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的特点与启示

2024-11-04 00:00申禄清张学凤
西部学刊 2024年19期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重点围绕革命方向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进行探索,先后对湘赣边界、宁冈县、永新县、寻乌县等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研,采用多种典型的调查方法,撰写了《寻乌调查》等经典调研报告,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解决了现实难题。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调查研究具有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的显著特点。新时代继续发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要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社会现实出发,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增强实干意识。

关键词:毛泽东;调查研究;土地革命

中图分类号:D231;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9-0011-04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Mao Zedong’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Period

Shen LuqingZhang Xuefeng

(School of Marxism,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Period, Mao Zedong focu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revolu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ase areas, and he conducted in-depth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Hunan-Jiangxi boundary, Ninggang Country, Yongxin Country, and Xunwu County, etc., adopting a variety of typ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s, wrote classic research reports such as the Xunwu Investigation, which formed a series of major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solved practical problems. Mao Zedong’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period ha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dhering to the mass lin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being problem-oriented. In the new era, to continue to carry forward the Party’s fine tradi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be guided by 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 the masses and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mass line; to start from the social reality and ensur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policy-making; to actively practice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practical work.

Keywords: Mao Zedo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历程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关乎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在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他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依据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极其重视调查研究,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土地政策的制定情况确定调查主题,重点围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进行探索,先后对湘赣边界、宁冈和永新两县、寻乌县等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研,采用了多种典型的调查方法,撰写了众多调查报告,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在南昌起义等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针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少部分人对前途失去信心,毛泽东先后对井冈山、宁冈等地的经济、政治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为土地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在革命的洪流中,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土地问题。毛泽东着手开展对农民土地问题的调查研究,他在长沙县新泰乡就土地有关问题与6位农民、1位蔑匠和1位教师座谈。根据调查情况,毛泽东形成了对土地问题的基本看法。之后,他多次深入长沙等地调查,关于秋收暴动、土地革命的设想在他的脑海中渐渐有了眉目。

认识新生事物特征,反映新生事物气象,促进新生事物成长,这是调查研究的重要目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农民运动这个新生事物,如何促进农民运动这个新生事物发展,是关乎土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毛泽东等人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注意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将其用于政治、社会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极大地发挥调查研究的科学作用,由此更加坚定革命信心。

(二)调查研究的原则

必须先做“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是调查研究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也决定了调查研究的方向所在。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乘胜占领了长汀县城,这里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被喻为闽西的“小上海”。对于长期在山区作战的红军来说,倒真有些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毛泽东找来6位有代表性的不同职业的人,热情地招待他们,伴随着不断地提问和引导,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正是靠着这种“纸上得来终觉浅”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毛泽东很快就弄清了长汀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实情,充分体现了“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的虚心态度。

必须要念“真经”。毛泽东强调做好调查中的“望、闻、听、切”。望——“走马观花”,指的是当我们调查一件事时,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概括性了解。毛泽东的“走马观花”就是“转街巷”。“闻”——“下马探花”,仅仅概括性了解还不能满足,必须深入调查。毛泽东“下马探花”的主要形式就是开调查会。“听”——“读史问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借助地方史志,丰富调查内容。毛泽东深知地方志的价值,每到一个地方,必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切”——统计调查,毛泽东十分重视统计调查的作用,他撰写的《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详细列举分析了做好统计调查的多种方法。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取决于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从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来讲,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在尊重群众、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开展的。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他积极提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开调查会和“解剖麻雀法”。

开好调查会。毛泽东认为开调查会简单易行,又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与群众最直接、全面的沟通形式,可以通过讨论听到各方面的意见,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得出正确结论,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得力办法。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县组织召开调查会,邀请能够代表各行各业的社会人物,有寻乌县县委书记、几个中下级干部、一个已经破产的商会会长……他们把寻乌各行各业的情况,都如实向毛泽东反映,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调查会促成了《寻乌调查》等经典调研报告的诞生。

“解剖麻雀法”。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的关键在于选择样本,样本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直接关系到调查结果是否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毛泽东在选择样本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典型性,二是具有针对性,三是具备有利的工作条件。

二、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调查研究的特点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2]115回顾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理论的创造者,也是党内进行调查研究的楷模。

(一)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成立了各种保护群众利益的组织。1931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苏维埃区域执行局在吉安富田成立。1932年4月,中央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均成立了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这些组织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和调查统计等工作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查研究主要是面向群众来寻求真理。1928年,党的六大首次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调查研究既是认识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又是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轻视经济建设、轻视民生和民主问题,毛泽东深入兴国等地进行了大量调查,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面临着夺取政权和改善民生两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取得胜利,就要真正关心群众,解决群众的问题”[2]136-137。

毛泽东对走村串户的热情很高,他利用这个机会了解民情,走到群众之中,听取群众的心声,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他始终掌握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到了科学决策、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二)始终秉持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党内曾一度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经验神圣化的倾向,使党的事业几乎陷入困境。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吃“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本本主义缺乏深入实际调查,只懂得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必然造成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节。

中国共产党在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之后,中国革命道路“是什么”、应当“怎么走”的问题,仍然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挑战。在毛泽东埋头在寻乌、闽西各地调查的时候,党内仍然盛行“城市中心论”,甚至在1930年制定了一个在全国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企图最后形成“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局面,但是中国以及红军的实际情况并不允许中国共产党这么做,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的危害和损失。

经过对根据地实事求是的调研,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中国革命的具体途径是在农村建立工农政权以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他虽然还没有明确做出“实事求是”的概括,但是已经明确正确的斗争策略来自于实际斗争和实践经验,而不是来自于“本本”。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央苏区已经形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思想路线打下了基础。

(三)遵循解决问题的目标导向

调查研究的目标就是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注重躬身自查,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了解社会各阶级的现实情况,及时掌握阶级动态,做出准确的阶级估量,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他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调查研究的形象比喻,说明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的要务是解决问题,不能追求冠冕堂皇的形式,以取得的实际效果、发挥的实际效能、真正解决的实际问题才更具有说服力。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调研并重、研以致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新形势。调查研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但是解决问题的目的性是不变的,不带有目的性的调查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始终坚持调查研究的目的性,是党的调查研究事业用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三、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调查研究的当代启示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21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得以开辟和发展的。新时代继续发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新的飞跃,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深入调查研究,要抵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侵蚀,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和所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情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些苏维埃政府机关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官僚主义现象。鉴于此,毛泽东深入赣南闽西根据地基层,对江西兴国县长冈乡等地进行调查研究,记录了乡委员会、地方军队、公债的推销等问题,并系统地总结了长冈乡的经验。第一,密切联系群众。“因为他们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第二,密切关心群众生活。“长冈乡在战争动员上的伟大成绩,是与他们改良群众生活的成绩不可分离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体、最直接的参与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搞调查研究,都不能离开群众,都是向群众做调查、寻真理。调查研究要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意志,这是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决策权力和人民权利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二)从社会现实出发,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现实的过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为决策的科学性创造条件。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调查研究从未脱离过社会现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正如他分析的那样,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边界,远离大城市,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但数千红军集中在狭小的宁冈境内,单是军队供养就是大问题,为了拓展根据地并解决冬衣问题,毛泽东和前委决定攻打遂川,占领遂川后政策制定迫在眉睫,毛泽东将调查统计列为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出针对城乡各阶层,特别是针对小资产阶级的正确政策,调查统计工作也逐步有了经验可谈。

当前开展调查研究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街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3]。要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历史思维鉴真知,以辩证思维析事理,以系统思维促发展,真正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科学方法,从社会现实出发,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三)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增强实干意识

为了引导党内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毛泽东收集了关于农村调查的若干报告,编印《农村调查》一书,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此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他的调查研究观:“调查研究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调查第一是眼睛向下,第二是开调查会”。

毛泽东强调,必须努力做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1929年,毛泽东出席闽西根据地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询问,得知即将召开的闽西“一大”代表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都不了解,他当即提议推迟开会。随后他同代表一起对闽西的政治、工农业生产和物价等问题展开调查。在闽西苏家坡,毛泽东深入了解苏维埃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获得了许多宝贵革命经验,由此做出了众多行之有效的科学决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调查研究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认识社会、进行革命斗争的利器。这一时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调查统计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成为中国革命的永恒精神财富。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是在毛泽东倡导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对中国经济、政治等状况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制定革命纲领、指导革命工作,使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中继续坚持调查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根据时代变化,深刻总结了新时代调查研究的新要求和新措施,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任务,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调查研究,以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调查研究,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1).

作者简介:申禄清(1998—),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单位为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张学凤(198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博士,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