”选项,而“不正确”选项的设误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曲解文意,诗词含义与答案项的表述不同
根据难易程度,我们可以将曲解文意分为明显设误与隐蔽设误。
明显设误举例如下:
2024年新课标Ι卷选用了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答案项是:“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对应的诗句是“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然而,诗句是将泉声与音乐声相提并论,并没有“摒弃了乐器”,答案项的表达明显与诗句含义有差异。
隐蔽设误的常见方式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进行曲解,从而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举例如下:
2022年新课标Ι卷选用了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答案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对应的词句是“人情苦向南山觅”。设误的方式是曲解“苦”字的意思。在此词中,“苦”的意思是“竭力、执着”,而答案项故意将之曲解为“痛苦”,因而得出“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的结论。
(二)借用诗词省略的特点进行设误
古汉语崇尚简约,表现在文言散文上就是成分省略,而诗词因格律的限制、字数的限定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尤为突出,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都有可能被省略。成分省略是理解诗词的难点,答案项借此设误,迷惑性比较大。
2024年全国甲卷选用了吕本中的《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答案项是:“C. 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对应的诗句是“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这个题目是新题型,要求考生补充完整空缺的部分,相当于让考生补充完整诗句成分省略的部分。根据律诗颔联、颈联需对仗,且要使相应词语词性相同或相近的原则,空格处应该用“身”字,而不能用“鹏”字;但答案项引用了教材中的内容,有很强的干扰性,容易误导考生。
(三)相似引申,无中生有
这种设误方法是,答案项的表述前半部分符合诗词含义,后半部分却作了过度引申。这个引申虽符合生活常理,但不符合语境。这种设误隐蔽性很大,考生不容易判断。举例如下:
2023年全国乙卷选用了陆游的《破阵子》,答案项是:“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同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对应的词句是“与君同醉醒”。单从结尾句出发,不考虑整首词的内容,答案项的表述有其合理性,但是整首词的主题是愿意放弃浮名甘于隐逸,因而此处的 “同醉醒”主要表达的是作者闲居时自由自在的状态。答案项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引申偏差。
简答题设题方向
简答题考查的重心具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指向诗词内容,二是指向文化背景,三是指向语言风格,四是指向写作技巧。
(一)指向诗词内容
指向诗词内容的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读懂诗词。根据题目覆盖的范围,这类题型可以分为局部诗词考查和整体诗词考查。
考查局部诗词的题目如下:
2023年新课标Ι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查整体诗词的题目如下:
2024年新课标Ⅱ卷:“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指向文化背景
简答题不仅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考查诗词所包含的文化主题。
诗词所包含的文化主题比较丰富,有起始于《离骚》的“悲秋”主题、“美人香草”隐喻,有“寒士怀才不遇”主题,有“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主题,等等。其中特别普遍的主题是“出仕”与“归隐”。叶嘉莹在《古诗词课》中详细列举了“出仕”与“归隐”的各种类型:“有的人治则进,乱则退;有的人治亦进,乱亦进;有的人用则进,不用则退;有的人用亦进,不用亦进;有的人主张进而后退;有的人实行以退为进。”
2021年全国甲卷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就考到了“仕”与“隐”的关系,题目为:“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分为两点:“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考生容易答出第二点,因为第二点可以通过分析整首诗获得,而第一点则要从文化背景推理出来,即考生必须知道古代读书人一般会将“仕”与“隐”对立起来,才有可能答出答案①。
(三)指向语言风格
鉴赏语言特色的简答题如下:
2021年全国乙卷选用了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题目为:“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Ⅲ卷选用了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题目为:“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有意思的是,它们的语言风格都有“通俗浅显”的特征:2021年全国乙卷的答案第一点是“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2019年全国Ⅲ卷的答案第二点是“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诗词语言风格多样,诗人风格也各有特色,但相对而言,“通俗浅显”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四)指向写作技巧
简答题对写作技巧的考查,往往不是考查某种写作技巧在诗词中如何体现,而是从“怎么写”的角度来考查。
2024年新课标I卷选用了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题目为:“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目已经指出了对比的手法,因此答案要从以下角度详细说明:“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流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第一,落实教材中的诗词
高中人教版教材5册语文书共选录了38首诗词,从《诗经》到宋词,再到《沁园春·长沙》,呈现了诗词的发展脉络。此外,教材在诗词课文的“学习提示”板块,从诗词主题、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对诗词做了精要的点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提示”板块中涉及的概念,都可以视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高考语文部分考点与教材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比如《孔雀东南飞》的“学习提示”板块中有这样一段话:“保留了较多的民歌色彩,特别是人物对话,大都是浅白的口语。”这个内容与2021年全国乙卷第15题的答案第一点“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非常相似。
第二,探索诗词的内在规律
阅读诗词最大的困难是理解,而致使理解困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词汇,2023年新课标Ι卷选用了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诗首联“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中“转”字的含义,考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此处的“转”应该理解为“更加,越发”,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的“转”意思相同。高考题考查的词语一般不会太生僻,因而考生注意日常积累便可。
影响学生理解诗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诗词语言的跳跃性,二是诗词语言的暗示性。
诗词语言的跳跃性,既与古汉语的表达特点有关,也与诗词的相关限制有关。
古汉语崇尚意合,并不追求“主谓宾定状补”的完整,因此成分省略是常见现象,而因格律的限制、字数的限定等,诗词的成分省略现象更加突出。这是学生读懂诗词的主要难点。
对学生而言,影响其理解诗词的最大因素是主语的省略,比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补充省略的主语后是这样的:“(唐朝将士)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作者‘我’)可怜无定河边骨,(那五千士兵)犹是春闺梦里人。”然而,有学生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理解为“作者为国捐躯,妻子梦见作者”,于是将省略的内容错误地补充为:“可怜(作者‘我’成为)无定河边骨,(作者‘我’)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词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深层的含义,但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深层的含义,因为诗词常常不直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方式来表达。
比如2023年新课标Ι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方面作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这道题满分6分,但是浙江省的考生得3分和4分的占80%左右,失分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花”“桃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分析缺乏内在逻辑,或者只答深层含义,缺少表层含义;或者只答表层含义,对深层含义答得不够准确,如下面这名考生的答案:“①只有树头枝底的桃李花才能焕发活力,卖花担上的桃李花即使再有成色,也了无生机;②本诗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只有真正观赏了才能得到真学问。”考生对深层含义的理解有明显的偏差。
第三,阅读诗词相关著作,了解诗词发展脉络
做诗词阅读理解题固然能够提升鉴赏能力,但想要更加全面地理解诗词还需要阅读相关著作。比如叶嘉莹的《古诗词课》,该书的诗部分从《诗经》《离骚》讲到晚唐的李商隐,词部分从“花间词人”温庭筠讲到宋末的王沂孙,既阐述了诗词的发展脉络,也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各时代代表诗人、词客的风格特征;又如尚永亮的《诗映大唐春》,该书详细介绍了唐诗与唐人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