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克服路径

2024-11-04 00:00:00宋国铭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20期

摘要:在新时代科技大力发展背景之下,群众体育数字化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已经成为了体育发展重要的战略措施,但传统治理模式下的群众体育要进行数字化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迎合数字时代的背景,通过数字赋能群众体育的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群众体育出现的问题,推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可以为全民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有效的途径。此外,数字体育可以让公民拥有多样化的运动方式和个性化的特点,更加符合大众运动的特点。

关键词:数字赋能 群众体育 数字体育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0-013-3-ZL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数字领域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数字科技如此发达的大环境下。数字+体育的发展趋势是近年来的热潮,中国的数字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电子信息技术与旧式体育形态的结合推进了体育科技的进步,这一现象已逐渐转化为促进体育大国建设速度、迎合公众多元化健身需求的关键途径。数字化赋能于群众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总结了科技在群众体育领域的应用经验,还提供了支撑群众体育全方位成长的策略性措施,满足了中国科技实际与中国体育实际情况的新时代诉求。

1、数字体育的现状

电子体育领域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创新的理念,它将数字化技术与体育运动传统方式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发展模式。从技术创新、先进理念到人员组织管理,多个维度齐头并进以促进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它涉及IT技术、通信手段、网络平台、数字游戏以及电子媒体等多个数字化领域与体育训练、竞技健身和休闲娱乐的完美融合。建立电子体育学科不仅是推动电子体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完善体育学的学科结构、学术体系和研究话语的必要举措,对于培养当代高质量、专业化且多能的体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支撑这一举措的是坚固的政策、技术、理论和实践基石,是纵深结合数字技术与体育运动的结果,其成熟发展将有效地在大众体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应用。领域的混合进化对两个领域的高质量进步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而数字体育则是信息科技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涌现的创新范畴。数字化科技在促进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主动研究并有效推动了健康健身市场、竞技体育和表演活动的延伸以及体育器材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催化体育产业的增长,不但丰富了民众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还有利于培育体育专业人才,提升了民众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同时增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这对于我国从一个体育强国迈向体育强国的目标,以及推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体来说数字体育大有可为,它不仅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体育给自身带来的健康,还激发了不同人群对体育的兴趣,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2、数字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的实践与成果

2.1、数字体育技术在群众体育中的应用及典型案例

数字体育中,大数据会在大众运动的过程中推荐给每个人不同的运动模式选择:可以根据运动者周期内的运动表现和产生的数据,来选择合适的运动模式。有多种运动模式可供选择,如跑步、游泳、骑行等,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个人监控情况的实时数据反馈,进行用户的运动状态评价,提供更精确的数据跟踪,更加有利于对群众体育个性化的分析。例如手机中的“Keep”应用,属于移动健身App,它的成本低、应用便捷、形式多样,受到广大运动人群喜欢,越来越多人来选择使用手机App来指导其运动,“Keep”应用可以根据你的运动习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方法做出了整体的判断,来分析使用者适合什么等级运动,适合什么样式的运动。最后把收集到的数据展现出来更有说服力,推荐使用者体验最适合运动。“Keep”品牌覆盖整个智能健身生态系统,在线平台推动线下活动,同时鼓励用户参与体育锻炼,使得科技与运动相结合,让用户全身心投入;此外,还包括消费产品,从饮食、服饰到日常使用品和锻炼装备,实现全方位健康生活服务的一体化。

2.2、数字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的价值

数字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可以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效果,丰富科学健身指导方式。智能系统通过监测和分析身体指标、运动数据、睡眠质量等多个维度的信息生成详细科学的锻炼方案。同时,健康指导平台等多种健身指导服务形式。让科技融入体育的载体更加高效,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智慧化建设与改造,拓展全民健身数字空间,促进场地设施提质增效。最后,体育与科技结合可以更好的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与科技融合是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要的路径,它的进步对于促使大众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兴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使大众健身活动与群众的健康水平密切结合,进而更加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其的进一步加深,可以向公众提供品质更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不断提升民众的满足感和生活幸福度。

3、数字技术在群众运动中的应用难点分析

3.1、群众数字体育政策支撑相对欠缺

我国“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体育数字化改革与转型更多是针对于竞技体育科学化与专业化发展,而与群众体育锻炼的相关数字治理政策支撑相对缺少,对群众体育的方向不明确。在我国的体育环境下大部分重心是放在竞技体育上,相对来说群众体育比较薄弱,更多是自发性的体育活动,群众运动的组织较少,不利于群众数字体育的进行。

3.2、群众数字体育协同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正处于以政府为主的一元主导向多元协同治理的状况,同时,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联系也存在较大的鸿沟,无法及时有效地向上反馈群众的体育需求。管理层并没有及时了解到底层体育的需要,没有良好的衔接并导致体育科技资源流失。我国群众体育正处于以政府为主的一元主导向多元协同进行的状况,政府在长期治理工作中易产生懈怠,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也存在较大的鸿沟,无法及时地沟通。

3.3、群众体育数字化联动平台应用不足

政府主导的发展机制导致基层群体对体育运动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同时,基层群体对数字化技术接纳程度不足,对数字化平台的依赖性相对较低,与政府之间的联动融合程度较浅。基层人民对数字体育了解得不够,致使其并不能很好地接受数字化体育的模式。政府没有充足的数字基础建设和数字体育协同平台,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涵盖范围较小,群众体育数字化程度对于数字化并不适应。

4、提供科学运动实际应用的克服方法

4.1、群众体育数字化的需求与供给,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现阶段全社会对于体育健身科技服务的提供与需求之间应实现精确对接,以实现需求引导供应、供应激发需求的高层次均衡:(1)体育锻炼需求以“数据显示”的方式协助实时精确掌握全民健身的具体需要;(2)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的动态响应与精准匹配能力。群众体育的数字化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来提供更优秀、更精准的体育运动模式,这就要求在数据收集方面,要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来避免数字体育体现出的误差。

4.2、群众体育科技产品个性化定制,实现更加可及的科技服务全民共享

老年人群、残疾人群、低收入人群、农村人群等弱势群体健身参与门槛仍然较高,均质化的粗放式科技服务内容无法精准对接群众个性化需求:(1)打破群众参与的时空限制,降低相对弱势群众运动参与的门槛;(2)群众体育科技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定制提升服务效能。在群众数字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无法正常地参加体育锻炼,还有因为某些运动条件达不到而无法进行运动,要把一些特殊的情况包含在数字化体育服务中,让群众体育个性化服务更加全面。

4.3、群众体育数字化互联空间,打造更加便捷的新型服务载体

我国群众体育体系发展一直受限于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1)智慧体育场馆促进居民健身的个性化体验,有效提升全民健身参与便捷程度;(2)智慧体育场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因为一些体育场地的原因,导致体育数字化无法在群众体育中完全的展现,并不能体现个性化的转变,还是停留在之前无法与数字体育很好地结合。需要让互联空间更加绿色低碳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场馆是一个良好的载体,让运动人群在场馆运动的过程中,更自然地投入数字化当中,让数字化更容易地进入群众之中。

4.4、群众体育多主体网络互融,形成更高效率的部门协同供给

群众体育数字化多元供给主体的集体行动存在信息不对称、关系结构不平等、部门资源分散、合作低效等困境:(1)群众体育科技服务多元主体之间信息传递效率获得有效提升;(2)提升科技服务之间的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效应。体育数字化的多元化让数字化更加的细致,但是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问题,导致合作效率不高,我们需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使数字化进行过程中快速高效地进行协同工作。

5、向实现群众体育和数字体育的进一步融合方向推进

5.1、借助技术的推动力,解决数字技术在群众体育中应用差距过大的问题

升级数字技术基础是加强群众体育数字化赋能的根本,数码科技的运用水准决定了数字化在群众体育中的实际效用。面临科技基础发展不均衡及使用不足的状况,应当广泛普及知识同时追求创新,以拓展数码技术在群众体育领域内运用的范围和深度,让我们所理解的体育与数字共同进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数字体育。升级数字技术是体育数字化的关键,技术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体育数字化的进度。我们必须要加大横纵向的研究力度,尽量解决数字技术与实际应用差距过大的问题。

5.2、注重思想的指引,整合并贯穿数字技术对大众体育管理中的理念和价值的提升

如今人们更多的是把数字和工作相结合,对于数字运动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没有意识到运动中数字的价值。数字技术对群众体育的提升不能局限于表面层次,更应深入运动的各个环节,真正融入其全域。各个运动者都应当深刻理解数字化在群众体育运动中的挖掘价值,并明智地分辨数字技术的优劣。对于数字化体育方面的观念还没有足够多的了解,导致群众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数字体育当中,还停留在表面没有仔细地分辨数字化过后的优势,对于数字体育没有投入更多精力,我们应该多宣传多指导数字体育,让每个运动者都融入数字化体育之中。

5.3、培养人才,夯实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所必需的分析人才支撑

现在更多的是运动或数字领域单方面的人才,在当前“数字体育”领域中,若要保持数字技术对大众体育运动的有效支撑,关键在于拥有一批专业的结合性人才。因此,针对目前这一领域所面临的结合性人才短缺问题,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构建一套针对“数字体育”人才的培育机制,让数字和体育从实际结合而不是单面的研究探索。大力发展数字赋能群众体育人才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所要的结合性人才可以更快地推动数字化体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有人才更要自己培养可用性人才,让我们拥有推进数字化的坚实支柱。

5.4、以法律为纲要,增强数字体育中科技的保障作用,并在进程中确保法治的力度

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对于促进数字技术赋予的大众体育运动架构及其信息安全的现代化转型是基础性的维护。面对数字技术助力下的体育行业管理的监督难题,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法律框架的强制性作用。用法律保护群众在数字体育下的信息和数据安全,让群众在数字赋能的体育中更加安心运动。同时,也不能过于严格,要给数字特有的创新空间,让数字充分在体育中发挥优势。赋予不一样的权力让其在合理的框架内尽情地创新,我们也要随着其发展来补充保护群众的法律屏障来进行制衡。

6、结论

数字赋能群众体育可以让运动群体有更多的选择、更专业的指导来完成对健康地追求,国民身体的健康是实现梦想的基石,而技术的进步预示着未来的方向。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大众体育活动的协同进步,必定催化体育运动形态、架构体系的革新。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更为健全、多元化的体育环境,迎合每一个人的锻炼需求,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获得个性化且高品质的运动体验。使“体育”与“数码”这两个发展的轮子同步前行,把握数字化带来的契机,乘风破浪。体育界也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其与科技领域紧紧相连。体育也表达着全人类美好与共的愿望。我们必须促进大众体育与数字体育领域的紧密结合,创立创新的体育模式,发展数字化群众体育。这不但体现了打造体育强国的现代要求,更是构筑数字化中国的关键领域之一。 所以,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数字体育是群众体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数字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融合是很有必要的正向融合,要对其进行大力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克服其内在的困难,并且规划好其未来的发展路线,实现快速高效的融合,让群众进行更科学、更高效的运动。

参考文献:

[1]宋雅馨,余兰芳.元宇宙技术赋能全民健身的内在逻辑、风险及防控路径[J/OL].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13[2024-04-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129.G8.20240326.1223.014.html.

[2]卢玲,韩松.新时代全民健身背景下老年人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四川体育科学,2024,43(01).

[3]钟亚平,吴彰忠,陈佩杰.数字体育学的构建基础、基本定位与体系设想[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01).

[4]李柏林,张小林.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元诉求、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01).

[5]叶僮.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的现实挑战与纾困路径[C]//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一届湖北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第一册).湖北大学体育学院,2023.

[6]赵文迪,陈妍溪,马子键.数字技术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C]//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一届湖北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第一册).首都体育学院,2023.

[7]胡爱珍,陈曦,魏塞特.数字时代我国群众体育的线上指导路径探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产业分会).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2023.

[8]高梦真,邱丽,石振国.数字赋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逻辑、短板与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04).

[9]郇昌店,郑贺.数字化赋能全民健身的逻辑进路、现实障碍与优化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04).

[10]潘磊,刘超,李丽.数字化生活方式影响全民健身意愿的微观证据与作用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0).

[11]高进,武连全,柴王军,等.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