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选择脱颖而出的权利

2024-11-04 00:00:00
求学·理科版 2024年17期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冒险,充满发现。——卡瓦菲斯

因为坚信,所以努力

高一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我哪里都没去,专心闷在家学习。我立下一个 flag:分班考试要考好,我要去文科实验班。奈何基础太差,我后来还是被分到了高二文科的平行班。不过,当时坐在平行班里的我,却依然坚信:努力是有结果的。

因为坚信,所以依旧努力。分班后的第一个月里我疯狂地学习——课间写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的晚自习时间会刷两三本习题册……于是分班后的第一次月考,我文科排名年级第100名,是班里的第二名。

我们平行班有天天趴着睡觉不学习的同学,也有上课吵吵闹闹的同学,环境比实验班的差多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能做到不受影响:这与我无关,学习是我的首要之事。

我想我能够始终稳步前进,最后在高考中超常发挥,成了我们那一届文科平行班唯一考入“985”的学生,应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是知道自己的短板在何处,如我能精确地知道我英语差的根源在于词汇量的匮乏,于是便可以对症下药;二是心态好,无论成绩有怎样的波动,我都不会为成绩流泪或彻夜难眠,因为我觉得不到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没有人可以定义自己的水平,没有人可以知道自己的极限——万一,高考超常发挥了呢?

我想我确实在高中的时候领悟到了“独处时守心”这一道理,即别人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什么,是保持属于自己的节奏。

卓越,是一种选择

周测月考省统市统接连到来,一次又一次的排名,一遍又一遍地刷题,一天又一天的熬夜,因一日又一日的竞争而身心俱疲的我,因许多次考试失利而沮丧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立志前往北大的梦,是否太过虚无,太过自傲?但同时,我又每日都幻想着在北大的校园中徜徉,这些美好的想象,让我在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上强打精神,让我在想要胡乱应付考试时及时自省,让我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或许我们都是这样吧,在黑暗的时光,总是最迷恋于那一束微光,但又同时怀疑这光亮是否只是心中的幻影。

幸好,我总有许多办法来消解心中的虚惘。每逢消沉的时刻,音乐和体育便成了我最好的伙伴。我的高中,并非只有紧张的学习。足球、吉他和课外书,都是我最好的伙伴。踢一场球,弹一首歌,读几页书后,勇气与信心便会重新回到我的身体。

我们都有选择卓越的权利,我们都有选择脱颖而出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不是北大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北大。命运,总是在自己手里的。庆幸的是,在高中这漫长又崎岖的旅程中,我选择了汗水与拼搏,选择了卓越。

艺术校考结束后,我急急忙忙地赶回学校,上了最后两个月的文化课。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编导考试,原来学过的文化课知识我大部分都想不起来了,再加上遇上新高考改革,教材也改版了,于我而言很多知识点都是陌生的。这就意味着,我不仅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重新掌握以前的文化课知识,还要学习一遍新增的知识点。

我欲哭无泪,却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那段时间,我每天不是坐在教室里刷题,就是去办公室问老师。还记得数学新增了排列组合、二项式等重点知识,于是我就捧着数学课本看概念,看完概念再做书上的课后题。一道题弄不懂,就一直死磕,问同学,问老师,直到把那类题型都搞明白。因为总是记不清民国时期历史重点事件发生的时间,于是我抽出了三节晚自习,一边翻课本,一边在草稿纸上整理罗列出所有的知识点,然后把草稿纸揣在兜里,排队打饭时、课间下楼跑操时、放学回宿舍时,就掏出来背诵。最后,我的文化课成绩排名从一开始的班级末位变成全班的中上游水平。

复读这一年,我尝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那一年里,我几乎没在家里待过。但是我没有退路,逼着我向前走的,不是前方梦想的微弱光芒,而是身后现实的万丈深渊。不努力,我只能上专科。

你只是太紧张了

高考前不久我还去办公室找老师,想问一道之前问过,但那时又突然想不明白的题。我说,老师,我好像没题感了。

高考前一天的黄昏,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他说:“坐。”

我很奇怪,不解其意,心里还想着要赶紧回去复习。是的,高考前一晚我仍然觉得自己没将知识复习完。

可是那个黄昏,老师说:“没啥事,就是请你出来放松。你不是没题感了,你只是太紧张了。”

我确实是太紧张了。高压之下我才发现,原来人表现焦虑的方式有千万种。我表现得很隐晦,表面上一直平静地看书,没有出现明显的焦虑。如果不是老师从我问的一个小问题中察觉出我的异常,我可能真的完蛋了。

我很幸运,在那个高考前的黄昏,能有一位恩师跟我说:“你只是太紧张了。”

我的高考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我的排名确实比平时要低些,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但至少还能允许我在一所“211”大学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最后,当一切风平浪静,我也终于开始静下心来审视过往。我终于明白,那年几近击垮我的,不是意外,而是那个惧怕意外的自己。

重复也许没有意义,但真的很有用

高考前几个月,重复做题做到自我怀疑:“刷”几十道同一类型的题目,背几十遍同一个知识点,仅仅是为了考场上可能出现的几分,这样是否值得呢?

我记得我为生物的一个知识点做了很多相关的题型,可是当考场上出现这个知识点的其他题型时,我还是不知所措。

明明练习了很多遍,为什么还是做不到举一反三?之前的重复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想放弃这个知识点时,生物老师的话点拨了我:“你要把每次错误的原因都写下来,下次再改正。如果又出现错误,就继续把原因写下来,不断重复,直到上考场。当考场上再出现这个知识点的题型,就算不是你做过的题型,你也可以很快想到之前的错误做法,然后快速排雷。重复练习对有的人或许没有意义,但对有的人就是有用的,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后来,我不仅沉住气不断啃这个知识点,也能沉住气对其他科目的试题进行重复练习,重复得越多,高考也越逼近,但心也更稳了。我知道,哪怕99%的题目都不会出现在考卷上,我也要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中纠错,改进,总结,直到战胜它们。这并不是为了抱着侥幸心理押题,而是为了真正坐在高考考场上时,见到这一知识点的题目能够胸有成竹地拿起笔,不至于慌乱——因为我很熟悉它的多种题型,所以我无所畏惧,这才是我们不断重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