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时代,小学生网络直播参与行为普遍且频繁,部分小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打赏意愿和频率。他们热衷于打赏文化的原因在于心理需求的满足、社交互动的体验以及金钱观念的缺失,折射出小学生现实情感交流缺失、社交障碍,以及易受网络主体诱导等教育问题。为帮助未成年人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加强监管和协同治理,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
关 键 词 网络直播;打赏行为;小学生;情感寄托;归属感;消费行为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随着抖音、B站、快手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网民参与网络直播及其打赏文化十分流行,“打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概念[1]。然而,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直播及打赏文化则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近年来此类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如:湖北襄阳9岁女孩打赏主播10万;枣庄12周岁的王某通过直播平台应用程序购买价值人民币10万元的虚拟货币用于打赏主播……这些未成年“观众”对用来充值、打赏的游戏币、虚拟货币缺乏基本的认知,再加上直播环境混乱无序,使得未成年人天价打赏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甚至因打赏行为不当而误入歧途。
青少年沉迷网络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得到我国学界广泛关注。梳理已有文献可发现,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于直播打赏及网络管理。乔新生指出,网络直播管理必须实行实名制管理,严禁未成年用户使用“打赏功能”[2];杨学文等建议加强价值观教育治理,发挥网络直播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育人功能[3]。第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卢家银等认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面临技术风险、网络消费等一系列的挑战[4];王伟亮指出,要紧抓住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5];孙江等建议加强网络游戏立法监管,家校社合力干涉网络游戏沉迷[6]。第三,网络犯罪防范与治理方面。王贞会对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犯罪风险与防范进行分类[7],并指出美国治理网络性侵联邦立法值得借鉴[8];陈堂发对网络色情内容治理提出惩罚标准[9];于阳等指出,紧密结合网络犯罪时空分布规律对犯罪传统防范措施加以改进[10]。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鲜有学者从未成年人打赏内在成因的视角出发对其行为进行实证考察。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但无法体验他们作为微观的个体最真实的孤独感表达和心理诉求。因此,本文通过参与式的实地田野观察,关注未成年人打赏背后的体验及情感寄托,并尝试对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及沉迷网络的成因做出解释。
一、小学生网络打赏行为的成因分析
经过前期调研,本文选取了明明、西西、辉辉(均为化名)等三名参与网络直播及发生打赏行为的小学生作为田野研究的关键报道人。基于关怀下一代成长的目的,从他们对网络打赏的自我体验出发,倾听他们的成长叙事,理解他们进入网络世界的心路历程,从学习情况、个人生活、社会融入等维度考察未成年上网群体所拥有的情感体验,及其行为的成因。
1.情感寄托:心理需求的满足
情感寄托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投射或寄托于某个特定的人、物或活动上。它代表一种心灵的依靠,特别是当人们因郁闷、伤心、迷茫而需要安慰,但身边又缺乏真实的依靠时,会幻想不切实际的依靠。未成年学生从学校回归家庭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自我调节,有效适应并融入家庭环境,从而实现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平衡。这一挑战不仅涉及对家庭氛围的敏锐感知,还包含了对个人行为、情绪以及思维模式的主动调整。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模式有显著差异,同时缺乏有效衔接。面对学业压力,部分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的学生感到吃力,孩子意志力不够坚定,一旦经过短时间努力仍然无果后,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焦虑。
明明是四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他由外婆抚养,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的必要学业指导,他的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不做,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好,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他“坦然”接受了“后进生”的标签。有时,他也羡慕周围的“优等生”得到老师的关注。同伴的压力也曾让他一度沮丧,害怕自己没有小伙伴,被同龄人看不起,被家长、老师否定,因此陷于反复迷茫、怀疑之中。课堂上,他比较安静,尊重老师,偶尔举手回答问题,分享感受。周末或假期,他会利用外婆做小本生意无暇他顾的时间玩玩手机,刷刷视频。偶然间他刷到了直播间,直播间的漂亮小姐姐对“送礼物”的人极尽恭维的态度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很快他学会了用外婆的账号充值,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打赏自己喜欢的小姐姐,还学会了将语音转换成文字与直播间的小姐姐互动。每当得到小姐姐的回应,久违的满足感会让他乐在其中,他感到自己“帮助”了小姐姐,俨然就是一位小英雄。直到外婆发现银行卡中的钱不翼而飞,他才从英雄梦中被唤醒。
跟明明有类似经历的学生不算少数,一旦学业毫无起色,同伴就会远离他,家长、老师甚至来不及关心他,曾经天真无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现实中变得灰暗,在暗淡无光的日子里,唯有网络世界中的小姐姐关心他的成长、在乎他的感受、倾听他的心声。
2.认可与归属:社交互动的体验
认可通常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价值、能力、行为、成就等或做出积极的评价,或接受其言行。归属则更多涉及身份、地位或角色在某个群体或社会中的确立。这种归属感能让我们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共同的目标或价值观。小学六年中,学生在自信与自卑的情感体验中反复交错。自信来自于教师的表扬、某次考试成绩突出等;自卑则来自于同伴压力,或生活、学业方面受挫后无法得到完全释放的情绪积累。
西西是独生女,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太自信,课后也比较安静,很少和其他同学互动,除了洗手间哪里都不去。她做事规规矩矩,小心谨慎,生怕闯出什么大祸来。父母都是知识份子,下班时间不固定,她平时的生活起居由奶奶负责。由于学习习惯比较好,家长比较放心,因此鲜有高质量的陪伴。自从接触网络,她逐步迷恋与主播互动,目睹主播跪舔一掷千金的打赏者,她的虚荣心也在不断地膨胀。最主要的是,贴心的主播不但可以与打赏者互动,还能根据金额的多少提供个性化服务。西西并不回避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困惑,但为了拉近距离,她夸大年龄,只为能走进自己喜欢的主播心里。梦醒时分还是特别残酷的,因为奶奶发现自己的钱被“盗”了。
迷恋网络是未成年学生脱离现实世界、远离学业压力的最快捷方式,他们在学业和社会生活方面经历了自信、孤独、自卑等复杂心理历程。大部分未成年学生迷恋网络是由于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心理满足,因此寄情于网络世界,企图在那里得到认可和找到归属感,在孤独、自卑与自信中反复拉扯。
3.消费行为模仿:金钱观念的缺失
消费行为模仿指的是未成年学生对父母或他人消费行为产生认可、羡慕或向往时所发生的仿效和重复父母或他人消费行为的倾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存在渐进性,他们通常缺乏稳定的理性自控能力,尤其是金钱观和消费观尚未完全建立。面对网络主播的多样化诱导策略,在情感冲动及破窗效应的趋动下不自觉地参与网络打赏。直播平台的充值和打赏通过虚拟游戏币等媒介实现,这种非直接的货币形式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并非真实货币的错觉,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无节制打赏行为。这一现象凸显了未成年人在数字消费环境中存在的无知,亟待社会各界关注与引导。
辉辉的父母经商,每天早出晚归,孩子回家只能和爷爷、奶奶相伴。两位老人觉得只要孩子有吃有喝、安全,他们就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孩子平时读书打卡都使用爷爷、奶奶的手机,从而慢慢地接触到网络,老人从未发现异常。辉辉在学校成绩平平,和师生相处也算融洽。作业错漏百出,但很少订正,回家除了看电视就是上网打游戏或与主播互动。由于父母经常带他和姐姐住高档酒店、出入高档餐厅,因此孩子潜移默化中对父母的消费行为习以为常,对金钱没有太多的认识。主播借助情感互动积极与辉辉建立联系,促使他基于好感、攀比、虚荣等感情需求,心生打赏对方的念头,于是用压岁钱购买虚拟货币充值成了他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消费体验的一部分。压岁钱用完了,他便趁家长睡觉时用他们的手机付费购买虚拟货币,再把银行转账短信删除,“作案”心思相当缜密。直到“东窗事发”,他巨额打赏主播、充值换游戏道具的事才浮出水面。
辉辉的父母给予了孩子物质财富,却没有时间经营亲子关系,导致他试图通过打赏主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实现消费形式的刻意模仿。
总之,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网络直播参与行为普遍且频繁,在参与过程中,他们不仅寻求娱乐和放松,还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与主播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建立了一种虚拟的社交关系。在打赏行为方面,部分中小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打赏意愿和频率,他们通过打赏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和支持,也寻求在虚拟世界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小学生网络打赏行为背后的教育问题忧思
通过以上探究发现,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世界,大部分是想得到心灵沟通的满足,增加社交互动的体验,同时源于他们金钱观念的缺失。那么这些体验是如何被激发,其背后折射出哪些教育问题呢?
1.小学生现实情感交流的缺失
尽管素质教育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不得不压缩学生的活动空间。另外,家校双方忽视了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以及网络空间环境复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为未成年人接触和使用网络埋下了潜在的风险。沉迷虚拟世界的人往往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自我封闭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与现实世界脱节,进一步发展其孤僻、冷漠的性格,甚至倾向于自我中心化的人格构建,这种倾向可能间接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
2.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障碍
对于缺乏沟通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表现不够自信,课堂上表现不主动、不积极,课后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谨慎,因此与其他同学融合的机会渐行渐远。当孩子的社交出现障碍时,会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生活健康。如果他们遇到麻烦不求助,遇到不开心的事不倾诉,就会逐步积攒委屈与悲伤,从而产生情绪或精神上的压抑。他们极有可能选择沉迷于网络,暂时逃避不利处境。有研究显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未成年人往往对学习活动漠不关心,学业成绩自然会下降;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对未来自然会持有怀疑态度。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数字媒介素养,对于网络安全的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裸泳”便成为一种常态。
3.小学生易受网络主体的不良诱导
未成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往往是不法分子的主要作案目标。这些犯罪分子不仅将未成年人作为潜在的犯罪对象,还企图通过各种藉口将他们发展成为自己犯罪团伙的的成员。一旦未成年人被成功拉拢,他们便通过控制经济来源或威胁人身安全等手段逐步剥夺其人身自由,致使其陷入犯罪集团的深渊而难以自拔。另外,某些未成年网红疯狂捞金,读书无用论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吸引了部分成年人,当他们学业成绩没有起色,便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继而厌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引导小学生网络打赏行为的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针对小学生网络打赏行为,我们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络平台监管、政府监督四个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构建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1.家庭教育:筑牢第一道防线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网络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首先,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网络打赏行为。其次,家长应教育孩子认识到网络打赏的虚拟性和风险性,避免盲目跟风、冲动消费。最后,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孩子逃避现实,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自我满足,引导孩子通过其他健康的方式表达情感,如参加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
2.学校教育:强化网络素养教育
学校作为小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首先,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父母离异、与父母异地分居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避免盲目攀比和跟风消费。最后,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行为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止网络打赏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3.网络平台:严格规范打赏行为
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打赏行为的直接发生地,应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和管理,规范网络打赏行为。首先,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实名认证制度,确保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设立技术屏障,如动态人脸识别,阻止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网络打赏。其次,网络直播平台应制订明确的规则,加强对打赏行为的审核和监管,设置合理的打赏金额上限和限制条件,避免用户过度消费和冲动打赏。最后,平台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并完善家长举报与投诉机制,限制未成年人打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
4.政府监督: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为小学生网络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打赏行为的合法边界和规范性,为网络打赏行为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其次,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处罚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再次,政府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对网络直播平台的巡查力度,倡导遵守行业规范,强化监督机制,鼓励积极举报不法的直播平台。最后,政府应加强对小学生的保护和教育,通过举办活动、宣传等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小学生网络直播参与及打赏行为的研究和监管,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策略。同时,也应该持续关注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云舒.未成年人打赏行为可撤销性的法律分析及规制路径[J].法制博览,2022(34):1-6.
[2] 乔新生.规范网络直播的重要意义[J].青年记者,2020(36):109.
[3] 杨学文,李祖超,刘旭.网络直播下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现实境遇及治理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23(06):145-150.
[4] 卢家银.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挑战、应对与逻辑[J].青年记者,2022(15):84-87.
[5] 王伟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媒体人理解、遵守、传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主线[J].青年记者,2023(23):88-91.
[6] 孙江,袁莎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风险及应对[J].传媒,2024(09):75-78.
[7] 王贞会.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的犯罪被害:风险类型与防范之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6):120-127.
[8] 王贞会,蔡沐铃.美国治理网络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联邦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5):132-140.
[9] 陈堂发.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情色内容的治理[J].社会科学辑刊,2022(03):174-183.
[10] 于阳,周丽宁.中美城市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时空分布与防范对策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02):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