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视角的小学语文语段教学三重转向

2024-11-04 00:00:00毛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语段是介于语句与篇章之间的语言单位,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基于整体视角的语段教学可以从语段意义理解、表达效果分析、语用范式迁移等角度,进行由读懂句子含义到厘清句间关系、由品析精彩词句到解析构段逻辑、由局部模仿句式到整体建构段式的“三重转向”。意在引导教师从整体视角展开语段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语段意识,理解语段表达的底层逻辑,获得语言建构的基本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语段教学;意义理解;表达效果;范式迁移

“语段是指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上下文互相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一段话。”[1]语段介于语句和语篇之间,是一个具有鲜明主旨和连贯逻辑的有机整体,既隐含着语言表达的思路,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段教学包含语段理解和语段表达两方面。语段理解即明晰语段的意义,体会语段的表达方式、组织顺序、过渡衔接等;语段表达即在把握构段方式、结构逻辑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意思展开的习作实践。语段教学的有效落实,是夯实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基础的关键所在。

目前,语段教学存在“段”的意味不浓,整体性缺失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浅表式阅读,关注句子中显性信息的提取,忽略句子间相互关联的隐性信息的揣摩;散点式品析,专注于品读局部的词句表达的精彩,忽视品味整体的语段结构的精致;模糊式迁移,关注写作主题的迁移,而忽略写法,尤其是构段方法的提炼与运用。以上现象造成学生在语段理解时无法深入,语段表达时逻辑紊乱等情况。因此,必须基于整体视角展开语段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语段意识,理解语段表达的底层逻辑,获得语言建构的基本能力。

一、语段意义理解:由读懂句子含义转向厘清句间关系

阅读语段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整体感知语段内容。统编教材序列化编排了语段概括要素,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然而,当学生面对没有典型关键句,关系较为复杂的语段时,在概括上往往会出现偏差。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把握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分不清主次,无法进行提炼整合。为此,语段教学必须在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梳理语段结构,分析语段层次,进而厘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读懂语段深层含义的目的。

1.多个信息提取与整合,提高意义理解的准确性

语段中的每个分句都包含着多个显性信息,而分句之间互相关联,又会生成若干隐性信息。阅读过程中,需要提取、解释、判断、整合这些信息,以达到理解语段的目的。对于信息的整合与意义的获得可以有以下两条路径。

(1)由分到合,先梳理再归类。以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为例,课后练习题要求分条梳理文中有关松鼠的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逐句阅读,逐一提取关键信息,如第4自然段共五句话,关键信息分别为:树杈搭窝、搭窝过程、舒适安全、窝口朝上、窝盖遮蔽;然后对信息进行分类梳理,明确这段话是从搭窝选址、搭窝过程、窝的特点三方面来介绍的;最后提炼出这一自然段的小标题:搭窝。

(2)由合到分,先抓关键再分项。以四年级下册《猫》为例,文章一开头就明确提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围绕“古怪”这个关键词,带着“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猫的古怪体现在哪儿”这样的思考进入语段阅读,逐句提取相关信息。如第3自然段中:的确很乖,可是一天一夜不回家;的确贪玩,可是一连几个钟头等老鼠出来。作者用了两个“的确”,两个“可是”,把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矛盾之处表现出来,凸显猫“古怪”的特质。

2.多种方式朗读与强化,增强意义理解的敏感度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也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悟,通过恰当的语音、语调、语速呈现出来。在语段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把握分句之间的关系。

(1)师生合作读。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革命题材文本认知上的不足,要读懂句子,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支架,促进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如第2自然段的开头两句介绍了红军需要储粮的原因,教师可以加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接下来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读句子:红军为什么要到茅坪挑粮?去茅坪挑粮容易吗?战士们愿意去挑粮吗?教师一句一句问,学生通过读对应的句子来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学生读懂了句子表达的层次,也深刻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品质。

(2)学生自主合作朗读。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的第3自然段,从“发现、质疑、观察、结论”四个层次介绍了“我”探究蒲公英秘密的过程。其中结论部分的句子较为复杂,教师请同桌合作朗读,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式读。学生发现:蒲公英可以张开、合上是总起句,适合齐读。接下来分号前后分别介绍了花朵张开时、合拢时带来的变化,可以一人读一句。通过分工朗读的形式,学生发现句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作者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达逻辑。

3.多样图式建构与关联,提升意义理解的经验值

建构图式是将句子间复杂关系结构化、形象化呈现的过程,体现从主题到内容、从局部到系统、从具体到抽象的意义理解过程。统编教材中多处运用框架图、流程图等直观的图式,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结构提供思维支架。在语段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对关系较为复杂的语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构图式梳理层次,厘清语段中包含的并列、因果、承接等关系。

图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语段层次,还能为阅读后的输出表达提供辅助。如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第3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由于学生对于蟋蟀的住宅知之甚少,加上语言本身带有一定抽象性,为了让学生直观把握语段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式理解。教学时,教师提供多幅蟋蟀住宅图,让学生选出其中最精准的一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并逐句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判断。比如蟋蟀住宅的选址是“朝阳的斜坡上”,可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判断正误;根据“倾斜的隧道即使骤雨也立刻会干”可以判断示意图中隧道的倾斜方向是否正确。当学生作出正确选择后,引导学生争当小小解说员,对照图式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的住宅。

二、表达效果分析:由品析精彩词句转向解析构段逻辑

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2]在语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对关键词句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格等进行感悟、品味、赏析、评鉴,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局部语句的品读,而应在此基础上回归语段整体,对表达的有序、选材的典型、语句的衔接等进行品析,从而帮助学生解析构段逻辑,从整体上把握构段方法,体味语段表达的效果。

1.在变式中揣摩语段的表达顺序

有序表达是清晰准确传达语义的重要保障,体现了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灵感与审美品位。探究作者表达顺序的巧思,有助于学生增强规划意识,进行有逻辑、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品读精彩词句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的目光转向语段整体,或顺序调换,或添减删改,通过“变式”进行比较,彰显语段的逻辑顺序,体会其表达效果。

首先,可以通过层层追问的方式,假设各种分句组织的可能性,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独特以及表达的有序。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围绕总起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分别介绍了银杏叶、枫叶、橘子、柿子、菊花等植物的色彩变化。教师不能仅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为了提高学生构段的意识,教师可以追问以下三个问题:“五个例子的写法都一样吗?我们来分分类。”“如果老师把它们都写成一种样子。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你认为这五个例子的顺序可以变一变吗?为什么?”

问题1、问题2关注的是句式表达的特点,感受语段中变化的句式能让表达更丰富,更有节奏感。而问题3则引导学生发现语段表达的顺序,从上方的树叶,到远处的田野,再回到身边的菊花,有序的表达让语段更具镜头感。一个语段的节奏感、美感,就在用心构建的语境中悄然体现出来。

阅读语段,体会表达效果,需要感性的对语言文字的触摸,也需要理性的对顺序逻辑的揣摩,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跳出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如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第2自然段,作者一口气罗列了11种在夏天里活跃生长的生物,但是读起来却并不单调繁琐,反而充满情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为此,教师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进行内容的分类梳理。

完成表格填写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方式观察表格,进一步发现句子之间的联系。学生会发现表达顺序的巧妙安排:以时间长短为序排列,从一天到一夜,从几天到个把月。同时,还会发现语言的丰富:同样是说“长”,作者用到了“长出”“多出”“变成”“长满”“有了”等词语,体现了夏天各类生物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2.在拓展中体会语段的典型选材

围绕中心意思选取典型材料是写作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语段的精心构思同样也体现在典型选材上。在把握语段结构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选材,发现其中的规律。如三级年下册《海底世界》一课的第4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以及贝类的活动方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活动方式,明晰其活动特点。随后,拓展其他海底动物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介绍。最后回到课文语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海底动物,为什么作者只选择这几种写呢?原来这几种动物的活动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前进,有的后退;有的自己动,有的依靠别人动。作者的写作密码就是抓住特点,介绍最有代表性的动物。

语段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意义整体,但是一篇文章的各个语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为此,可以从篇章的角度进行语段间的比较分析。以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文中三处写到花园,从可爱到凄凉,再到奇特。每一次描写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写三种事物:花草、桃树和小鸟。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花园里还会有什么景物?这么多可爱的事物,为什么作者每一次都只写——花草、桃树、小鸟呢?学生勾连三处花园的描写,发现集中写这三种事物更能凸显花园的变化。教师顺势总结,看来童话故事不仅想象奇妙,构思也很巧妙,以此增强学生在构段过程中带着目的进行选材的意识。

3.在品析中感受语段的自然衔接

语段中的句子排列,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关联性的词语进行衔接,从而达到层次分明、流畅自然的表达效果。在分析语段时,要特别注意表示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标志性语言。如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的第3自然段,运用“然后”“再”“有时”等词语,按照时间顺序将肥皂泡的制作过程有条理地介绍清楚;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按照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的空间顺序记录作者游览的过程。

当然,有些语段的衔接是隐性的,没有鲜明的语言标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发现隐藏在其间的连接词。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对翠鸟捕鱼过程的描写,以学生的阅读习惯,很容易关注到“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却容易忽略“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等连接词。恰恰是这几个词语,串起了一系列动作,使翠鸟捕鱼的过程一气呵成。为了让学生关注到这些连接词,教师朗读时故意将其遗漏,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些连接词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对比品析中,强化了学生句子衔接的意识,为今后进行类似的连续动态描写积累了经验。

三、语用范式迁移:由局部模仿句式转向整体建构段式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3]语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语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持续养成,达到读与写的融合共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整体发展。统编教材凸显了读写结合的编排思路,在课后习题部分安排了指向语段学习的小练笔。“整体感知—理解意义—探究写法—拓展运用”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师语段教学的基本流程。然而,“拓展运用”环节如何与文本提供的语用经验相匹配,如何从整体视角把握构段的规律,迁移构段的方法,做到仿其神、仿其形,进而仿其格,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1.精心设计仿写练习,实现仿有格

学生语段表达的困难之一表现在语言组织上,面对一个场景或纷繁的事物,学生能只言片语地表达看到的精彩与内心的感受,却无法围绕一个中心,富有逻辑地成段表达。在语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经典片段,为学生的语段表达提供样本,搭建实践路径。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以五年级下册《摔跤》一文为例,作者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腻刻画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呈现了当时两人的对抗场景。在品析表达效果环节,教师往往聚焦于动作描写,尤其喜欢让学生仿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猴儿似的蹦来跳去”这些比喻式的动作描写。那么作者是如何有序呈现两人摔跤的几个回合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回归语段整体,通过抓主语的方式发现第3自然段的表达顺序为:“小嘎子—两人—小嘎子—小胖墩—两人—小嘎子—小胖墩”。这种类似于“夹心饼干”的构段方式,既有对小嘎子和小胖墩个人的描写,也有两人共同表现的描写,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在特写和全景之间切换,有序呈现两人争斗的场景。学生发现作者表达的密码后,教师顺势播放《小兵张嘎》电影中两人第二轮摔跤的片段,让学生用这样的构段方式进行一次“摔跤比赛现场直播”。学生由关注某一个镜头,到关注整个片段中镜头之间的切换,由无意识地表达,变为有意识地构建段落层次,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整体架构评价指标,达到评有度

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在语段仿写的活动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晰此次仿写的内容与要求:到底写什么?需要迁移模仿这个语段习得的什么写法?要写到怎样的程度?然后,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形成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其次,从预期的结果出发,教师依据评价指标将仿写的方法要素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发现规律到迁移运用,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习得表达方法,建构和完善语用经验体系。

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安排了看图写话的小练笔,其中包含海底游鱼、海岛飞鸟等群体画面。怎样引导学生写好同一类事物的不同样态呢?课文第4自然段提供了范式。此段以总分总的方式,凸显海底鱼儿数量多和样子美的特点,并采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通过“所见+所想”的方式展现不同样态的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局部到整体,通过对关键句和整段结构的品读,发现群体画面描写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三个方面生成评价指标。学生在明晰评价指标后自行观察图画进行模仿练习。仿写后,学生依据评价表格中的内容项展开自评、互评,以及语段的修改完善,进一步内化语段表达的方法。

总之,语段是从语句到语篇的中间站,语段教学可以有效实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言的理解与建构。从整体视角展开语段教学,在意义理解中促进思考,在效果分析中获取方法,在范式迁移中积累经验,方能扎扎实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郝长留.语段知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