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伊利里亚起义及其影响

2024-11-04 00:00周中天
西部学刊 2024年19期

摘要:从共和国时期到帝国初年,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伊利里亚地区,但是,罗马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并不稳固,公元6年春,伊利里亚爆发了由戴西迪亚特部落的巴托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奥古斯都任命继子提比略统帅罗马军队,镇压起义。罗马集结重兵,历时四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起义对罗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帝国在伊利里亚的统治进一步走向成熟,为罗马在巴尔干和多瑙河地区的统治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关键词:罗马帝国;伊利里亚;多瑙河

中图分类号:K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9-0114-04

The Illyrian Uprising in the Roman Empire and Its Influence

Zhou Zhongtia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Abstract: From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Empire, Rome conquered the Illyrian region through a series of wars, however, Rome’s control of this region was not stable, and in the spring of 6 AD, a large-scale uprising led by Bato of the Daesidiatesi tribe broke out in Illyria. Augustus appointed his stepson Tiberius to command the Roman army and suppress the uprising. Rome assembled a large number of troops, took 4 years, consumed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lly suppressed the uprising. The upris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 history, promoted the empire’s rule in Illyria to further maturity, and created a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for Rome’s rule in the Balkans and the Danube River regions.

Keywords: Roman Empire; Illyria; Danube River

伊利里亚地区北抵多瑙河,南与希腊马其顿地区毗邻,西与亚平宁半岛隔亚得里亚海相望。此地大部分居民散居于各种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之中,只有南部毗邻希腊马其顿地区的伊利里亚人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国家机构,罗马人称伊利里亚人建立的国家为伊利里亚王国。经过多次征战,罗马共和国占领了伊利里亚地区,后来爆发了伊利里亚起义,对罗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罗马征服伊利里亚

为了将势力拓展至亚得里亚海东岸,罗马共和国分别于公元前229年、公元前219年、公元前168年三度对伊利里亚王国开战,最终消灭了该王国。罗马虽然灭亡了伊利里亚王国,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一直局限于少数几个沿海据点,并且时常受到内陆部落的袭扰。对罗马方面来说,进军伊利里亚内陆,保障沿海据点安全已是势在必行,恺撒时期就已经有了从伊利里亚沿海出发,一直进军到达契亚的战略构想,但真正将之落实还要等到后三头主政罗马时期后三头主政罗马时期:公元前43年—前30年为后三头同盟主政罗马的时期,后三头同盟是对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所组建的政治同盟的称谓,与凯撒、庞培和克拉苏所组成的前三头同盟相对应。。

屋大维是率领罗马军队开展对伊利里亚内陆大规模征服的第一人,他在公元前35—前33年发动了对伊利里亚内陆的战争。屋大维发动的战役可以分为两次独立的远征。公元前35—前34年的第一次远征主要集中在亚得里亚海北部和阿尔卑斯山东南部地区。第一阶段的目标是针对亚波德人(Iapodes)、卡尔尼人(Carni)和陶里斯奇人(Taurisci),在主战区之外,对阿尔卑斯山区的萨拉西人(Salassi)进行了远征。第二阶段的目标深入到了内陆,对抗潘诺尼亚人。第二次战役于公元前34—前33年在达尔马提亚中部发动,针对达尔马泰人(Delmatae)及其盟友,旨在彻底解决困扰了罗马人百年的达尔马泰人问题。这次战争的关键在于争夺锡斯西亚(Siscia),这是一座坐落于萨瓦河畔,战略位置险要的要塞城市。据阿庇安记载,屋大维先是修建壕沟、栅栏等设施将城市包围起来,然后通过埋伏击退了前来增援的潘诺尼亚部落,最后,在经历了漫长的围攻后,才将这座城市攻克[1]。对锡斯西亚的占领似乎是一项战略尝试,旨在建立一个前往达契亚的跳板,并扩大罗马在潘诺尼亚的影响力。征服锡斯西亚使罗马获得了在伊利里亚内陆的重要据点,日后,当伊利里亚大起义爆发时,罗马统帅提比略正是以锡斯西亚为军事基地,将起义逐渐镇压下去。

随着屋大维取得罗马内战的胜利,罗马历史进入帝国阶段。帝国新立,这时已经被称为奥古斯都的屋大维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提高声望,稳固统治。通过之前的战争,罗马兵锋已经进抵萨瓦河,离抵达多瑙河仅差临门一脚,如果能以多瑙河作为边界,罗马帝国北部边境将会更为稳固。因此,奥古斯都在公元前12年任命阿格里帕为统帅,命其征服生活在萨瓦河、多瑙河之间的潘诺尼亚人,将帝国边界推进至多瑙河。战事在一开始比较顺利,潘诺尼亚人很快便选择臣服,但由于阿格里帕突然病故,潘诺尼亚人转而举兵反叛。奥古斯都派遣继子提比略接替阿格里帕,提比略很快镇压了叛乱。根据狄奥记载,罗马人对战败者的处置十分残酷:潘诺尼亚人被解除武装,大部分男丁被贩卖为奴[2],这激起潘诺尼亚人更大的反抗。从公元前11年到公元前9年,潘诺尼亚地区多次发生叛乱,罗马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将叛乱镇压下去。同时,考古学显示,这一时期罗马人对被占领地区既没有建设军事基地或安置退伍兵,也鲜少进行道路建设[3]140-141,而这些措施向来是罗马在被征服地区建立稳固统治的标志。被征服者不时的反叛,对被征服地区只满足于军事占领而缺乏深入有效的控制,这一切都表明了奥古斯都在《功业录》中夸耀的征服了潘诺尼亚人并将“伊利里亚行省的边境拓展到了多瑙河畔”[4]不过是假象,罗马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远称不上稳固,更大规模动乱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二、公元6—9年伊利里亚起义

伊利里亚在公元6年爆发起义,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这一年,罗马人正在筹备对马科曼尼人的进攻,以实现对日耳曼尼亚的完全征服,罗马因此将大部分兵力集结于多瑙河中上游边境,伊利里亚内陆守备空虚,为当地人组织起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其次,罗马为了增援前线,直接从伊利里亚本地人中征兵和征集物资,这一方面激起了本地人的不满,另一方面将本地人武装起来集中进行军事训练,显然十分有利于他们组织武装起义。公元6年春,当众多伊利里亚人辅军聚集在一起时,他们中的一个人——出身戴西迪亚特部落的巴托(Bato of the Daesidiatesi)——带头公开煽动叛乱。

叛乱爆发伊始,动荡的风潮立即在整个伊利里亚行省蔓延开来,沿海地带的达尔马提亚人和内陆的布留西人(Breuci)都响应加入了叛乱。巴托将起义军分为四组,第一组由他自己指挥,联同达尔马提亚人盟友,进攻伊利里亚沿海重镇萨罗纳(Salona);第二组向南去劫掠马其顿北部;第三组由和他同名的布留西人首领巴托领导,攻打希尔米乌姆(Sirmium);最后一组作为后备力量,守卫起义军的大本营[3]147。起义军的进展并不顺利,布留西的巴托率领军队进攻希尔米乌姆,被默西亚行省总督奥卢斯·凯奇纳·塞维鲁率领的罗马军队所击退,不过罗马人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进攻萨罗纳的起义军折戟于坚固的城防之下,只有向南劫掠马其顿的起义军进展比较顺利。

起义军的进攻势头虽然被遏制住,但罗马方面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为轻松。维莱乌斯·帕特库鲁斯捕捉到了罗马当局在面对伊利里亚起义时的紧张情绪:于是,军队就被征召了,所有的老兵都被召集起来了。不仅男公民要当兵,女公民也被迫按照收入的比例提供被释奴以代替服役。有人在元老院听到元首说,除非他们保持警惕,否则敌人可能在十天之内就进入罗马城的视线范围内[5]279-281。

奥古斯都紧急任命继子提比略统帅罗马军队,镇压起义。提比略本来正在多瑙河前线筹备对马科曼尼人的进攻,听闻起义爆发后,便立即率军队南下进驻重镇锡斯西亚。与此同时,之前撤退的塞维鲁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再次率军进攻起义军。面对罗马人的两面夹击,两位巴托选择合兵一处,集中优势兵力先击败一路敌军。他们在阿尔玛山(Mons Alma)——一座位于萨瓦河下游,靠近希尔米乌姆的山丘处与塞维鲁军队交战。塞维鲁再次击败起义军,不过在他听闻默西亚行省被多瑙河北面的达契亚人和萨尔玛提亚人劫掠的消息后,就率军回撤,没有乘胜追击。

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后,起义军领袖发现与罗马军队正面作战胜算不大,相反,利用伊利里亚内陆多山的地理环境,发动游击战袭扰更为有利可图。这一策略给罗马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罗马军队只能在伊利里亚的群山中疲于奔命,却无法触及起义军分毫。为了减少损耗,提比略只得命令军队按兵不动,坚守锡斯西亚不出。奥古斯顿不满于战争进展缓慢,公元7年初,他派遣自己的继孙,提比略的侄子日耳曼尼库斯率军增援提比略。日耳曼尼库斯表现出色,他亲率军队深入敌境,成功降服了一个名叫马扎伊(Mazaei)的达尔马提亚部落。此时,如果加上日耳曼尼库斯率领的军队和鲍狄乌斯·西尔瓦努斯从东方带来的五个军团,罗马已经在伊利里亚集结起超过十四万大军,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获得了对起义军的压倒性优势。不过,提比略并不急于出战,除了派遣小股作战单位进行小范围扫荡,他没有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

战争的转折发生在公元8年,这一年,起义军发生了内讧,对局势愈发感到失望的布留西人巴托试图叛变。他计划率领自己的部众单独向罗马人媾和。戴西迪亚特的巴托不打算给他叛变的机会,在经历了一番斗争后,布留西的巴托被杀死。罗马人没有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提比略派军队进攻布留西人,刚经历过同室操戈的布留西人士气低落,未做太多抵抗便投降了。布留西人的屈服使起义军实力大减,战场实力的天平逐渐向罗马一方倾斜,提比略于是下定决心派出军队全线出击。他将军队分为三路,一路由西尔瓦努斯率领,一路由列庇都斯率领,一路由自己和日耳曼尼库斯率领,三路军队从锡斯西亚到希尔米乌姆的萨瓦河一线出发,一路向南,一面占领沿途敌军据点,一面追击戴西迪亚特的巴托率领的起义军主力。面对罗马军队的攻势,戴西迪亚特的巴托不得不向南撤退到达尔马提亚的群山之中,试图在此地做最后一搏。

巴托将军队主力驻守于安德特里乌姆(Andetrium),这是一座坐落于岩石峭壁之上的要塞,地势险要,巴托希望据此易守难攻之地以抵御追击而来的罗马军队。起义军据险防守,补给充足,而提比略派来围攻堡垒的军队,不仅因长途跋涉而士气低落,又缺乏补给。很快,罗马军队就感受到“虽然应该围困敌军,但却是自己处于被围困的境地”[6]29。久攻不克使罗马军队一度处在哗变的边缘,提比略只好亲临前线,向麾下军士训话,这才稳定住了局势。起义军一方也并非一帆风顺,长时间的围困使得补给开始耗尽,疫病开始流行,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据点正在被罗马人一个又一个拔除,安德特里乌姆逐渐沦为一座孤城。巴托试图与提比略谈判,后者自诩胜券在握,拒绝了对方的谈判请求,命令手下加紧攻城。攻城战残酷又激烈,据狄奥记载,罗马人排成密集队形,试图爬上堡垒外的陡坡,守城的起义军则从城墙上抛下各种投掷物——石块、车轮、货车、装满石头的圆形箱子等——以阻击敌军[6]31-33。罗马军虽然蒙受了很大的伤亡,但还是奋力向前。最后,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守军的士气崩溃了,他们最终选择献城投降。

提比略一边派遣日耳曼尼库斯清剿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残余势力,一边与巴托商议投降事宜。这位起义军首领在与罗马人谈判时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不屈的气度,在被提比略问及为何发动叛乱时,巴托义正言辞地回答道:“你们罗马人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因为你们派来看守羊群的不是狗或牧羊人,而是狼”[6]37。提比略不想继续扩大事态,便赦免了巴托及其追随者。在任命了官员处理伊利里亚行省的善后事务后,提比略携同日耳曼尼库斯返回罗马,他们二人将作为平定起义的功臣接受奥古斯都和元老院的封赏。公元9年9月,持续了四年之久的伊利里亚起义最终落下了帷幕。

三、伊利里亚起义的影响

公元6至9年爆发的伊利里亚起义是一场撼动了大半个罗马帝国,规模空前的行省起义,罗马集结重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将起义镇压下去。事后看来,在这场起义之前,罗马在伊利里亚采取的行为是鲁莽、不足和危险的。在控制不充分的地区征兵和征收高额税赋从而引起当地人的不满,以及将几乎所有可用的军队调往遥远的北方对抗马科曼尼人,都危及他们在伊利里亚的战略后方,并使意大利变得脆弱。这次起义对罗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伊利里亚起义打乱了罗马原本的对外扩张的战略部署,间接诱发了“瓦卢斯灾难”瓦卢斯灾难:指公元9年发生的条顿堡森林之战,罗马在这场战役中被日耳曼人打败,主将瓦卢斯自杀。这场战役使罗马损失惨重,三个军团全军覆没,对罗马政局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使得罗马统治者不得不放弃扩张政策。起义爆发后,提比略匆忙终止了对马科曼尼人的战争计划,之后罗马为平息起义,又从帝国各地抽调兵力,这使得罗马人在日耳曼地区的布防变得十分松懈。雪上加霜的是,为了补充因镇压伊利里亚起义而捉襟见肘的财政,罗马又在日耳曼地区大肆敛财,这进一步激化了当地人的不满[7]。最终,罗马在日耳曼地区的局势变得十分危险,伊利里亚的起义被平定仅仅过去几天,罗马军队就在日耳曼尼亚的条顿堡森林中遭受大败,三个军团全军覆没,莱茵河外几十年的扩张成果化为乌有,帝国从此不得不放弃以往的扩张政策,转攻为守。

其次,起义加快了罗马对伊利里亚地区的建设进程。伊利里亚起义的爆发展现了罗马对伊利里亚内陆地区控制的薄弱,缺少驻军又无道路联通,罗马浮于表面的统治给予当地人发动起义的可乘之机。因此,罗马在战后加大了对伊利里亚地区的建设力度。为便于管理,罗马首先对伊利里亚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萨瓦河为界将伊利里亚行省划分为两个较小的行省,即南部的达尔马提亚行省和北部的潘诺尼亚行省[8]。紧接着,道路和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罗马大道沿着传统商路徐徐铺开,一座座老兵殖民地沿着道路拔地而起。在达尔马提亚沿海,拥有大量意大利移民或希腊语人口的殖民定居点建立起来,或正在组织为自治市和殖民地。罗马对伊利里亚的建设被证明是颇具成效的:公元9年之后,这一地区便不再有叛乱的记录了[9]。

最后,平定起义的过程催生出一批以日耳曼尼库斯为代表的罗马政治新秀。日耳曼尼库斯在起义爆发时还不过是一介财务官,奥古斯都就命其组织军队,增援前线。年轻的日耳曼尼库斯不负众望,在前线身先士卒、英勇作战,维莱乌斯写道:“在达尔马提亚的战争中,作为指挥官的日耳曼尼库斯出没于各种蛮荒和艰苦之地中,这是他勇气最好的证明”[5]293-295。战后,鉴于日耳曼尼库斯出色的表现,他被授予凯旋式荣誉和裁判官的头衔。短短几年时间,日耳曼尼库斯就从一个担任低级官职的年轻人成长为出色的战场指挥官,而这仅仅是仕途的开始,日后他还会继续在罗马政坛以及边疆事务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对罗马人来说,伊利里亚起义险些造成罗马在巴尔干统治的崩溃,苏维托尼乌斯评价这次起义为罗马自布匿战争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146年罗马共和国和非洲迦太基之间发生的三场战争的统称,罗马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战争以罗马胜利,迦太基被毁灭而告终。三场战争中的第二次战争规模最为庞大,迦太基军队在名将汉尼拔的率领下一度攻入意大利,对罗马霸权造成极大的冲击。以来面临的最艰难的冲突[10]。但调整行政区划、开展道路建设、进行驻军和移民,罗马在平定起义后实施的以上一系列措施又推动帝国在伊利里亚的统治进一步走向稳定,为罗马在巴尔干和多瑙河地区的统治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阿庇安.罗马史:上[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43.

[2]CASSIUS D.Roman History: VI[M].trans by CARY 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365.

[3]DZINO D.Illyricum in Roman Politics, 229BC-AD68[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4]AUGUSTUS.Res Gestae Divi Augusti[M].trans by SHIPLEY F W.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395.

[5]PATERCULUS V.Compendium of Roman History[M].trans by SHIPLEY F W.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

[6]CASSIUS D.Roman History: VII[M].trans by CARY 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

[7]李震宇.罗马帝国潘诺尼亚行省治理研究(公元前35年至公元284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8]BOWMAN A,CHAMPLIN E,LINTOTT A.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e Augustan Empire, 43BC-AD69, Volume 10[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554.

[9]WILKES J.The Illyrians[M].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2:207.

[10]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M].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3.

作者简介:周中天(2000—),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单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2024年10月上半月刊(总第220期)文艺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