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汇聚多方“动能”

2024-11-04 00:00:00秦咏中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高质量发展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欲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众多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基础教育微观系统的建设角度而言,在校本实践中,要通过实施“走动式”的学校管理、“能动式”的教师发展、“互动式”的教育科研、“活动式”的学生成长、“生动式”的文化建设,汇聚“五项动能”,实现高质量教育。

关 键 词 高质量教育;“五项动能”;学校管理;教师发展;教育科研;学生成长;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正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1],这正是高质量教育的特质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众多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行动,奠定基础。就基础教育微观系统的建设而言,一线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在校本实践中通过实施“走动式”学校管理、“能动式”教师发展、“互动式”教育科研、“活动式”学生成长、“生动式”文化建设,汇聚“五项动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高质量教育需要“走动式”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活动。”[3]这段阐释中,“协调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等关键词语揭示了学校管理的本质,即管理是一种行动。也有学者曾做了这样精辟的概括:“管理=管人+理事”“管理,就是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管理就是梳理、聚力、协调、统筹”。凡此种种,都强调了行动。可见学校管理需要“动起来”,需要“走动”。很难想象,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走动式”的学校管理来支撑。学校管理者经常走出办公室,巡校园、进课堂、到操场、访师生,在走动中发现问题的萌芽,化解存在的隐患,才能让学校保持良好的运行质态。检索各地学校管理的实践,有不少行之有效的“走动式”管理举措。比如,有的学校持之以恒实施管理“三巡”(即巡课、巡操、巡岗)制度,每天都有管理人员进行“三巡”并做记录,还在工作群发布情况和点评,既有激励表扬,又有友情提醒。又如,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校还建立了“走动管理·校区行”机制,由集团校长带领管理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区蹲点。通过听课评课、访谈师生、指导教研、研究问题,做到了明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这样做有利于集团校的各校区瞄准高质量办学的要求协同共进。

就顶层设计而言,国内外对学校管理都有类似的要求。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第15条明确提出,“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4]《美国州际学校领导协议:学校领导者标准》分六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从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气质和行为三个方面列出标准,共183条。其中行为标准部分明确提出,管理者要“识别潜在的问题和机会”“及时面对并解决问题”[5]。可见,实施“走动式”学校管理是应有之义。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言:“问题就在眼皮底下。”眼皮底下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发现?因为“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管理者不走动又怎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质量教育应该让“走动式”管理成为习惯,甚至成为风尚。对此,有校长感言,管理者走动一小步,有时能推动学校工作提升一大步。

二、高质量教育需要“能动式”的教师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没有教师的能动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夸美纽斯说:“教导学生,就是教导自己。”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己是育人的前提,育己贵在自主能动。

1.引领教师做专业发展的“设计师”

近年来,各地为促进教师发展都建构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例如新入职教师专题研训、青蓝工程项目、名师工作室建设、教育人才奖励基金的实施、优秀青年教师高级职称绿色通道的开辟等等,如江苏扬州、泰州等市还建立了市级特级教师评审机制。这些机制当然有助于教师的发展,但在学校层面是否做到了精细规划、落实到位、慎终如始,则很难一概而论。学校管理实践中,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往往仅关注过程性的实践、研究,而忽视了前置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这是需要改进的。

教育界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注重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如,情境教育创始人、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学、思、行、著成为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经验”[6]。她所说的“思”就包括了“研究自己”,即进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我的大学在小学”“天亮就出发”“警惕自己”是她极具特色的教育名言和思想。其中“警惕自己”就是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规划、审视和完善。李吉林老师的成功与她高品质的自我专业规划是分不开的[7]。

近年来,“学校提出要求—学校组织学习—教师实践—总结”式的传统教师发展模式已升格为“自我认识和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进行理论学习和准备—开展践行和反思修正—总结提升”的模式。两相比照,怎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有效,更有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可谓一目了然。

教师要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学校该如何引领呢?首先,由教师本人自主拟定,要对自身条件作分析,剖析自己的现状、优势和不足,设定好专业发展目标(明晰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可以3年为一个循环),选择运用的方法和路径,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然后,由学校或专家作指导、提建议,进一步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组织成果交流或适时调整;每个周期结束,都要有总结和分析。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指导教师做专业发展的“助跑者”

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没有教师不希望成长,没有教师不希望专业发展。但是,教师专业发展难免会有“高原期”,或者遇到瓶颈。对此,学校要摸清情况,针对性作指导、搭台子、给机会、伸援手,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助跑者”,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期待和帮助。这样做,教师将会心无旁骛,迸发出能动发展的动力,进而惠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学校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助跑者”,会让老师的教育情怀和能动性大幅提升。当众多教师胸怀理想、充满激情、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时候,师资队伍建设就有了希望,这将激活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一江春水。

三、高质量教育需要“互动式”的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高质量教育的源头活水。教育科研有两种形式:教育研训和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内涵项目建设等),其中教育研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是研训中的理论阐释多,实践剖析少;二是重复的内容多,新颖的内容少;三是单向灌输多,上下互动少,因此,研训的效果可想而知。教科研项目也存在一些亟待优化的现象,比如,立项课题、内涵项目建设往往被一些区域的名校、规模大校、老面孔的名师、骨干教师所获得,而一线普通教师、普通学校往往很难获得较高级别的教科研项目。上述弊病显然不利于激发教育的活力,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有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革故鼎新,大力实施“互动式”的教育科研。

1.让教育研训更具互动性

(1)选择研训内容和主题时,要倾听教师的建议和需求。来自教师又服务教师的研训最为有效。

(2)研训形式和方法的样态,要降低“重心”,避免专家高高在上、单向灌输。要让教师与专家双向奔赴,开展对话、交流、分享、共生。

(3)研训类别和频次的安排要进行统筹,以防重复研训、多头研训。教师的时间有限,学校注重统筹整合,会节约教师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2.让教科研项目更具普惠性

高质量教育需要名特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更需要一大批敬业爱岗、执着前行的普通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在鼓励名特优教师loT+RccEnKTNIRysRNl+jg==积极开展教科研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其中的度,要防范名特优教师挂名研究的现象。

为此,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名特优教师在同一个研究周期中一般不要主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课题,或者主持不同级别的同一专题的课题,否则就可能挤占了研究资源。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与进来,有信心跨入门槛,有可能获得进阶,让教科研项目更具普惠性。只有这样做,支撑高质量教育的教科研基础才更坚实。

四、高质量教育需要“活动式”的学生成长

杜威在《学校与儿童生活》一文中有这样的阐释:“这些有固定书桌的教室所揭示的是:每一件东西都是为了管理最大数量的孩子,为了从总体上对付儿童而设置的,把儿童视为一个个体的结合;这又意味着,儿童被消极地对待。儿童一旦活动起来,他们就使自己变成了个人;他们不再是一个群体,而成为我们在学校外面、在家庭中、在操场上、在邻居家所看到的那种有个人特点的人。”[8]这段论述有助于警示学校教育超越功利,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对标高质量教育要求,审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可以感悟到教育绝不能局限于教室里和书本上,而应该追求学校和社会相连、校外和校内相通、书本和活动相融的境界。“活动”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样态。从顶层设计来讲,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就是以活动为载体和特质,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更有开展“育人实践活动”[9]的具体要求。

学校开展育人活动要遵循哪些原则呢?要有灵活性:活动的项目要灵活生动,不拘一格;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要有开放性:凡是符合教育规律、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要有综合性:可以开展跨学科融合的活动,要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要有兴趣性:活动的内容、形式要让学生喜闻乐见。要有自主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组织活动,做自己的主人[10]。这些原则对学校开展“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育人活动呢?

1.传承优秀的传统活动

比如,开展运动会、演唱会、书画作品展等音体美类的活动;组织朗诵会、课本剧展演、小主持人赛、科学实验技能比赛等学科类活动;结合时令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元旦等)举行主题活动、庆祝活动……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2.开发与时俱进的活动

比如,近年来各地持续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如小农场种植活动、木工坊学艺活动……都让学生耳目一新。

3.弘扬校本特色活动

比如,一些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开展的“乒乓节”活动、“时装秀”活动、“草编·竹编”“泥塑”作品展活动……都展示了学生的才艺,彰显了办学个性。

其实,我们倡导学校教育中的“活动式”学生成长,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生活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尊重儿童游戏活动的天性,发展儿童独特鲜明的个性,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快乐成长,是高质量教育应有的模样。

五、高质量教育需要“生动式”的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育人的作用不可替代。如何建设“生动式”的环境文化呢?要返璞归真,引入源头活水。环境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师生,源自师生的选择和创意才最具活力、最为生动。学校文化建设之源头在师生心田,服务对象也是师生,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海德格尔说:“本源就是本质之源”。[11]我们提出“生动式”的文化建设就是让环境育人回归本源。在这方面,不少学校都有鲜活的成功案例。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某学校操场边上有一段长长的橱窗,橱窗背面墙壁正对操场。这面墙上,体育项目以“中国印”式的图标呈现,是该校美术老师手绘的。图标上方还有师生、家长撰写的体育运动创意语。这些创意语既凸显了体育项目的特质,又融入了师生与家长对体育、对生活、对学习的感悟。这样的文化建设是有根的,因为它植根于师生的智慧之中。

这种“生动式”的文化建设有助于教育成为激荡心灵、树立人格、沐浴精神、彰显个性的活动;让学校成为理想社会的雏形,成为令人心潮激荡、心怀梦想的地方;让师生、家长一走进学校就能感受一种神圣、一种魅力、一种诗意。

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出“生动式”环境文化建设应有的几个特点:一是主题突出,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生动形象,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个性鲜明,具有校本特色,彰显“这一个”的风格;四是广泛参与,汇聚师生、家长的智慧和力量。这样的环境文化建设也是高质量教育的表征之一。

高质量教育,需要学校层面汇聚多方“动能”。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和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2(23):24-28.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李雪.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

[4] 崔勇.校长研究力的品质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20(14):7-12.

[5] 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37.

[6][7] 华莉,叶恋花.教师专业发展值得重视的角色体验探究[J].好家长,2022(18):70-73.

[8] 杜威.杜威全集(第1卷)[M].刘时工,白玉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

[10]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84-485.

[11] 陈惠琴.基于学校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2(0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