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瘀痹”理论是张剑勇教授学术思想之一。张剑勇教授提出风湿病的炎症状态多为血瘀。张剑勇教授使用活血化瘀法诊治风湿病,擅长将微观辨证与客观辨证相结合,抓住血瘀病理因素的共性病机,把握病机主次,分期分阶段随证治之,灵活运用活血药,同时精用虫类药增强效力,临证常获良效。
【关键词】 风湿病;“瘀痹”理论;活血化瘀法;名医经验;张剑勇
张剑勇教授为深圳市第五批名中医药专家师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也是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的嫡传弟子,深受其“瘀血证治”影响,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传承“瘀痹”学说,擅长灵活使用活血化瘀法诊治风湿病。
风湿病是指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及重要脏器等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各系统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中有“痹论”专篇阐释风湿病。西医治疗风湿病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等多种药物,仍然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中医治疗风湿病仍有很多的优势,也是治疗风湿病的重要手段[1]。
作为师承学员,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中药治疗风湿病有增效减毒优势,其中活血化瘀法使用最为广泛。现将张剑勇教授使用活血化瘀法论治风湿病的中医思维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治病求本,中西汇通
1.1 风湿病的血瘀病机 林佩琴《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皆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趁虚内侵,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亦言:“痹久必有瘀血。”无论是何种病因参与,寒凝、血热、气滞、湿阻、痰浊、气血阴阳亏虚等均会导致血瘀的产生[2-3]。历代医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医林改错》亦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热盛伤津,津伤血虚,则血液黏滞而致瘀血内生;或热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未散,形成离经之瘀血。《血证论》亦云:“气结则血凝。”气机运行不畅,郁滞日久致血行瘀阻。而湿为阴邪,湿性重着黏腻,易阻碍气血运行而成瘀滞。《医学传心录·痹症寒湿与风乘》曰:“风寒湿气侵人肌肤…或变痰饮,或成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力,血必停留而瘀。”气虚无以行血,则必有瘀。阴虚血少,脉道失充;或阳虚寒凝,则涩滞成瘀。各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多种病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瘀血痹阻关节或经络,或滞塞于肌肉筋骨之间而致痹。
1.2 血瘀证的辨证依据 张剑勇教授临证时尤其重视望诊,望之所及是中医病因病机的直观体现。客观体征是诊断血瘀证和观察疾病发展变化的依据。一是望面色,面部、口唇、齿龈、眼周等部位暗红、紫暗或青紫,及鼻衄、齿衄呈色黑或暗红,质地黏稠等。二是望皮肤,皮肤出现瘀斑、瘀点,非鲜红色,呈青紫色,或暗红色,皮疹,甲缘和指腹成批出现小点状或血疹样棕色小结节,或指(趾)端等部位暗红,手和四肢网状青斑以及雷诺现象,暗红色结节红斑等。三是望舌,舌与十二经脉相通,与脏腑密切相关,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下络脉的色泽形态可协助辨血瘀证。《金匮要略》曰:“病人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张剑勇教授认为,青紫舌、瘀斑、瘀点、舌下络脉粗张且青黑均为瘀滞不通,常根据舌的局部和整体色泽的深暗浅淡等辨别血瘀证的程度。四是望检验检查,检验提示血小板增多、凝血功能检测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闭塞或中重度狭窄、血栓形成等证据。
1.3 风湿病的炎症病理状态 风湿病作为一类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炎症贯穿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如系统性硬化症以皮肤增厚及纤维化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血管损伤、免疫功能失调及多器官纤维化为主要病理表现。微血管损伤和内皮细胞的活化是系统性硬化症中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内皮细胞的表达和炎症细胞的大量聚集造成血管阻塞,炎症递质引发微血管炎症,进而影响纤维化[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以外分泌腺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细胞因子在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唾液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17、IL-21等炎症因子水平上调,病理特点是腺体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腺体导管管腔扩张或狭窄。血管受损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血管,可出现血管管腔栓塞[5-6]。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特征是关节滑膜炎及血管翳形成,自身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以及炎症因子的持续分泌是发病的关键,炎症是贯穿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过程的核
心[7]。大动脉炎表现为血管狭窄、闭塞,严重时形成动脉瘤,病理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外膜纤维化逐步累及中膜及内膜,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8]。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病理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肾小球和关节等部位的小血管壁,从而激活补体介导组织损伤所致[9]。
1.4 血瘀证与炎症相关 对血瘀证的本质,主要从微循环障碍、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受损、炎症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10]。有学者提出,血瘀证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炎症反应是血瘀证的一个典型表现和重要病理特征;并通过动物模型与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血瘀证模型动物的炎症介质呈现明显的特异性表达[11]。有研究发现,在不同疾病过程中发挥致病作用的炎性因子,如IL-6、TNF-α及黏附分子,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均表明炎症与血瘀证密切相关[12]。借鉴西医病理机制,并与现代中药研究相结合,体现了中西医汇通的特点,也是微观辨证的体现与应用。张剑勇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融汇创新,炎症反应发挥促栓作用,最终可增强凝血系统活性等,提出从中医角度看,炎症的最终阶段多为血瘀状态,根据炎症所在疾病分期的不同阶段,对应血瘀兼夹湿邪、热毒、痰浊;甚至在急性期血瘀仍为突出表现,或同时兼有寒热偏颇及气血阴阳亏虚。
2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血证论》有云:“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金匮要略》所言:“干血去,则邪出正旺。”历代医家也灵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疑难病症。《黄帝内经》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疏通气血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张剑勇教授认为,风湿病的炎症多为瘀,且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强调活血化瘀法在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治疗始终。可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治疗,活血药复方、单味药及注射剂对改善瘀血证候具有优势,但临床要根据活血药的不同药性选用。
治疗中也当谨守病机,根据致病因素或者兼夹的病变状态,把握虚实主次,分期、分阶段随证治之,常用祛湿活血、清热活血、行气活血、补血活血、养阴活血等法治疗。症见发热,红色皮疹,红斑,紫癜,溃疡,甲周炎,关节肿痛、晨僵,口渴,咽红,舌红,苔黄腻等热象,可选用清热活血类方药四妙勇安汤合四妙散、犀角地黄汤或自拟方湿热痹泰方,治疗成人Still病、结节性红斑、大动脉炎、皮肤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属热毒蕴结、瘀血痹阻之证。症见口眼干燥,关节疼痛,乏力疲倦,失眠,大便干燥,多以气阴两虚,养阴生津为治疗大法。若兼见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则在益气养阴法中辅以养血活血药,使血脉得通,常选用养阴活血类方药生脉活血汤或路式润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等属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之证。症见皮肤变硬,双手雷诺现象,胸闷气短,口干,关节疼痛固定,舌暗红有瘀斑,少苔,脉弦细等血瘀之象,常选用养血活血方药血府逐瘀汤、桃核承气汤、复元活血汤、桃红四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等属瘀血痹阻之证。并可根据疾病的气血阴阳虚损偏重,随症加减。
3 因证立法,随法治之
张剑勇教授临证中还总结出“围绕中医学思维寻特色、瞄准中医疗效求特色、针对中医技能出特色”的三大法则,根据病证,因证立法,随症加减,妙用活血化瘀法。
3.1 灵活运用活血药 张剑勇教授强调不同风湿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不一,活血化瘀或在主要,或在次要位置。以活血化瘀为主方,或是仅用2~
3味药物起到佐助化瘀即可。根据寒热虚实的偏颇,寒邪偏重时,可选用温性的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川芎、没药等;因热邪偏重者,可先选用凉性活血化瘀药,如赤芍、牡丹皮、生地黄、茜草、紫草等;因血虚甚者,可选用鸡血藤、阿胶、益母草、当归等;伴出血者,可选用三七、仙鹤草等;伴气滞者,可加用柴胡、郁金、佛手、香附、枳壳等。
3.2 防治并发症 风湿病患者多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极易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及月经不调等并发症,张剑勇教授使用2~3味活血化瘀药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常用丹参、益母草、当归、三七、川芎、赤芍、牡丹皮、鸡血藤、红花、桃仁、茜草等。
3.3 精用虫类药 张剑勇教授在注重活血化瘀、养血通络治疗风湿病时,也精用虫类药物,推崇叶天士提出的“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治疗大法。他认为,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能直达病所,深入痰瘀胶结处,搜逐经络瘀滞,对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剧烈、关节畸形等顽痹入络疗效显著者,常用蜈蚣、僵蚕、全蝎、乌梢蛇、水蛭、蜂房、土鳖虫等通络走窜之品。又根据虫类药的归经及特性,无论风寒湿热新病久病,都可灵活加用,如蜈蚣走窜经络力强,多用于痹证急性期,乌梢蛇则多用于痹证缓解期,全蝎多用于邪实正虚之寒湿痹等。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54岁,2022年5月7日初诊。以双下肢结节红斑2年为主诉。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结节性红斑,伴血小板减少,外院查ANA、ANCA均阴性,免疫球蛋白IgG 22.16 g·L-1,血小板计数21×109·L-1,予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治疗后好转。近3个月已停药,患者再次出现双下肢结节性红斑,伴局部红肿疼痛就诊。刻下症见:双下肢散在结节红斑,颜色鲜红,疼痛较甚,无脱发,无皮疹,无口腔溃疡及外阴溃疡,纳可,眠安,二便调,舌红,舌下瘀,苔黄腻,脉滑略数。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4.15×109·L-1,血红蛋白122 g·L-1,血小板计数293×109·L-1,肝肾功能正常,T-spot阴性,免疫五项正常,红细胞沉降率
36 mm·h-1。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中医诊断:瓜藤缠(热毒内蕴、瘀血阻络)。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主方以湿热痹泰合四妙勇安汤加减,药物组成:生石膏3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忍冬藤30 g、络石藤15 g、苍术10 g、卫矛10 g、川牛膝10 g、黄柏6 g、细辛3 g、金银花20 g、玄参20 g、当归20 g、生甘草6 g、水蛭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22年5月16日二诊,患者双下肢结节红斑已发暗,局部无触痛,偶有皮肤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稍腻,脉滑。在原方基础上加祛风止痒药防风10 g、白蒺藜10 g。7剂,继服。
2022年5月23日三诊,双下肢无新发红斑,病情基本平稳,上方继服7剂。
按语:结节性红斑属中医学“瓜藤缠”范畴。本案患者体内湿热毒邪较盛,热毒蕴结体内,结于皮下,出现红斑。结合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数可辨证为热毒内蕴、瘀血阻络。张剑勇教授以自拟方湿热痹泰清利湿热,并加四妙勇安汤清瘀热,达到清热解毒祛湿、活血通络之功。湿热痹泰取白虎汤和四妙散化裁共为君药。重用土茯苓、忍冬藤、生石膏清热利湿;卫矛解毒消肿,活血通经;小量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共为臣药。佐以络石藤、薏苡仁等除湿舒筋;细辛性温,佐制诸药苦寒之性。川牛膝引药下行为使药。四妙勇安汤首载于《华佗神医秘传》,被《验方新编》收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药理学研究发现,四妙勇安汤有抗炎、调节血脂、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并通过干预前列腺素E2合成、降低血管通透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改善微循环等发挥作用[13]。全方既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通络,使患者病情稳定,避免了再次使用激素。
5 小 结
痹证病机复杂,治疗上颇为棘手。张剑勇教授创新了“瘀痹”学说并在风湿疑难病中运用,对“瘀”的理解贯穿疾病的各个阶段,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不同疾病不同阶段把握虚实主次,活血化瘀有轻重缓急,以提高治疗风湿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徐愿,罗静,韩曼,等.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9):198-204.
[2] 王青,杨映映,刘彦汶,等.诸寒湿郁久治不愈皆属于瘀:仝小林教授对寒湿郁久致瘀病机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8,38(4):398-401.
[3] 宋倩,刘健,周巧,等.活血化瘀通络药在风湿病膏方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5):544-548.
[4] 王忞,沈佚葳,胡贤达.系统性硬化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8):598-601.
[5] 刘茂华,聂敏海,陈中林,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8):1017-1020.
[6] 李斌,唐今扬,周彩云,等.房定亚活血化瘀法治疗风湿病验案3则[J].世界中医药,2013,8(7):773-775.
[7] 文建庭,刘健,孙艳秋,等.健脾化湿通络法调节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67-71.
[8] 孔秀芳,姜林娣.大动脉炎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J].内科理论与实践,2022,17(3):262-266.
[9] 李子龙,张芸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1):27-30.
[10] 付长庚.现代血瘀证学的形成与发展概述[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1081-1084,1088.
[11] 肖雪,王乐琪,谢志茹,等.炎症介质:探讨血瘀证生物学基础新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32-36.
[12] 马晓娟,殷惠军,陈可冀.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7):669-672.
[13] 何宝峰,马新换,毕映燕,等.四妙勇安汤药理作用及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4):144-147.
收稿日期:2024-01-29;修回日期:202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