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实施的三个向度

2024-11-04 00:00:00姚育晓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修订原则中提出了坚持创新导向,强调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同时在课程实施中也提出注重统一规范与因校制宜相结合,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美术教学是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的多元课程样态,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凸显经验性、主体性、综合性以及乡土性四个特点,契合当前课程方案的理念。在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实践过程中,对项目实施价值进行分析来引领目标设定,通过核心问题解析进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依据学业质量水平描述驱动设计并确立评估样式,三个向度的整体实施保障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真正落地。

关 键 词 美术项目学习;新课标;活动课程;实施向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优化教学方式层面指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围绕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新课标还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指明应当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基于校本化实施的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是在现行教材的教学基础上课内外一体化持续实践,充分体现活动课程四个特点:经验性即项目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日常经验,主体性即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研究、展示、评价的主体地位,综合性即课程内容涵盖学科内部艺术实践类型的整合、跨学科的教学统整,乡土性即以学生生活的城市、乡村为基础开展课程学习活动。

一、项目实施价值引领目标设定

1.回应育人目标的实施价值

当今世界青少年成长环境日新月异地变化,学校教学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应设计开发建立于学科知能体系基础上的系列化、综合性的学科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沟通合作、信息技术、跨文化理解等能力[1]。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之下,以活动课程形式开展美术项目学习,让学生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综合艺术形式,从传统与现代不同的角度去展现地方艺术文化之美。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需要学生集体进行沟通协调、合作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去搜集资料或进行展示交流,实践的过程即是经历知能加工的过程,在实现深度学习,发展艺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与宣传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树立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更好地回应新课标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育人目标。

2.指向学科实践的项目目标

新课标指出,艺术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活动课程与基于教材的学科课程相比较,更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呈现出来的是从间接的、书本的世界向生活的、经验的世界回归与融入,让学生带着抽象的、符号的知识体系,进入立体的、具象的且鲜活的真实世界,实现课程与生活的高度链接[2]。以乡土文化艺术为切入点的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引导学生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去关注所处地域文化、艺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通过“传统视角”设置第一单元并关联四个情境要素:地方美食、传统戏曲、民俗活动、精美建筑;通过“现代视角”设置第二单元并关联四个情境要素:精彩运动、当代地标、原创品牌、美丽家园。在项目学习实践过程中,所学的不只是单纯的美术知识、技能、技法,而是将这些知识技能与现实、情感有机相融、联结、链接,让学生运用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如举办展览交流等方式,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展现乡土文化之美。同时形成活动课程方案、项目学习活动课程手册、作品集等项目成果。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还可以是一个跨学段的集体合作项目,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了解、感受、体验乡土文化艺术。

二、核心问题解析架设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前提与具体措施,也是课程研制处理诸多矛盾关系的一种手段[3]。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设置,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在具有内在结构逻辑的学科实践活动中形成学习、内化机制,突破教材和学校课程,实现校内外相融,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建立起知识技能与经验的链接,进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1.大观念引领的课程实施结构

郭华认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通过结构化的课程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让课程内容变成学生活动的要素。埃里克森和兰宁分别提出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并认为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共生结构。学科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挖掘、补充、拓展、重组,深挖、提升并确定主题内涵,进行课程创生,同时通过学生的探访、调查、论争、游戏、实验、创作、情景剧、报告等活动来落实[4]。这种样态的项目学习活动课程完整实现知识与过程的共生结构,在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科技能的合理运用、创造性表现。

实际教学中有限的课时与不断增多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共识性、统领性,少而精、可迁移的大观念统领课程,对学科内容进行重组,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聚焦学科本质的核心观念、思维、价值观。大观念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规律的概括,是将素养落实到教学中的锚点,通过揭示知识的规律使碎片化知识发生有机联系,利于学习新知,在学生遇到新情境与新问题时可以迁移应用。基于现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和选择,以具有解释力、统整力和渗透力的大观念“传统与现代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为引领,将核心问题“如何运用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展现乡土之美?”进行解析:首先,传统与现代视角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高概括、高站位且综合性的多维视野;其次,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则是具有美术学科特性的可视化思维呈现和实践方式,通过有机选择、整合的多形式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展现美术的语言、形式、成果的魅力;最后,落地在本项目中的目标为展现城市与社会的发展之美。从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有视角、有目标、有落地的课程结构(如图1)。对应课标的学习任务和艺术实践类型,有机融入教材内容,实践形式包括课外实践、校本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展评展演,形成跨年段的校本化活动课程,基本契合施瓦布实践课程的真实性、探究性、情境性和过程性(见表1)。

在大观念引领下的结构化项目学习活动课程中,以素养为导向,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驱动,以学习行为设计为主线,以强调真情境、真任务的学习项目为载体,以大单元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单元,强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学科思维,凸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形成结构化整体性的核心素养,实现学习迭代升级。

2.素养导向型的学科实践结构

学科实践是有学科特性和意蕴的可反复实施、迁移的典型性实践活动,是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5]。学科实践也有施行的结构逻辑,应当选择并运用有效的实施策略,形成“教”的整体设计;要与学生共同搭建起学习支架,以保证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中学科实践的真实落地施行。​

(1)形成实施策略:“教”的整体设计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润心、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个性特点、心智特征和学习经验,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艺术思维、跨艺术观念与技能的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策略实施。首先,营造开放情境,增强感知体验。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本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引导学生亲近乡土、感受生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环境的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调动积极情绪,获得美感体验;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科技美。其次,课程内容整合,促成知能建构。超越现行教材编排上相对零散的知识、技能,以大单元、大观念、大问题导向整体设计活动课程内容,实施美术项目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技能自然嵌入活动课程之中的典型活动;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完成具有个性、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逐步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关键能力与素养发展。最后,多种媒材创作,形成成果激励。在整体活动课程实施中,发挥学科特色,综合运用纸、笔、剪刀、墨、颜料、泥、木、金属及新媒体等多种媒材,融思考、想象、创造于一体,展现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象、思想与意境。坚持以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艺术个性及独特发现,提供多种选择,加强个别指导,满足多样化的艺术学习需求;举办展、演、评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交流艺术学习体验和成果的过程中,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

(2)搭建学习支架:“学”的深度推进

国内学者将基于素养的课程设计过程作了分析:面对简单情境与问题,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接着迁移到比较复杂的情境与问题中,形成更为普遍的规律;最后将普遍的规律应用迁移到更为复杂的情境,形成一般性的规律[6]。这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个性到一般性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学习支架。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实施的“美遇乡土”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建构、内化能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对学习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如图2)。学习支架在项目学习中的运用,目标应当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转换学生在面临现实的复杂问题情境中能够自动促发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方式,能够自动调动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学业质量水平驱动评估设计

素养本位的课程评价不是单一的分数或描述术语,而是基于对学生学科理解及其表现的观察、理解与解释,对与复杂认知相关的高阶能力发展做出推论的过程[7]。新课标也指出重视表现性评价,围绕学生艺术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注重观察、记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运用作品展示、技艺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艺术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式的应用。根据美术项目学习实施的特点,项目评估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横向的持续进程,将泰勒目标达成模式与斯塔弗尔比姆CIPP教育评价模式相结合,同时兼顾斯克里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二是纵向的水平层级,借鉴韦伯的“知识深度DOK理论”来设计评价指标。整体评估样式是以横向时间进程评价模式呈现,将纵向水平层次融x3/0ig50fnsWBRU+HH+OkQ==入其中。具体横向的时间进程评估形成“三阶合一”的评价样式,阶段一是定标:评价目标与情境确立,阶段二是落实:评价手段与过程设计,阶段三是应用:成果评价与结果采用,三个阶段形成完整的评价样式框架。

1.定标:评价目标与情境确立

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质量描述为基础,融合韦伯的“知识深度DOK理论”对学生认识水平所分的四个层级,第一层级:回忆与重现,第二层级:技能和概念,第三层级:策略性思考和推理,第四层级:拓展性思考;同时根据“美遇乡土”项目学习课程内容设计活动课程评价目标,在单元及课时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提出驱动问题的基础上,确立各阶段的评价目标。“知识深度DOK理论”是从课标的学业质量描述到学习水平评估等级之间内在融通的评量技术,不仅存在于评价领域中,而且延伸和拓展到教学过程中;在项目学习任务设计中,需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设计具有不同认知水平要求的情境和活动,积极回应学科内容梯度。根据项目学习活动课程中的不同任务和问题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见表2)。

2.落实:评价过程与手段设计

从泰勒教育评价模式来看,目标是中心,评价是确定行为变化程序的过程,评价主要是评估学生的行为,但是评价应该要有目标达成的评估而不应仅局限于目标的达成程度,应该是为教与学的实践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决策管理导向的CIPP教育评价模式强调过程评价,对方案实施进行过程的监督、及时的调整与完善,因此设计不同维度的过程评价量规,根据不同课题内容选择合适的量规,并对标《学业质量评价量规》,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全面合适的记录,通过不同形式、类型的评价量规及相关成果,汇集成为形成性评价,有效地促成项目学习活动课程。评价手段不能只是单一的分数或简单描述性术语,其最好的呈现方式是能反映学生在参与项目学习活动课程过程的状况的综合性评价,包括量规评价、概念图评价、电子档案评价,反思日记评价等多样化量性、质性的评估证据(见表3)。

3.应用:成果评价与结果采用

把项目实践成果与目标作比较,将项目预期的过程资料、作品展示、调查问卷等形成综合性成果,从可视化角度完整呈现项目学习活动课程执行的过程与成效,从整体上对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学习方案的效果作出判断,分析达成程度及其原因。同时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正原有项目学习方案,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开展新一轮项目学习活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优化(见表4)。

美术项目学习活动课程以明晰的目标驱动,打通课内外时间与空间,链接现实世界与学科知能;设置大观念引领的课程内容结构,搭建基于现行教材的多资源融合的学习场景,形成发展综合素养的知能脉络;设计合理评估方案,保障项目持续完整实施,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感受与成果展示的收获。这种课程实施样态应当是新课标理念引领之下,美术教学的重要的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韩巧玲,黎妍,左明旭,等.史家小学“品源至慧”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41-45+51.

[2] 潘洪建.我国活动课程发展7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6):31-38.

[3]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4):107-115.

[4] 吕君,韩大东.基于核心素养的韩国初中“自由学期活动课程”的构建[J].上海教育科研,2020(01):39-43.

[5] 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42(12):55-63.

[6] 胡卫平,王雪微,李亚丹.教育神经科学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程研究——从创新思维活动课程到学思维活动课程[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05):28-36.

[7] 严奕峰.论素养本位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