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民社会资本是推动乡村社会经济进步、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剖析村民社会资本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并探索提升村民社会资本的体育赛事路径。研究认为,村民的社会资本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促进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增强个人与集体的能动性、传承与创新文化等,村民社会资本的发展面临结构型社会资本稀疏、关系型社会资本匮乏、认知型社会资本不足等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体育赛事为平台,促进网络构建与资源链接、完善基础设施,发挥社会资本的正面影响,提升结构型社会资本;建立赛事参与中的人际信任与合作机制、促进跨社区互动与社会网络的拓展,增强关系型社会资本;通过形成共同经历与集体记忆、重塑体育精神与社区价值观念,丰富认知型社会资本。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村民 社会资本 体育赛事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0-043-3-ZL
村民社会资本是推动乡村社会经济进步、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由于农村人口外流与凝聚力下降、信息闭塞与合作网络稀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不足等原因,村民社会资本日益匮乏,不利于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推广。在理论上,学界主要关注社会资本的结构特征,包括网络的密度、广度、中心性,以及这些结构特征如何影响资源的流动、信息的传播和社区的凝聚力,侧重于社会资本的动态变化、社会资本在乡村振兴和减贫中的价值、社会资本的测量与评价等,为提升村民社会资本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但关于村民社会资本的分类,以及在分类的基础上探讨提升村民社会资本路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资本的分类出发,探讨村民社会资本的三种类型及其发展现状,提出通过举办体育赛事的方式,培育村民社会资本,以期为村民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借鉴,从而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社会资本与体育赛事
1.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经典著作《自杀论》中提到社会团结和社会规范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标志着社会资本理论的萌芽。1916年,美国学者哈尼凡首次使用“社会资本”这一术语,在讨论社区发展时提到了“人们之间的良好意愿、友谊、同理心和社会交往”对于社区价值的提升作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等对社会资本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科尔曼从微观和宏观的联结为切入点对社会资本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作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不是某些单独的实体,而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存,具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等基本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普特南的工作,特别是他的著作《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将社会资本理论推向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强调了社会联系、信任和社会参与对于社会健康和民主的重要性。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信任、网络和规范等特征,通过促进协同行动提高了社会效率。
1.2、社会资本与体育赛事
首先,社会资本的构建与强化。体育赛事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平台,能够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强社区内部成员间的信任和凝聚力;其次,促进信息与资源的流动。体育赛事作为信息和资源汇集的节点,能够吸引外部资源流向赛事举办地;再次,文化认同与传承。体育赛事往往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通过赛事的举办,可以iNKvvJFibGoF2MtEPSRpow==展示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次,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的传播。体育赛事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尊重规则等正面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传播有助于增强社会规范意识,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社会资本在社会行为规范层面的体现;最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体育赛事强调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通过赛事活动的举办,可以提升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参与度。
2、村民社会资本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2.1、村民社会资本的意义
其一,增强社区凝聚力。村民间紧密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信任,增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使得村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等共同挑战时能够更加团结,共同应对,形成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其二,促进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社会资本存量较高的社区中,信息流通更加畅通,村民们能够更有效地分享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教育资源等;其三,提升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村民之间的信任和互助为合作经济活动提供了基础;其四,增强个人与集体的能动性。社会资本通过提升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增强了他们对社区发展的控制感和责任感,促进村民从被动接受援助到主动参与决策的转变;其五,传承与创新文化。在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更加活跃,村民之间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既保持了文化传统,又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2、村民社会资本的发展现状
(1)结构型社会资本稀疏。
村民结构型社会资本是指农村社区中个体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及其特征,这些网络包括人际关系网络、组织间的联系网络等。目前,村民结构型社会资本存量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网络稀疏。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分布广、人口分散,加之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社区内部联系不够紧密,社会网络的密度低,信息传递和资源交换效率不高;其二,资源链接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网络,农村地区难以有效链接外部资源,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其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如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数量少、功能不健全,导致农民在面对市场、技术、政策等外部变化时,难以形成合力,应对能力弱。
(2)关系型社会资本匮乏。
村民关系型社会资本是指农村社区中村民间基于信任、互惠、共同价值观和规范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和互助网络。目前,村民关系型社会资本存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信任度下降。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特别是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虽然提供了新的交流渠道,但也可能减少了邻里间、家族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削弱了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影响了深层次情感与信任的建立;其二,互助行为减少。在农业生产、生活互助等传统农村社会常见的互助行为变得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社区内部的相互支持网络弱化;其三,集体行动能力下降。农村社区在面临公共事务决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集体行动的问题时,难以达成共识,行动效率和参与度降低;其四,家族与宗族关系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家族和宗族观念逐渐减弱,传统的基于血缘的紧密联系和互助机制有所松动。
(3)认知型社会资本不足。
村民认知型社会资本是指农村社区成员共享的认知框架、价值观念、规范和信仰体系,这些共同的认知基础促进了村民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合作,是维系农村社会秩序、促进集体行动的重要非正式规则。目前,村民认知型社会资本存量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认同感缺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参与度下降,导致社区成员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其二,合作观念淡薄。村民间因利益冲突或信任缺失,对集体行动缺乏积极性,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如集体灌溉、环境保护等,导致社区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下滑;其三,规范与规则执行力弱化。随着外部信息的涌入和法律制度的介入,传统的地方性规范和不成文规则在解决纠纷、维护秩序方面的作用减弱,村民对社区内非正式规范的遵守意愿降低。
3、提升村民社会资本的体育赛事路径
3.1、提升结构型社会资本
(1)以体育赛事为平台,促进网络构建与资源链接。
其一,跨界的网络搭建。体育赛事通常吸引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背景的人群,包括参赛者、观众、赞助商、媒体等,这些多样化的群体在赛事期间形成临时或长期的合作与交流网络;其二,社区参与的深化。体育赛事常常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无论是作为志愿者、观众还是小型供应商,这种参与过程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互动,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赛事的筹备与举办为居民提供了共同的目标和活动,有助于构建和巩固社区内部的社交网络;其三,社会资本的外部链接。大型体育赛事往往能吸引外部投资和注意力,为当地社区带来新的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
(2)完善基础设施,发挥社会资本的正面影响。
首先,升级基础设施。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往往会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如道路、交通、通信、体育场馆等。这些升级不仅服务于赛事,而且在赛后成为社区的公共财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社区的物理连接性,便于居民日常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了结构性社会资本的积累;其次,美化环境与展示文化。赛事筹备中对环境的美化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如历史遗迹的修缮、公共空间的绿化、文化展览的设置,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美观度,还增强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文化资本的积累,从而加强了居民间基于共同文化背景的联系;最后,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体育赛事的绿色、环保要求推动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绿色能源使用等。这些环保措施不仅提高了环境质量,还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环保行为的养成。
3.2、增强关系型社会资本
(1)建立赛事参与中的人际信任与合作机制。
首先,建立共同目标与经历。体育赛事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无论是在同一队伍中的队员,还是赛事的组织者、志愿者以及观众,大家为了赛事的成功举办共同努力。这种共同的经历和目标感,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因为每个人都为实现赛事的圆满结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次,促进团队合作与责任共担。在准备和参与赛事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分担任务,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机制要求成员间建立高度的信任,以确保每个人都能高效地完成自己的职责。通过这种合作,个体间的信任关系得以深化,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最后,强调公平竞争与尊重。体育赛事强调公平竞争原则,参与者在比赛中展现的尊重对手、裁判和规则的态度,有助于营造诚信和尊重的社会氛围,这种正面的社会交往模式是建立和增强人际信任的基础。
(2)促进跨社区互动与社会网络的拓展。
首先,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往往吸引来自不同社区、地区乃至国家的参与者和观众,这种跨社区的互动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人们在比赛中交流经验、分享故事,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构建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其次,构建合作网络。赛事的筹备和执行需要不同社区、机构之间的合作,如地方政府、企业、学校、非营利组织等。这些合作不仅在赛事期间发挥作用,还可能延伸到赛后,形成持续的合作网络。这种跨社区的合作不仅扩展了个人和社区的资源网络,还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的信任建立;最后,强化志愿者网络。体育赛事通常需要大量志愿者的参与,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背景,赛事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3.3、丰富认知型社会资本
(1)形成共同经历与集体记忆。
首先,实现经历共享与情感共鸣。体育赛事作为大型社会事件,为参与者和观众提供了共同的经历。无论是激动人心的比赛瞬间、运动员的励志故事,还是赛事中展现的社区合作与努力,这些共同的记忆成为社区成员之间情感共鸣的纽带,增强了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增进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体育赛事往往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相融合,通过赛事的举办,古老的体育传统、民俗活动得以展示和传承,共同的经历加深了社区成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这种集体记忆的形成,为社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动力。
(2)重塑体育精神与社区价值观念。
首先,坚持公平竞争与正直诚信。体育赛事弘扬的公平竞争、正直诚信等体育精神,对社区价值观念产生正面影响。这些精神通过赛事的传播,逐渐内化为社区成员的行为准则,促进了公正、尊重、团结等正面价值观的普及,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提供了精神支撑;其次,倡导坚忍不拔与团队合作。体育赛事展现的运动员们坚持不懈、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激励社区成员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增强了社区内部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这种价值观念的重塑,有助于提升社区面对外部挑战的凝聚力和适应力;最后,树立社会责任与公益意识。许多体育赛事与公益活动相结合,如慈善跑、环保倡议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社会对特定议题的关注,还激发了社区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
参考文献:
[1]赵云辉,李亚慧,郭毅.社会网络结构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看门人角色的中介作用[J].中国软科学,2018(05).
[2]蔡庆丰,程章继,陈武元.社会资本、家庭教育期望与阶层流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
[3]林婉琳.内生的制度运行和变迁——博弈论的分析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0(04).
[4]周玲强,周波.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基于三个乡村社区样本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02).
[5]崔晶,郑戈溪.都市圈地方政府整体性协作kCzWMBZ8EDC4+vW8KtG//aO7jdp+wBgyGlOFwgwwzZo=治理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04).
[6]李小兰.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内涵、特征与社会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2010(04).
[7]张峰筠,刘东锋,吴殷,等.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与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上海网球大师赛”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03).
[8]孙萍,李成梁.系统观视域下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困境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02).
[9]张伟,宋陆陆.社会联结纽带:闽南“野球”赛事参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田野调查[J].体育与科学,2023,44(05).
[10]丁金华,周莉.基于社会网络模型的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以苏州明月湾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1(12).
[11]张梁梁,金亮.中国式分权、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3,38(01).
[12]卢云峰,陈红宇.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体重建:基于浙江省诸暨市的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