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传播探索

2024-11-04 00:00:00刘立胜刘翔宇程异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4期

内容摘要:近些年,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制于语言、出版平台及代理人等因素,其海外传播之路仍不畅通。本篇访谈中,汉学家程异教授从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实践、理论反思及译介个案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的影响因素与海外传播路径。他就中国文学海外代理人、国外出版社与编辑需求、译者模式等因素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做了详细论述,并以《钟鼓楼》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为例,探讨了当下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诸多议题,为本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传播;程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邓以蛰论美学与艺术》(23WYSB014)。

作者简介:刘立胜,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研究。刘翔宇,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研究。程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

Title: Exploring the Overseas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 Interview with Sinologist Jeremy Tiang

Abstract: Recent years have seen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oversea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However, hindered by factors such as language, publishing platforms, and agents, the path of its overseas dissemination is still not smooth.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 global” at three levels: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specific translation cases. Through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eremy Tiang, the article extensively discusses the roles of overseas agent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the demands of foreign publishers and editors, translator models, and other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abroad. Taking The Wedding Party as a typical example,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various issues in the current oversea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overseas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Jeremy Tiang

Authors: Liu Lisheng, PH. D., is professor and master’s supervisor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classical texts. E-mail: kevinlls@163.com. Liu Xiangyu is master student from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major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Jeremy Tiang, professor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is a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primarily focuses on transla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程异(Jeremy Tiang)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国际布克奖(Booker Prize)评委、当代重要的文学翻译家。他专注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与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学海外坎坷译介路上的行者。他不仅译著众多,而且对文学译介与传播有着深入的理论思考。目前,他翻译出版的作品有刘心武的《钟鼓楼》(The Wedding Party)、李洱的《花腔》(Coloratura)、张悦然的《誓鸟》(The Promise Bird),以及英培安的《骚动》(Unrest)等20余部。2023年,程异翻译邹静之的《九栋》(Ninth Building)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自创长篇小说《紧急状态》(State of Emergency)也于2018年获新加坡文学奖,其作品在海外引起很大影响。

相较于国外众多学者对译者的介绍与研究(Rogers 208),国内对程异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有几篇简短的介绍零星地见诸报刊网络(陈宇昕 8;花萌 4)。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方面,程异既有大量的翻译实践,也对翻译与传播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是中国文学海外译介路上的行者。他既精通双语,熟悉东西方文化并深入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容,又能洞悉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预期和需求,并与西方出版机构有着良好沟通。笔者于2023年7月21日通过Zoom线上采访了程异教授,与其探讨了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及《钟鼓楼》英译诸多重要议题,旨在了解当前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传播现状与问题,发掘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选择,关注译本背后隐藏的译者声音(张汨 122),分析译者惯习对于文本选材及翻译策略的影响,为后续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之路的行者

刘立胜(以下简称刘):程教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采访您。我们知道,您生于新加坡,现定居美国,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想问一下,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并从事翻译实践的?

程异(以下简称程):其实,我一开始从事新加坡文学作品的翻译,即新华文学。后来2011年,在爱荷华大学参与了作家驻留项目。在那里认识了张悦然,她那时刚巧在爱荷华大学做驻留活动。我读完她的作品,很感兴趣,就开始翻译她的作品。然后通过张悦然又认识了很多中国大陆作家。她又给我介绍了很多值得看的中国文学作品,于是我就从她那儿开始翻译,然后翻译了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刘翔宇(以下简称宇):程教授您好,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而不是古代的典籍文学作品呢?

程:我个人是比较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的。因为,在翻译的同时,我能跟作家他们进行交流,可以更为深入地去了解这些作家的作品。我觉得文化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当代文学。翻译当代文学能够让西方读者了解现在中国文学的情形,这对我来说很有价值。当然,确实有很多学者在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但对我而言,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作品在海外译介的力度还不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译者,我觉得在翻译与创作的同时,与中国的作家与学者进行交流很重要,而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

刘:您曾提到,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之路并不通畅。您在译作的翻译与出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程:总体而言,主要是海外的出版社没法了解国内的情况,这方面也没有很多相关代理人,最主要是缺少代理公司。我发现很多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国家,他们有很多专门致力于文学作品外译的代理公司与代理人。但国内这样的代理公司却很少,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代理公司或代理人比较了解海外市场。但若要在英美国家出版,不了解海外市场,没有人设法去做这方面的工作,那就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也就很难把作品传播出去。和一些海外编辑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其实对国内流行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作者比较值得关注,什么样的作品值得看,以及哪些作家的声誉比较大等,他们都完全不了解。只有中国作家拿了奖,比如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才去出版莫言的作品,在这方面中国文学海外译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与代理人合作这方面,大多数时候都是我自己与他们联系。如果作者有自己的代理人,那我就和作家的代理人合作。张悦然也是后来通过我的译介才在英国有了代理人,双雪涛和邹静之也是如此。因为海外的代理人一般不会看原创的中国文学作品,而国内的代理人也很少把这些作品介绍给他们。

宇:在您翻译的小说与戏剧作品中,哪部作品对您来说是个挑战?为什么?

程:可以说,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挑战性。就戏剧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国内的戏剧文化跟西方的话剧传统没有很多连接性。海外的戏剧比较关注故事线,而国内的戏剧作品则是对一幕一幕的处理。戏剧作品如果从头到尾没有一条故事线,那就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去体现,或者去跟英美的剧团解释中西戏剧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戏剧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另外,很多时候挑战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比如说如果要了解《钟鼓楼》,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但海外读者不清楚80年代北京的状况。张悦然的作品也是如此,读者也不太了解80后这一代人的背景和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总之,海外的读者、出版社都不太了解中国大陆的很多情形,在翻译的过程我要提供很多相关的背景知识。

刘:当您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您是否会直接和原作者联系?您是否在译作中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

程:如果作者愿意的话,我会直接跟他们联系。如果有必要,我也会在译作中加一些注解,不过我还是会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我会在译文后面加个注解或者写一个所谓的translated notes,以解释或补充相关知识,方便读者理解。我的想法是先让读者自己去体验文本,然后再补充解释。但有些时候,读者在看的过程中遇到不是很熟悉的内容,他们可以自己去填补这些背景知识。比如说,《钟鼓楼》发生在1982年,我会有意识让读者大概意识到这是几年前发生一件大事,尽量根据原文想表达的内容,遵循原文的风格。

宇:您曾提到,如何与出版社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是贯穿文学翻译全程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您在翻译完之后,是如何出与出版商联系的,又是怎样来推动它在海外传播的?

程:这需要了解整个市场,我时常去参加国外的书展。比如说,我这两个星期正在英国授课,但是我有空会去跟一些出版社交流,去看望认识的编辑,了解一下他们最近在看什么,想出版什么书。然后,向他们介绍一下,我最近看了中国的某些作家某些作品,哪些值得关注,总之就是要打好关系。接着,找到我觉得他们会喜欢的一本书,推荐给他们。他们相信我,也了解我的口味。当然,这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这些关系,去了解市场需求,去了解他们个人的兴趣等。但是我去参加这个国际书展的时候,看到中国国内的代理人比较少,也未发现与这些编辑以朋友关系进行交流。

二、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理论反思

刘:在中国的翻译界内,学者们曾就不同的译者模式进行了学术争论。在您看来,汉学家、中国本土译者、中外合译、华人译者这几种模式,哪一个是理想的或最佳的译者模式?

程:我不想说哪一种模式更为理想,因为译者有点像作者,都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从自身的背景来做翻译,所以在评估译文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一点。就我而言,在我开始从事翻译时,让我惊讶的是新加坡人很多都双语流利,却少有人从事翻译工作。身为新加坡人,我觉得自己可以保持中立的立场。既不偏向原文,也不偏向译文,就是站在中间,正如新加坡就站在西方跟东方之间一样。

汉学家和华人译者由于长年生活在目的语语境,在目标语表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他们更能洞悉目的语受众的审美预期和心理需求,因而可以与读者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海外媒体和出版商就会对作品的推广更加卖力,通过报纸、广播、电视采访等多种媒体宣传,进一步提升作家和作品的认可度。

宇:在您进行翻译选材时,您更注重原作者的声望,还是原作本身的特质?具有什么样特质的作品更容易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

程:我还是比较注重作品本身,主要是与作品要有共鸣。因为翻译一本书需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如果我不喜欢这部作品,或与作品之间没有共鸣,那就很难翻译下去。翻译就相当于重写,如果没有这个feeling,就很难做出来,效果也不会很好。在我看来,很难预料哪本书会在海外获得成功。最近出版的邹静之的《九栋》,我在2012年就开始翻译了。因为这本书是短篇集,书中没有描述苦难,故事线比较平淡,我花了八九年的时间才找到英国一家非常小的出版社(Open Letter),但这部译作却入围了本年度国际布克奖的长名单。可是,如果有意去选一本能够入围布克奖长名单的书翻译,我不会选《九栋》,所以很难说哪一本书会成功。

Open Letter是家专门出版亚洲翻译作品的出版社。创办人来自英美两国,分别在韩国和中国珠海常驻。他们对亚洲的情况比较了解,具备《九栋》这本书的一些背景知识。另外,与我经常合作的一家出版社的创办人是菲律宾人,这家出版社比较关注东南亚的文学。因此,翻译出版还是要跟出版社的某个编辑的背景或兴趣有关。

刘:您曾说过,译本的异域旅行成功与否与作品内容的可进入性强弱有关,可否就“可进入性”这一概念作进一步的阐述?

程:中国文学在西方异域旅行的可进入性较弱,主要源自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学本身的特质。一方面,汉语较为复杂,学成不易。中国文学翻译对译者的汉语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直接影响到海外中国文学翻译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并非所有中国的优秀文学都适合国际出版,选择翻译哪类文学、哪个作品、在哪些国家发行,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另外,原文和译作的目标受众发生置换,中国视域内的文学作品未必能在英语世界获得类似的qUS4KY27JoC+TdMHpEsX3g==认同,译作的选材还需考虑目的语出版社的意见,因为它们有固定标准和方法,经其筛选的译作,在本土语境中能吸引到更大的读者群体。因此,很有必要从西方受众的视角进行翻译选择。

宇:我们知道,影响翻译的因素很多,有您作为译者的主体因素,有目的语的文化与读者兴趣,也有出版社和代理人的喜好。想知道,在您译作翻译出版中,感觉哪一种因素更为主要?

程:在翻译的时候我也会考虑到一些其它因素,比如说能不能顺利出版。在翻译双雪涛的《艳粉街》之初,我就知道出版这本书会很难。因为西方市场的编辑不太了解中篇小说,而《艳粉街》有三个中篇。后来确实有很多出版社拒绝出版该书,但我觉得这本书的声音比较特别,所代表的东北作家发声本来就少。所以我认为它很重要,就花了很长时间找出版社。最后,是Metropolitan的一个编辑接受并出版了该书。这位编辑是位美国人,刚好在中国教过英语,并且在沈阳待过一段时间。也正因为如此,该书得以顺利出版,所以说译作最后如何得以出版,影响因素会很多。

刘:我们在读您翻译的作品时,注意到您在翻译中多采用意译的方法,以传达原作的意义。这是否是说,您更注重英语文化中读者的兴趣与品味?

程:我较少跟大学出版社合作出书,一般就是和面向大众的出版社合作,所以我会为普通读者着想,想让他们自己深入这个故事去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为此,我不仅要了解西方读者的口味,也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在跟出版社交流的时候,我会根据书的内容及作者的声誉,为编辑及代理人提供建议。我所做的不只是翻译作品,还解释这些作品的背景,以及它们在英美市场会有什么样的销售效果等,这样就方便他们接受译作的出版。

宇:有国内学者以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为个案,提出了七种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汪宝荣、周恩奇 99),包括华裔学者发起并翻译,西方学术出版社出版模式、国家外宣机构发起并资助,外文出版社出版模式、汉学家发起并翻译,西方学术或商业出版社出版模式、西方商业出版社发起并出版,招募汉学家翻译模式、中国作家发起、西方商业出版社出版模式,西方商业出版社系统策划并出版、招募汉学家翻译模式。您的翻译作品一般属于哪一种?能举例说明吗?

程:很多翻译作品,都是我先去找作者,获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再去试译,联系出版社出版。但《钟鼓楼》这本书情况比较特别,是由Amazon Crossing的编辑Gabrilla Page-Fort先来找我,之前他们已经有一名美国译者在翻译,但他不了解80年代的北京,觉得太难就放弃了。当Gabrilla联系并询问我是否愿意继续翻译这本书时,我觉得前译者的译文还在初稿阶段,需要花很大力气与功夫才能修改好。所以,我就回复说需要重新开始翻译。就这本书而言,应该属于西方商业出版社发起再招募译者的模式。

刘:多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翻译资助项目,如“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大中华文库”“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您是否了解其中的一些翻译作品,您对其印象如何?

程:坦白来说,并没有很深的印象。可能主要原因是这些作品是学术方面的,读者不同,普通读者更喜欢文学作品。我自己不是学者,对学术界接触比较少,但如果有需要,我会在翻译时把它们作为参考资料。另外,在翻译时,有些译者可能采用的是忠实的翻译策略,到了西方语境下,读者不太感兴趣。而且,在宣传方面,也不太会去做宣传,所以普通读者一般不太了解这些书。如果这些书是在国内以英文出版的,在海外推销起来难度更大。

三、《钟鼓楼》在海外的译介传播的个案研究

宇:我们知道,《钟鼓楼》是当代作家刘心武1985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您为什么对这部作品感兴趣呢?

程: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中的很多人物,可以说它描述了整个社会。在这些人物的交叉中,可以看到整个北京,甚至整个中国在当时的状况。因此,通过这些人物,可以进一步了解82年的中国。这个全面性的作品描述很生动,对话很灵活,比较吸引我。在看原文时候,觉得自己被拉进了书中,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地方感。所以,我觉得把它翻译出来,让西方的读者进行了解,对我来说是个有意思的挑战。其次,西方的读者比较了解当代的北京,但不怎么了解82年的北京。原作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但却没有人进行翻译。在我想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机缘巧合Amazon联系到我,我也欣然同意。

刘:那您在开始翻译这本小说之前,您曾阅读过或翻译过这种类型的文本吗,做过哪方面的前期准备?

程:我先去了解它的背景,我发现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有80年代拍摄的《钟鼓楼》电视剧。通过观看,我可以了解整个北京在那时的情形,这对我的翻译很有帮助。除此之外,我也给原作者刘心武先生发了电子邮件,但他比较忙,我更多是跟他的助理交流。坦白说,我的准备工作不多,因为第一位译者已经放弃,留给我的时间仅有几个月。我又从头开始翻译,尽量不受前译者的影响,我想在译本中留下我自己作为译者的声音。我不追求超过前译者,只是找到自己的立场,当然会与前译有很多不同。而我选择翻译,就是因为觉得之前的译本缺少某些内容,我想尽力把它们表达出来。

刘:我们看到《钟鼓楼》的小说的书名是The Wedding Party,为什么会这样翻译,有什么样的考虑呢?

程:其实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出版社的选择。《钟鼓楼》这个名称还是比较难译的,直接译为The Bell and Drum Tower显得别扭。而且西方读者也不知所云,他们与中国读者的背景知识差异很大。在和编辑讨论时,我提议把它缩短,然后采用Bell and Drum作为译名,这既保持了原标题内容,又有比较好的效果。可是编辑觉得这个名称本身没有多大意义,为了让其畅销,就译为The Wedding Party。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迎合了书名,给人以轻松的视觉感,也符合读者的兴趣和口味。所以说,对出版社而言,盈利是他们的第一目的。

宇:我们看到,《钟鼓楼》译本一经预售,一些著名的编辑和杂志等,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书单》杂志、纽约创刊的Kirkus Reviews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您是否参与过一些活动,来引起英语读书界的关注,并赢得权威书评机构及书评家的积极评价?

程:《钟鼓楼》翻译出版活动我并没有参与,因为Amazon大多数是出版电子书,他们有自己的系统模式。这家出版社比较特别,既出书又卖书,他们自己做宣传。但对其他出版社,我会做比较多的活动。我很重视书评的作用,在张悦然的《茧》翻译出版时,我知道加拿大华裔作家邓敏灵(Madeleine Thien)写过此类题材,所以建议出版社联系她。她为此写了一个长的书评。当然,我也会在社交媒体,像推特、脸书上写书评,跟一些书店联系,做译作的reading或者talk。如果不在西方的话,我也会通过线上举行活动。除此之外,我也通过接受报纸采访等方式来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

刘:感谢程教授为我们作了详细的解答。最后,您能否结合自身的翻译与译作出版经验,为提高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话语权提一些建议,以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程:首先是译者的数量不足,这是最主要的问题。我每年能够翻译三四本书,但数量还是太少。除了我、葛浩文,还有几位比较活跃的译者外,全职译者翻译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其次,西方的出版社接触到中国文学作品的机会比较少,也没什么系统的代理人管理。而在欧洲或拉丁美洲国家,他们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让英美的出版社知道有哪些书值得出版。每年到伦敦书展或法兰克福书展,就会看到,出版社已经了解这些国家的作品,经常有代理人和出版社的编辑开会。但如果说到中国作品,出版社的编辑就不甚了解,也不知从哪开始。再加上作者一般不讲英语,这就更难了。我想必须得由国内的某个部门来牵头,如作家协会,来推广本国的文学作品。另外,有些国家会做一个专题目录小册子,里面有很多英译作品的介绍片段,可以让海外出版社了解国内最近出版的书,有什么样的风格,哪些作者比较受到关注等。这是一个比较有用的策略,但我还没看到国内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

刘:非常感谢程教授详细为我们做了解答,让我们获益非浅。也希望您能有机会来中国讲学,再当面请教您,再次感谢您。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陈宇昕:翻译本地作品亲切且有责任感。《联合早报》2021年6月2日。

[Chen, Yuxin. “Translate Local Works with Warmth and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Lianhe Zaobao June 2nd, 2021.]

花萌:坎坷译介路上的行者。《文艺报》2022年7月29日。

[Hua, Meng. “A Traveler on the Challenging Path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Literature and Art News July 29th, 2022.]

Rogers, Amanda. Performing Asian Transnationalisms: Theatre, Identity, and the Geographies of Performance. Taylor and Francis: Routledge, 2015.

汪宝荣、周恩奇: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述评。《外国语言与文化》4(2021):94-102。

[Wang, Baorong and Zhou Enqi.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Studies of Chinese-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Modes.”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 4 (2021): 94-102.]

张汨:翻译口述史研究:内涵与路径。《外国语》1(2022):119-126。

[Zhang, Mi. “Towards the Oral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ontent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1 (2022): 119-126.]

责任编辑:丁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