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4-11-04 00:00罗寒岳强
兵团党校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生动地蕴含着“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义,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视野,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完备的思想体系。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理解与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继续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的内在必然之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5—0021—08

[作者简介]罗寒,男,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岳强,女,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重构。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基于对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经验成就的深刻总结与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全面把握,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深刻、观点深邃、意蕴深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真理力量和强大实践伟力”[1]。新时代新征程,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握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强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行动自觉[2],对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新气象、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

人民至上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点与实践皈依。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尊重人民创造、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将人民放在文化建设的最高位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的问题,为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鲜明价值引领。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旨归,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与实践原点。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更加期待精神上的富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经历由“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的深刻转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当前文化发展建设的客观实际,明确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3],强调新时代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5],进而“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6]。综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主线,内蕴着为人民谋福祉的根本价值追求,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必须始终坚定为民、惠民、利民的价值立场与责任担当,用心用情用力抒写人民、描绘人民、讴歌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们灵魂深处、引发人们思想共鸣的作品成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尊重人民创造,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看作文化发展创新的不竭源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深入人民群众才能读懂人民群众,读懂人民群众才能表达人民心声。“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共同推进的事业。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也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8],因而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8]。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牢固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紧紧依靠人民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不断以贴近人民实际、聚焦人民需要的文艺工作实践激发人民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从而促使文化建设成果始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8],使其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愈加丰富灿烂、异彩纷呈。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将人民视作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由谁评判”的问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9]广大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文化建设成效的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0]强调衡量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11]为此,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必须坚持把人民享有、人民参与与人民评价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将人民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对文化评价的话语权,让人民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篇宏伟巨著的“阅卷人”,进而不断依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意愿检视文化建设方式、校正文化工作导向,切实做到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以推动文化建设成效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声愿望同频共振,最终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回馈人民。

二、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

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所铸就的鲜明精神特质,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新时代,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融汇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始终,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第一,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深度认知。文化自觉集中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程度,‌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一个拥有清醒文化自觉的民族或政党,往往能够理性审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清醒的文化自觉充分肯定了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2]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来看,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立足新的时代方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必须要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文化等社会意识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作用,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主动精神不断增强推进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责任担当,切实以强大的文化力量增进民族自我意识、提升民族精神境界、充盈民族发展动能、夯实民族战略定力,不断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视野,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气象。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精神。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念,是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传承与发展而逐渐积淀形成的科学的自我文化认知、崇高的自我文化敬意和坚定的自我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只有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也才能在人类文明交锋激荡的历史大潮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起点上的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担负起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必须始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4],不断以厚重的民族基因深入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自主性与原创性。另一方面,必须大力赓续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探寻文化自信的底气和神韵所在,以切实铸牢文化自信的“本”和“源”,推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所铸就的深厚且强大的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提振全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精神,实现中华文明的自主传承与创新。

第三,推进文化自强,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无不以文化的自强繁荣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依托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5]没有民族精神的厚重积淀、没有民族文化的自强繁荣,中华民族就不可能以昂扬而从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就越需要增强民族团结力量、凝聚民族奋进精神、凸显文化自强的支撑性意义。因而要始终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明交融放在民族复兴的宏大视野中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而有效塑造全体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民族文化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大信心,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全体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汇聚起全民族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广泛共识,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伟夙愿强基赋能。

三、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熔铸在其深远发展历程中的基因和纽带,是在赓续传统、坚守正道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浸润着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既坚守真理正道、又勇于开辟探索,力求在遵循“不变”与“变”的辩证法中不断提振文化建设底气和锐气。

第一,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华文化主体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执着坚守中所形成的理论结晶,注重以守正铸牢文化建设底气。一是注重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之正。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的宏阔视域下用“三个完全正确”阐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是完全顺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16],要求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其作为解读、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始终不变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从而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让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二是注重守中华文化主体性之正。习近平文化思想凝结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华所在,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始终从中华文化本位出发探寻文化建设之道,不断凝聚和巩固中华文化的民族基因、价值内核与意义追寻,增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三是注重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之正。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依然要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任务的统筹指导,坚决维护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注重以党的领导正本清源、凝心铸魂,切实强化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引领。

第二,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前进的时代精华,强调以创新凝聚文化建设锐气。一是强调牢牢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国情,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要求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理念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更为深刻的中国内涵和更为厚重的民族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时代聚变,夯实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根基。二是强调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新的历史起点上,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在中华文明与现代化实践的深度交融和有序对接中所擘画的光辉图景。必须要深入挖掘阐发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智慧结晶与先进理念,积极弘扬中华民族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精髓,并以更加契合中华民族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的方式方法赋予其时代新义,从而不断增进中华文明的现代活力,推动其焕发时代新生。三是强调站立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明确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创新为动力,“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7],从而不断塑造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动能、新优势、新业态,开辟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在时代精神与创新驱动的加持下继续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向前进。

四、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所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文化使命感直面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密聚焦意识形态、思想舆论、文艺创作三3aZqYYSclxDUt3Qr6OywDDJU+/Ag/F1luzxDnm11T7w=大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为正确处理文化发展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与实践牵引。

第一,注重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三化”“三失”问题。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鼎力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取得显著成效,但“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7],致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被遮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一是强调坚持真学真懂与真信真用有机统一,要求我们始终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学习者、研究者、信仰者和实践者,不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增进思想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触动灵魂深处、指导实践工作,真正实现科学认知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二是强调坚持经典阅读与问题研究有机统一,要求坚持结合国情、联系实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紧密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读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剖析现存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三是强调坚持政治立场坚定性与科学探索创新性有机统一,要求充分厘定严肃的政治问题与探索性学术问题之间的关系,善于从政治上探索学术、从学术上维护政治,从而在坚持正确政治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四是强调坚持正面引导与错误批判有机统一,要求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教育者必须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和学术上的自觉,深刻把握理论的批判功能,理直气壮同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广大受众有效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第二,注重解决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问题。思想舆论领域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先声阵地、前沿要地和抢夺重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思想舆论斗争态势,把握思想舆论发展规律,提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8],为继续做好“三个地带”相关工作提供了理念指引。首先,“红色地带”是思想舆论领域的核心阵地,必须高举旗帜对其进行发展巩固。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同时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将马克思主义嵌入大众化的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中,在日常舆论活动中唱响主旋律。其次,黑色地带是思想舆论领域的负面阵地,必须严厉打击对其进行挤压管控。要坚持树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威严,构建系统全面的思想舆论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惩治不良思想舆论的输出主体,切实维护思想舆论领域的底线和红线。同时不断强化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加强媒体舆论审核力度,提升网络监管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实时排查和监控不良信息的能力,力争从源头上阻断黑色地带传播链条。最后,灰色地带是思想舆论领域的摇摆阵地,必须积极争取对其进行引领转化。要精准认知灰色地带,以科学理性态度充分研判、合理界定思想舆论的本质属性,重点关注某些思想舆论是否对群众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是否对主流思想舆论造成冲击,不断掌握“智取”灰色地带的策略和技巧,依靠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依托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在情与理的深度结合中澄清模糊事实、疏导过激言论、实现阵地转化。

第三,注重解决文艺创作领域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19]诚然,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文学创作和生产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混杂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聚焦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国文艺由“高原”迈向“高峰”的实践要求。一是注重对传统文艺进行时代化创新,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文艺作品所孕育的价值内涵,阐发其理念精髓,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发展创新,从而不断展现传统文艺作品的永恒魅力与时代风采,推动传统文艺转型升级,开创新时代文艺创作新辉煌。二是注重对外来文艺进行中国化改造,强调不断从外来文艺作品中汲取智慧养分并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在中外文艺的交流融合中有效提升文艺创作质量,推动文艺作品的升华与创新。三是注重以先进技术赋能文艺创作提质增效,突出强调必须加快推进文艺与科技融合发展,持续探索新技术与文艺创作紧密结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全面提升文艺科技创新能力,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不断丰富与拓展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与呈现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多样化、全面性、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服务供给。

五、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维方法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全面、完整、准确地剖析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注重从发展变化、普遍联系、全面系统的视角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

第一,从发展变化的视角出发对文化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文化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浓缩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反映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寄托着未来的美好愿景,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精神产品。因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将历史、当下和未来有机联结,于变局中开新局。一是不忘本来,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大力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依据时代特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有效肃清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倾向,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植根塑魂。二是立足当下,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并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有效激发其当代生机与活力,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以更加宏阔深远的文化力量。三是面向未来,敏锐洞察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辩证理性和科学扬弃精神,与时俱进瞄准、攀登和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顺应历史演变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的过程中前瞻性布局文化未来,有效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增添文化创新动力、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二,从普遍联系的视角出发对文化建设进行全局性谋划。普遍联系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和本质属性,这一观点强调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坚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文化,为妥善处理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供了科学理念引领。一方面,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求将文化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政治、生态等社会平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进而推动“五位”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另一方面,始终着眼于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全面洞悉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差异性与汇通性共存、多样性与兼容性同在的关系,要求将中华文化发展建设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处理好本来与外来的关系,既从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发展建设的丰厚滋养,又以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持续完善和充实人类文明资源宝库,从而在中外文化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炼和升华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处理人类社会共同文化难题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精神品格和知识体系,为实现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增添动力。

第三,从全面系统的视角出发对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性推进。全面系统的观点要求对事物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就要对事物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以期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站位全局、放眼长远,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多因素考量与全局性谋划,注重以整体性视域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用系统性思维分析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并将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必须不断推动多元行动主体的协作联动与力量凝聚,“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7],全面“统筹理论与舆论、文化与文明、内宣与外宣、网上与网下,统筹国内与国际、事业与产业、国有与民营、阵地与市场”[20],从而切实推进文化建设诸要素的全面统筹联动与合理优化配置,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全国一盘棋”。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系统性思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全面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助力实现“三大体系”的整体性发展,构建起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六、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格局视野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价值观与国际战略观的生动映照。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烈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既在全人类文明中寻获民族文化发展动力,又以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全人类文明演进,映现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统一。

第一,在全人类文明中寻获民族文化发展动力。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始终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汇万流而成一宗,铸就了开放包容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继承与弘扬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1]为此,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成功的,必须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代之以胸怀天下的格局视野汲取他人之所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对照、转化与升华中不断增进民族文化发展活力。要牢牢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准确把握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间的个性和共性关系,不断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推动外来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结合,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外来文化进行审慎分析、比照阐释与科学扬弃,既不以洋为尊、丢失自我,也不全盘否定、故步自封,而是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基础上推动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使其更加适应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思维方式与民族心理,从而持续不断地为新时代文化发展建设增添养分、提供助益。

第二,以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全人类文明演进。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文化曾以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表现形式和胸怀广阔、兼收并蓄的大同情怀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当今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同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现代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战略思维观大势,大力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弘扬传播中华民族宏阔广博的文明观念,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观点和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夯实了理念基底与原典支撑,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充沛的价值养分。前进道路上,在国际文明场域更好地树立中华民族形象,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文化理念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切实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与感召力,深度参与人类文明对话,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充分彰显中华民族超越时空和畛域的独特文明张力,进而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文明场域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巩固中国同世界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以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思想智慧与理念精髓推动消弭人类文明的对抗冲突,勾勒人类文明现代化的崭新图景,开辟人类文明和平合作、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与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曲青山.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J].百年潮,2024(01):1-2.

[2]梅萍,陈姣.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思想教育研究,2024(05):18-24.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xglq/WxaMX/PE5A585rtCgqo4T3ej8klMu8fkJZN1Bw=

[6]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7]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8]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0.

[12]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1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406.

[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09-01(0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2.

[16]雷志佳,丁成际.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湖南社会科学,2024(04):24-31.

[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1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1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4.

[20]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13).

[21]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02).

责任编辑: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