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
“我国青年诸君,欲自知在国中人格居何等者乎?欲自知在世界青年中处何地位者乎?……欲明乎此,皆不可不读本杂志。”
1915年,《甲寅》杂志上赫然刊出此广告,其中“本杂志”,指不久后在上海创刊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胡适曾说:“《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
《新青年》杂志主张民主和科学,提倡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杂志发表了大量有关民主和科学的文章,如陈独秀的《敬告青年》等。这些文章表达了杂志创办者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真理的热情。同时,《新青年》杂志还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动了文学的革新和发展。
《新青年》杂志还发表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等,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铁浪滔天奔注
——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钢都诞生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钢都诞生。
作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基地,武钢在当时“大炼钢铁、以钢为纲”的运动思潮下提前建成了一号高炉。
第一桶铁水出炉时,举国欢腾,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自站在高炉炉台上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称该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武钢在中国钢铁产业版图中的地位由此奠定。
“提早完成任务,武钢一号高炉。武昌今又成钢都,铁浪滔天奔注。”时年66岁的学者郭沫若有感而发,并发表在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上填词一阕。
武钢的破土动工,承载着新中国的“钢铁梦”。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钢铁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毛泽东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武钢为国家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武钢已与宝钢合并为宝武集团,而它的精神印记影响了一代代人。合并后的宝武集团,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钢铁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