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总结美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的相关经验,进而提出我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的建议。研究发现,美国高等院校主要以律法体系为基、以制度供给为器、以分权治理为制构建多中心治理框架,完善组织管理;以科学理念为靶、以职业联盟为轴打造一体化的竞赛与训练体系,强化职业引领;以问题导向为引、以学科交叉为策促进学科建设,达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商业运行赋能、以职业运转为力促进产业发展,形成多元运行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我国高等院校应立足现实环境、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多主体的治理格局;更新管理方式,构建特色化的竞训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的篮球人才;引入商业模式,推动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从而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篮球项目高质量发展,为竞技体育强国建设和体教融合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助力。
关键词:美国 高等院校 篮球 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0-049-3-JF
1、前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篮球事业的发展。在篮球振兴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提升。随着体教融合等政策的发布,我国高等院校篮球9sU5PcVD6+l5j6W/kK0SS5hRAGQTAheXBh9zTsgntO0=项目发展迎来了政策窗口,标志着篮球精英后备人才培养与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正式接轨。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篮球的发展存在理念不清、管理手段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虽然通过CUBA以qG+7h0rOrvxGpGLpmPDsQFtDTNgTtTptIomD1RdbjZE=及大学生运动会等篮球赛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了一批精英化篮球运动员,但其规模与体量远未达到承担“奥运增光计划”以及顺应广大群众对其寄予的希望。高等院校是体育运动项目精英化培养和普及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美国以高校为媒介,通过体育协会联盟等方式,形成协约化、集约化和层次化的篮球发展战略,在培养多元篮球后备人才、完善多层级竞训体系、构建特色化学科体系以及凝聚美式篮球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成为世界各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样板工程。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围绕美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的组织管理、竞训体系、学科建设和商业运营等方面的相关材料以及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梳理与分析,从特殊个性中发现普遍共性,总结与提炼高等院校篮球发展的域外经验,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篮球项目发展提供借鉴。
2、美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经验
2.1、组织管理:构建多中心治理框架
组织管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美国高校以律法体系为基、以制度供给为器、以分权治理为制构建多中心治理框架,促进篮球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如图1所示)。其一,以律法体系为基,创设共营框架之本。在美国,基于法律承认的合法性地位与赋权,各类高校形成了篮球项目发展的共营治理格局。其中,美国宪法,《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赋予高等院校体育发展的自治权,奥林匹克与业余体育法赋予高等院校从事美国业余篮球的治理事权。在此基础之下,美国各高校以院校行政机构为基础、校内外社会组织为依托、国际体育协会为两翼,形成了多中心联合式、立体式、灵活式的治理框架,通过合并优势职能、迁移多元良好资源,有效促进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并作为赋能篮球项目社会属性、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其二,以制度供给为器,擢升联动治理之效。美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形成了复杂开放的治理系统,该系统以制度供给为支点,围绕精英化后备人才培养、延伸性学科建设、公益性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合作治理模式。既包括高校内各治理主体进行的各种制度供给所引发的结构性变化,更包含校外等多类型组织机构的整体嵌入、建章立制、活动普及与文化推广,从而整体性地提高治理效能。
图1 美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协同治理框架
2.2、职业引领:建立一体化竞训体系
图2 美国高等院校篮球竞赛与训练体系
职业引领是美国高等院校篮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以科学理念为靶、以职业联盟为轴,打造多层级、一体化的竞赛与训练体系,促进高校篮球的良性发展(如图2所示)。其一,以科学理念为靶,构建多元训练体系。美国高校篮球训练在秉承科学教育目标的同时,以职业化为顶层引领,业余化为塔基建设,分层有序地构建立体式训练体系,从而实现运动技能普及、后备人才培养以及促进体教融合等多个战略目标。首先,构建职业化训练模式。美国高校篮球职业化训练模式是在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大学生运动员委员会、美国篮球协会等组织的指导下,由体育学院、体育学术委员会、运动员委员会以及各类篮球社团等机构合作共建。该模式以篮球专项体能、技战术的精英化训练为主干,具有实践性特征;其二,以职业联盟为轴,共创层级赛事体系。美国高等院校篮球赛事体系是由体育学院、大学生体育协会、洲际体育基金会以及各校运动员协会为治理主体,以职业联盟为协同框架而搭建的立体型赛事结构。首先,构建洲际职业化联盟赛事。NCAA是由美国300多所院校根据不同地理区位与学术资源等因素形成的多层级竞技体育赛事联合会,其中NCAA常特指大学篮球第一级联赛(职业级)。就职业赛事而言,主要分为邀请赛与锦标赛,其中邀请赛是赛会制赛事,由4-6个区域二级联盟协同共办,其旨在将高水平篮球竞技赛事与美国历史文化传统进行融合,从而培养精英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与服务意识。
2.3、多元运营:促进项目产业化发展
多元运营是提高高校篮球发展质量的关键策略,美国高等院校以商业运行赋能、职业运转为力形成学校、协会、企业等主体多样化运营模式,逐步扩大经济效益、促进全球文化推广以及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从而加快高校篮球事业的全面发展(如图3所示)。其一,以商业运行赋能,完善项目的产业结构。在美国,高校是篮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其采取委托和招标等方式,通过商业化经营、管理和运行,逐步完善篮球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形成智慧化的场馆运营方案与网络化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结构向普遍化和生活化演变。智慧化场馆运营是美国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发展新范例,各类高校通过与美国各类科技企业合作,研发适应能力强的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并直接移植于大学场馆营销。其特点是加快新技术在篮球竞赛、服务和出行等多场景应用,在形成以篮球竞赛为中心服务体系的同时,逐步提升体育场馆的竞赛承接与运营能力;其二,以职业运转为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美国,高校篮球职业化运作是提高体育产业经济效益与促进篮球项目全球推广的有力支撑。各院校通过与NBA以及NCAA等篮球协会合作的方式,以职业赛事为支点提高篮球产业体制活力,实现竞技成绩与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图3 美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多元运行策略
3、对我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的启示
3.1、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多主体的治理格局
审视我国高等院校篮球发展的治理格局,突出问题在于治理过程权责不明、治理主体单一。受制于高校政策文件缺失、人员编制和资源总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治理过程中出现市场制度不畅、个人意愿不强、校内组织总量不足等问题,未能满足纵深推进体教融合改革的现实需求。因此,应以强化政策引导、明确机构权责和制定合作清单为策略,助推形成集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从而逐步完善我国高等院校篮球各板块发展的治理效益与治理能力。其一,强化政策引导。在国家推动高校篮球发展大政方针的指引之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做好配套政策的发布与指引,以政府行政干预为解决高校篮球发展结构僵化提供政策窗口。同时,高校政策法规部门,应在校党委的指引之下,协同体育学院针对篮球发展的堵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因地制宜地以高校行政干预为形成篮球发展多主体治理模式提供政策依据与支持,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治理理念与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格局,从而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训练质量、师生参与度与竞赛成绩影响力;其二,制定合作清单。在协同治理格局之下,围绕篮球项目发展的各个板块,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应同中国篮协以及其他各类型组织机构签订具体的合作清单,以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应对师资队伍、场馆设施不足等系列问题。同时,将校外组织与高校进行职能交叉,补足高校篮球发展的职能缺陷。
3.2、更新管理方式,构建特色化的竞训体系
高校篮球训练与竞赛是篮球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审视我国高等院校篮球训练与竞赛体系,其学习—训练—竞赛三者的平衡关系、梯队人才建设以及品牌赛事构建成为制约高校篮球发展的关键堵点问题。由于高校篮球项目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加之篮球项目发展自主权的缺失,导致训练体系、竞赛体系、梯队选拔体系建设滞后。因此,应以构建多元训练体系、打造多级品牌赛事和构建梯队晋升渠道为策略,构建我国高等院校特色化篮球竞训体系,夯实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助力我国篮球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一,构建多元化训练体系。各类高校体育学院应明确科学训练理念,通过自组织协商与管理加强二级学院的沟通与合作,围绕篮球训练打造集科学训练、科学监控和运动康复于一体的精英化篮球训练体系,确保精英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打造业余化训练体系,将篮球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作为训练的核心目标,制订一贯式的大学篮球训练计划,从而满足业余篮球爱好者的多元需求;其二,打造多层级品牌赛事。我国高等院校应遵循学生竞技参赛的多元需求,依托校内外各类型资源,打造不同等级的赛事体系,在拓宽篮球后备人才“蓄水池”的同时,促进篮球赛事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实现培养更高素质的综合型篮球人才。
3.3、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的篮球人才
篮球学科建设是推进复合型篮球人才培养的直接动力。审视我国篮球学科的发展轨迹,其突出问题在于发展方向过于偏向于技战术等方法的实践应用,对于篮球项目内涵研究、衍生学科等方面问题研究明显不足,从而限制篮球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等复合型、综合型篮球人才的培养。因此,应以建立学科培养制度、完善学科评估体系与建立学科研究平台为策,促进篮球学科组织建设,加快篮球学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发展,从而培养复合型篮球人才,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其一,建立篮球学科培养制度。学位点与篮球学科点的合理布局、定位是篮球学科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应用角度分析,各高等院校应确立我国篮球学科整体发展观与分层发展思路,加强篮球学科在专业、师范、综合和理工等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院校中的布局与研究定位,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同时,加强体育学与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与统计学之间的合作,借鉴多类型学科培养方案与制度,以交叉布局、协同管理为手段,完善篮球学科培养制度,进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二,完善篮球学科评估体系。定期对篮球学科进行评估与考核既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规范其发展、提高其质量的重要手段。总结以往体育学科评估经验来看,各类高校在建设篮球学科组织过程中,应开展篮球学科评估指标的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晶,闫育东.中国篮球运动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弘扬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1).
[2]董国民,张利超,景怀国.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动力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3,43(02).
[3]赵晶,闫育东,高江航.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本源回归、价值塑造与路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05).
[4]杨屾.中国大学篮球稳步前行期待蜕变[N].中国青年报,2023-08-02(004).
[5]杨蒙蒙,吴贻刚.美国大学体育竞赛体系特征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1(05).
[6]董国民,贾志强,贾必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机遇、困境及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
[7]贾志强,董国民,贾必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03).
[8]赵富学,杨桦.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J].体育科学,2022,42(04).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自主与支持:促进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投入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YB007。
作者简介:孙术旗(1996-),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管理与科学训练;
通讯作者:黄斌(1997-),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