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以批判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基础作为必要思想路径的。马克思既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局限,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的理性直观弊端,进而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经由这种双重批判,马克思承认了直观本身对感性世界的不证自明性与属人的对象性关系,并通过“高级的哲学直观”声张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作为本质力量。由此,马克思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开显出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的丰富内涵及其辩证意蕴,从而为直观走向实践的逻辑发展链条以及新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阐释维度。
关键词:直观;认识论;形而上学批判;实践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9-0068-04
Marx’s Metaphysical Criticism and the Revelation of His Intuition Concepts
Lin Mingxiao
(School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arx’s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is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of modern philosophy as a necessary ideological path. Marx not only reveal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erceptual intuition of the old materialism, but also critic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ational intuition of speculative idealism, thus achieving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philosophy. Through this dual critique, Marx acknowledged the self-evident nature of intuition itself in relation to the perceptual worl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objectivity, and through “advanced philosophical intuition”, he proclaimed human perceptual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an essential force. Thus, in his critique of metaphysics, Marx revealed the rich connotations and dialectical implications of intuition as a philosophical way of thinking, thus providing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and interpretative dimension for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chain of intuition towards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aterialism.
Keywords: intuition; epistemology; metaphysical criticism; practice
关于直观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与价值,理论界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中有一种肯定性质的本质直观思维方式,这种“看出事物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是马克思作为中介而确证人的本质性力量与社会实践的哲学范畴。然而这种思维方式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之间相通与否,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二是认为马克思哲学中没有属于自身的本质直观涵义,马克思只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范畴的意义上来理解直观意涵的。综合来看,马克思在新唯物主义的建构中,是否彻底抛弃直观概念,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在批判旧哲学过程中建立的新哲学,对旧哲学或者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包括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双重批判。马克思既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感觉经验论及其感性直观要素,又超越了思辨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及其理性直观要素,进而在双重超越中重构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基础,从直观走向实践,确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一个不断生成的理论体系,其建构贯穿马克思的一生,与此相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始终是马克思要不断回溯与面对的理论课题,从开放的思想视野来看,直观概念的开显及其深化到实践的阐释路径,正契合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脉搏,成为把握马克思哲学精髓的关键节点。
一、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与“直观”批判的内在一致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在本体论视域表现为对旧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在认识论领域体现为对近代哲学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扬弃。这其中直观概念起到了关键的环节作用,马克思对直观的批判成为其形而上学批判的理论缩影。
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以反思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传统作为思想前提。近代哲学实现了认识论转向,关注如何认识世界本原和认识论的确定性问题,形成两大主流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主张知识的唯一可靠来源是人的感官直接感觉到的东西,这种感性确定性原则就是感性直观的认识;唯理论强调知识的确定性来自理性直接把握到的东西,这种理性确定性原则是批判感性确定性基础上的理性直观认识。马克思通过对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的双重批判,不断确证着直观的概念意涵及其辩证意蕴,权衡着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的理论价值与适用场境,从而根本改变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模式,重构了感性世界观与社会总体性认识,实现了哲学革命与新唯物主义建构。
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在于对旧唯物主义与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133费尔巴哈继承并结合近代经验论和唯物论,重申感性直观认识,并为了摆脱“思想客体”而重新颠倒了黑格尔哲学的主谓关系,将感觉视为思维的基础。费尔巴哈虽然通过感性直观确证了感性对象的客观存在和人的类本质,但是彻底抛弃了黑格尔对经验论所作的超越,其抽象经验论完全忽视了感性直观与感性对象背后所潜藏着的感性活动及其人学根基。
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扬弃了经验论的感性直观认识。他认为,感性直观是无概念的空洞,具有抽象性和片面性,无法解决个别与普遍之间的矛盾,只有精神的自我运动才能解决经验论传统的内在矛盾,才能扬弃感性直观的抽象性,才能以这种辩证法达到总体的真理性认识。虽然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及其总体性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是他从思辨出发所形成的超感性的理念世界及其理性直观思维,依然缺少感性活动的深刻基础。
马克思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感性活动,以感性实践活动扬弃了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从而形成自身的直观概念。“马克思将‘感性活动’理解为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指出正是感性活动才历史地产生出特定感性对象及相应的感性直观,基于此才能进行理性思维。”[2]马克思颠覆了以往形而上学中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摆脱了囿于认识论把握本体论的局限,走出了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困境,强调以感性实践活动作为核心要素的本体论才是认识论的根基。马克思这种感性世界观集中表现在“高级的哲学直观”意涵中——“‘高级的哲学直观’是马克思自己所追求的具有黑格尔思维水准且浸润着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历史直观”[3]。
二、马克思的直观概念开显及其辩证解读
通过辩证分析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厘清了他将感性实践活动作为感性世界的基础,iZA3dz0JcV44l64DaLvdTj8VsXjw9QNjYzfRn75Nz60=以及作为黑格尔的理性直观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深刻基础的思想意涵。由此出发,开显出马克思的直观概念及其辩证意蕴,进而佐证了直观走向实践的能动性效用,彰显出直观概念对新唯物主义建构的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直观概念的初识轮廓
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二版)进行文本考察,可以看到马克思及其与恩格斯的合著中共有六十多处提到直观的表述。马克思最早提到直观是在1837年《献给亲爱的父亲的诗作》中的《斯考尔皮昂和费利克斯》片段:“直观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4],这是从与抽象相对的意义上来理解直观。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提到了“毫无意义地惊愕地直观天体”[5]46“直观永恒的完满境界”[5]111“对这些事物的避免错误的直观”[5]30,既表达了感性直观认识,又表现出基于感性直观认识之上的理性直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到“感觉直观的循环运动”[6]88“直观……作为自己的反映的直接观念”[6]113“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54“人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6]81,等等。作为感性直观认识,这里的直观指主体认识的初级阶段的第一个环节,这赋予了直观能动地反映存在的可能性,即主体不再从僵化的意义上简单地运用直观,而是在一种人对世界的属人关系或者对象性的关系中使用直观,这种关系不是理论上的,也不是精神上的,而是深植于人的对象化活动中的,从而彰显出直观在认识论中的应有之义。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直观与表象并称,以具体作为认识的起点,提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7]。从而将作为分析方法的直观运用到《资本论》中,表现出马克思的直观所具有的辩证概念,以及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直观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辩证解读
1.马克思直观概念的多重涵义
直观确实有不经过概念、判断、推理而认识事物的局限性,这才是只运用直观认识事物本质所应受到批判的原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对旧唯物主义的发展,是一种有人的感觉参与的直观唯物主义,但是他把直观在自然界的直接性运用同人的感觉简单结合在一起并抽象发挥到极致,导致理论中缺乏真正统一人与自然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表达了直观的多重涵义:“为了排除这些东西,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1]155。
“普通直观”意味着人通过感性直观去认识现实世界,以此从作为感觉对象的人当中确认了观念的起源,破除了唯心主义在没有作为感觉对象的实体中导出观念的起源的抽象实质。“二重性的直观”则意味着“把类本质当做独立存在之实体的对象化的活动”[8],无法真正认识人的感性活动,导致费尔巴哈最终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当费尔巴哈运用“二重性的直观”面对感性世界的穷苦人时,由于抽象的经验论局限,只是把人当作感性对象,无法实际地改变感性世界的苦难,最终只能“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1]158。“最高的直观”可以看作是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中相较于“普通直观”和“二重性的直观”的高级阶段[9],是用哲学家的眼睛去看待一切感性对象的抽象观察和理性思辨形式。
费尔巴哈求助的“二重性的直观”所没有达到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则是“被嵌在感性活动中的看到事物之真实面目的”[8]直观认识能力,是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感性世界中得到确认的直观认识形式,也是属于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这表明,如果不把直观置入到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中,只是从思辨的角度将直观过分夸大,使其在认识论中的效用抽象地而非具体地运用到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界域,就会陷入与真正的人的活动及其创造的感性世界相脱离的理论抽象,也会对认识的总体性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由此,直观所具有的多重涵义,在意指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所具有的非实践的直观性基础上,也启发并深化了马克思对直观概念的认识,为其形成直观认识方法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直观概念的辩证解读
马克思指出:“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6]89在这里,马克思的感觉直观包含了费尔巴哈对自然界的感性直观意涵,以此确证了人和自然界存在的不证自明性,马克思正是运用这种直观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思维:“这位决心转向直观的抽象思维者是抽象地直观自然界的”[6]114。这种直观是与抽象相对的、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更是“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6]81,是在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所具有的感性对象性涵义基础上,渗透着真正的主客体统一关系的感性认识,这是表征马克思的辩证直观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衔接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直观的多重涵义,也为之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表述的以直观或表象为起点的科学认识方法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直观表述,呼应了《形态》中表达的直观涵义。在《形态》中,马克思提到“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1]155这一方法,作为一种理性直观认识,运用到人的本质规定中,意味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地、不证自明地确证了人的真正本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手稿》中,面对国民经济QUs71cwfsgTvnvwZSz/bF30F0B630FU9TELl+frjD+Q=学掩盖劳动异化实质的问题,“正是以人的这种直观本质为衡量标准,马克思才真正把握到了异化劳动的哲学本质”[10]。这样马克思的理性直观方法,具备了将人的本质推向对象化与人化自然的意向性结构证成,以此确证自然界是人的现实性与创造物,“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54。
这样,人能动且现实地复现自己,人的这种感性活动具有自我确证性与直观的明证性,而异化的人失去了人的感觉,是抽象的、麻木的,无法直观自身的,异化的产物就体现脱离人的活动的抽象性,脱离了被给予的事实性,最终将导致上帝、神或拜物教的抽象幻觉。马克思通过理性直观肯认了对象世界与人自身的对象化活动,在这份承认中直观是在人本质的丰富性展开中获得内容的,而理性直观作为感性直观的高级阶段,表明直观作为人的认识能力与本质sea9juj3BvEKBiDJCNno4FyT7N5u/8NdT6pefbJb4Qc=显现,能够在自我扬弃、自我超越的基础上走向实践。
综上,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文本并与其思想立场相对照,表明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期,已经出现了两种理解直观的方式,即感性直观(有别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不断地克服感性直观中片面、孤立的方面和理性直观中抽象、思辨的方面,发展成趋向总体、完善目标的必要环节,其中保有了反思与扬弃的认识方式和理论自觉。
三、结语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体现出对知识论的超越,彰显出生存论的扩张,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性变革就表现在新唯物主义的确立与感性实践活动的突显。马克思的直观概念开显,意味着在保有理性直观所延展出来的人类实践活动证明与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确证这一理论基础上,不断抽离、扬弃其中(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局限,同时在保持感性直观对认识真实性的确认基础上,不断克服其中(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缺陷,由此发展出有机结合理性直观与感性直观的认识方法与结构。这就是内嵌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去看清事物本来面目,具有不证自明性的辩证直观认识。在此后的著述中,马克思深化了这种直观意涵,从而在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思想立场上,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域中,以“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认识方法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进一步为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与新唯物主义构建作出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郗戈.“感性世界”的重构与《资本论》的世界观[J].哲学动态,2016(3):27-33.
[3]邹诗鹏.“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通性: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4):22-3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1.
[8]郑争文.马克思恩格斯的“看出事物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之比较[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4(0):322-328.
[9]包大为,田重.感性直观的扬弃: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关键环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14.
[10]邓晓芒.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J].江海学刊,1996(3):87-94.
作者简介:林明晓(1993—),女,满族,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当代意义。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