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学术引领功能论

2024-11-03 00:00:00刘宏森
出版与印刷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引领;学术交流;学术逻辑;学术规范;编辑团队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45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引文格式:刘宏森. 学术期刊学术引领功能论[J]. 出版与印刷,2024(4):84-92.

无数办刊实践证明,学术期刊不仅是传播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术界开展学术交流,推进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具有多方面功能。其中,学术引领是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功能。针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学术界已经持续进行了多年。朱剑对此作了简要梳理并提出:“学术期刊引领学术这一话题已难以清晰地溯源,但由此派生出的编辑引领学术话题并引发热议则比学者化(指编辑学者化)要晚了十多年,直到 21 世纪初才常听人提起,炒热这一话题的是在学术界受到热捧的少数几家名刊大刊,比如《中国社会科学》以及部分知名的省市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综合性期刊的主编们。” [1]31姚曦指出,学术期刊的“这种引领创新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紧跟时代主题,引领学术潮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做到国家意志与学术自觉相统一,摒弃为了学术而学术的弊病。二是面对新时代、新文科的新特点,增强建立学科融合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学科群意识”[2]。冀伦文等认为:“学术期刊的学术性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学术价值上,更体现在其对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效能、对于学科的引导意义、对于人才的培养作用以及对于科技传播的推动价值上。”[3] 孙海悦则进一步具体指出,“期刊在定位、选文、选题、学术规范方面本身就是一种评价、一种导向、一种引领”,“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主要形式包括主题选择、选题制度、会议论坛、学术争鸣、重大课题成果发布等 ”。[4]

2021 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发布《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明确各类学术期刊功能定位”,并把“提升学术引领能力”放在“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之首。官方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功能,而这种功能绝非“少数几家名刊大刊”的专利。这无疑将有力推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讨。

如何理解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功能?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内在依据是什么?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对这些问题,还要进一步深入研讨,以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使学术期刊更好地担起学术引领的重任。

一、如何理解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功能

现实生活中,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讨的议题,常常被学术期刊所牵引。这说明,学术期刊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对于学术研究的关注点、热点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5]70 那么,如何理解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功能?笔者以为,学术期刊学术引领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提示、规范、助推等多种形态,以选题引领、方法引领和学者凝聚等多种途径,推动学术事业向着某种理想目标发展。

(一)学术引领的主要形态和途径

1. 学术引领的主要形态

学术引领的主要形态包括提示、规范、助推等。其中,提示是指学术期刊以学术敏感力,及时乃至前瞻性地提醒学术界关注某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历史和现实问题,从中遴选优秀研究选题,引导学界开展研究;规范是指学术期刊通过多种途径,督促研究者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开展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助推是指学术期刊根据相关学科、学术研究领域的实际状况和社会需求,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学术批评、学术征文、选题发布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引导研究者关注相关选题、相关学术现象,形成学术研究的热点、态势,构建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2. 学术引领的主要途径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学术引领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引领

在学术研究、论文写作过程中,把握优秀选题是第一步。优秀选题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涉及的相关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般都是具体明确的”。[6]35-36 这需要学者们对来自理论或实践方面难以解答的疑惑、难以解决的矛盾具有很强的敏感力,善于从中提炼和把握优秀的选题。

学术期刊对某种选题的特别关注,对学者的研究与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如,1993年,《上海文学》第6 期发表《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1994年起,《读书》连续6 期刊发讨论人文精神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之后“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2024年1 月,《探索与争鸣》发表《内卷时代如何重建“人”的尺度 ——“人文精神大讨论”30年与当代思想状况》,努力引领学界对“人文精神大讨论”及其30 年后的意义进行梳理与检视。此类以选题引领学术界关注和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做法十分普遍。

2016年,笔者主编的《青年学报》举办“ 青年研究: 新视野、新情况和新方法(2016—2020)”研讨会。会后,笔者带领编辑团队综合与会3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50 个青年研究新选题,在《中国青年研究》《青年学报》发布,供青年研究界专家学者参考,引起了高度关注。再如,笔者2019 年与青年研究专家交流时发现,到2020 年,上世纪80 年代出生的“80后”将逐渐年满40周岁,步入不惑之年。“80 后”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曾被贴上“独生子女”“小皇帝”“垮掉的一代”“大有希望的一代”等多种标签,他们身上反映了40 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活化石”,在当下又作为社会中坚力量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研究“80 后”,不仅是对正在成为历史的40 年的回眸,也是对“80 后”即将大显身手的未来社会的前瞻和期盼。在与相关专家深入讨论的基础上,2020 年年初,笔者主编的《青年学报》以“‘80后’不惑”为题,邀请几位不同年代出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研讨,旨在引导学术界通过对“80 后”青年群体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青年成长规律等问题的探讨。

(2)方法引领

研究方法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开展的基本路径。对不同研究方法的推崇,体现着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应然的理解和实然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开展。近年来,不少期刊推崇实证研究方法。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洞、立论依据不足等问题,学术期刊编辑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感知,并期望有所改变。以青年研究领域为例,多年前,便有不少青年研究学者提出,青年研究“是一个需要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审视与介入的研究领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是青年研究的基本需求” [7]。 一些青年研究优秀学术期刊也一直呼吁多学科学者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参与青年研究。这些期刊吸引了大量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作者,刊载了不少青年研究的优秀成果,有效形成了多学科学者参与青年研究的局面。显然,这种融合多学科视角、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局面与这些青年研究优秀学术期刊对研究方法的推崇直接相关。

方法引领也体现在选题引领的过程之中。比如,引导研究者把大选题转化为小选题,这不仅是对选题的引领,也是对研究方法进行引领的一种具体体现。2021 年,《青年学报》编辑部讨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 周年专版的选题时,认为对共青团百年历史作“全景式”回顾和梳理,难以避免选题不够聚焦、文章泛泛而谈等问题。笔者注意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中“学校”“助手”“后备军”等表述虽然都是隐喻,且不是严谨的学术概念,却既生动准确地描绘了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百年历程,又从多个侧面深刻揭示了共青团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发展壮大的深层原因。离开了“学校”“助手”“后备军”等职能和作用,中国共青团就难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显然,由小问题切入,深入挖掘下去,逐步逼近相关大问题,这有助于相关研究避免空泛的“宏大叙事”[8]。由于“学校”“助手”“后备军”所代表的视角更加具体,因此以其作为选题的“切入口”也更小,有助于作者把问题谈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事实上,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往往就是从研究不同小问题开始,并通过无数阶段性成果的累积而成的。在多年来青年研究领域“宏大叙事”泛滥的情况下,这样一种组稿要求具有研究方法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风的优化。

(3)学者凝聚

研究相同的选题、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的学者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吸引,从而形成学者的群体凝聚。学术期刊就像是“学术会客厅”,发挥着学术平台的重要凝聚作用。学者是学术研究的主体和灵魂,学者的凝聚必然意味着对学术研究的引领。前述一些青年研究学术期刊吸引多学科学者参与青年研究的实例证明了这一点。《青年学报》对青年历史研究学者的凝聚也证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中国青年研究界对青年历史的研究不够重视,也不够广泛深入。然而,青年研究水平的提升,有赖于青年现实研究和青年历史研究这两翼的齐头并进。[7] 因此,笔者和《青年学报》编辑团队积极联系相关研究者,从2016年第1期起,连续在《青年学报》上编发了田杰教授与谢昌逵先生有关青年历史研究的部分学术通信。2017 年第2 期,刊发了田杰教授的《青年研究:敞开历史视野》。2017 年,年逾八旬的谢昌逵先生出版《青春奥秘——青年的历史存在与社会角色》一书后,《青年学报》编发了学术批评文章,还举办了新书研讨会。在此基础上,《青年学报》把“青运史研究”栏目更名为“青年历史研究”,努力凝聚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力量,推进青年历史研究。

(二)学术引领的基本特点

引领是人类在准确把握现实问题、前瞻未来的基础上,为努力超越现实,对未来发展进行设计、安排、引导的一种主动行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引领行为的发生。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有着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对学术规范和规律的准确把握为依据

引领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依据是学术期刊对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规范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对相关学术研究领域发展的现状有着全面准确的把握;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着准确的认知与判断。缺乏这一基本前提和基本依据,学术期刊就无法进行学术引领。

2. 引领是有限的

引领是从当时当地的情况出发,对未来发展的一种主动设计、安排和引导。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时过境迁后,以某时某地情况为依据的设计、安排和引导等,自然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人的视野、认知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引领者亦然。因此,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也是有限的,但对于当下学者研究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引领体现价值导向

引领的实质是提示人们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选题上,还是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学术期刊这一平台会选择什么样的选题、青睐哪些研究方法。这都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和价值引领。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价值引领对于学者们,尤其是年轻学者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学术期刊学术引领功能来自何方

“引领学术的主体是谁?”[1]32 也就是学术期刊的引领功能来自何方,靠谁实现?这是厘清学术期刊学术引领这一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有关学术期刊引领功能的争论几乎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笔者认为编辑团队是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主体。作为学术期刊学术引领的主体,编辑团队应对学术发展现状有深刻认知,并能坚守学术基本逻辑和规范。

(一)编辑团队的主体作用

有学者认为,是“学术期刊的从业者”而不是学者,充当了“学术发展‘引领者’的角色”[9]。那么,“学术期刊的从业者”是谁?有学者提出:“期刊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核心要素,是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主体。”[10] 那么,学术期刊编辑指的又是谁?朱剑在《编辑学者化与编辑引领学术:两样的赋能,一样的迷思》一文中指出,“当然就是主编和编辑们了”。[1]32他在注释特别指明:“为行文方便,以下除非特指,凡言及‘编辑’,一般都包括‘主编’;凡言及‘主编’,则指担任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主编或总编职务者。”[1]31“学术期刊编辑”何以能够引领学术发展?对此朱剑指出,“学术期刊编辑”实际上是单位制度的产物,“是体制而不是学术共同体赋予了单位的办刊权”[1]37。朱剑进一步指出,“编辑学者化和编辑引领学术,实际上是同源的,皆源自学术期刊的单位制和编辑的职业化”[1]38。

“学术期刊的单位制和编辑的职业化”似乎赋予了编辑“独立掌控期刊”的权力。然而,即使编辑拥有了“独立掌控期刊”的权力,这种权力也并不等于引领学术发展的权力和资格,也不是编辑引领学术发展的充分依据。笔者以为,朱剑并不否定学术期刊的引领功能,他质疑、否定的,或许主要是“编辑独立掌控期刊”的现实,以及把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偷换为学术期刊编辑引领学术的做法。朱剑作为知名学术期刊的资深主编,一方面,他十分了解“单位制”、期刊“掌控权”等问题背后的深刻原因;另一方面,他深知,“尽管编辑们说了几十年,但要学者心悦诚服地接受编辑单方面构建的新关系仍然是件极其困难的事”。[1]38 因为,“一个离开了科研第一线、外在于学术共同体的职业编辑群体能够在学识和眼界上普遍与学者群体持平甚至超越他们,并为他们指引方向,在逻辑上就讲不通”。[1]38“学术期刊编辑引领学术”的说法,同样受到了不少学者和相关从业者的质疑。例如,有媒体记者以学者代言人的身份提出:“编辑不过是个‘万金油’,怎能比专家知道得更多,更何况要来引领专家的学术发展方向呢?”[1]35 柯锦华虽然认同编辑引领学术发展,但她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是天然的引领者”,编辑要引领学术发展,还“需要一番提升境界的修炼”[1]33。

很显然,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并不等同于学术期刊主编、编辑自身的能力。那么,谁能引领学术发展?笔者倾向于使用编辑团队这个概念。编辑团队所指并非编辑部“编制内”的职业编辑,而是由学术期刊主编、职业编辑与相关学者在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建构而成的一种学术共同体。编辑团队除了主编、职业编辑,还包括期刊顾问和编委会成员以及审稿专家、栏目主持人、特约组稿编辑等,因此,编辑团0b8792e07515f6a6e831161ce6853677160fac3e61eb33b60672083c53238128队是一种动态化的学术共同体。编辑团队中,职业编辑长期审读大量的论文稿件,对论文稿件在选题把握、概念运用、实证研究、基本逻辑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力和鉴别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编辑在参与选题的酝酿和研讨的同时,主要负责审稿和处理稿件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事务,诸如编校文字、修改摘要、提炼关键词、核实参考文献等相关出版规范方面的问题;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接受主编或职业编辑的邀请,在学术研讨、选题策划、稿件组织和审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朱剑指出:“从表面看,决定期刊内容的似乎是主编、编辑,实际上是他们背后的学者群体,主编和编辑代表的是学术共同体的意志而不可能是学术共同体跟着主编及编辑走。”[1]39 编辑团队融多学科学者和学术期刊职业编辑于一体,通过灵活机动的机制,确保学术期刊“能站在学术潮流的前沿,把握学术发展的脉络,引领学术的发展”[1]39。

(二)编辑团队对学术发展现状的深刻认知

编辑团队融多学科学者和学术期刊职业编辑于一体,基于学术交流机制动态化建构而成,往往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职业编辑长期接触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稿件,对相关学者关注和思考的重点问题,对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把握。参与编辑团队工作的学者不仅对自己所研究的具体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相关领域中其他学者研究的状况往往也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知和把握。这就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团队对学术研究的实然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既了解学术研究的整体现实状况,也了解学术研究界存在的种种实际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种种原因;既了解主流学术界的现状,也了解本学科在学术界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编辑团队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发现,中国青年研究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启动以来,历经4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无论是对青年现实的研究,还是对青年历史的研究,都存在着视野较为狭窄、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这是青年研究长期得不到社会和学术界重视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认识到:“唯有从强化现实关怀、加强历史梳理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青年’,才能真正推进中国青年研究走出‘碎片化、平面化、功利化等流弊与困境’,不断走向‘成熟’。”[7]为此,笔者带领编辑积极联系多学科专家学者,广泛深入讨论青年研究选题。根据具体情况,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策划选题、担任专题主持人,形成动态变化的编辑团队。编辑团队共同邀请多学科专家学者撰写论文。多年来,很多学科专家学者以多种形式参与编辑团队工作,有力推动了对青年现实和青年历史的研究。

(三)编辑团队对学术基本逻辑和规范的坚守

在当今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相关理论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但是,毫无疑问,能够立住脚的理论,始终应该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逻辑,即针对具体的问题,依据事实、遵循逻辑,洞察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且条分缕析各种原因之间的内在关系,等等。深刻认识并严守学术基本逻辑和学科规范,这是学术期刊编辑团队引领学术研究发展极其重要的凭依。

1. 遵循学术基本逻辑

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基本要求[6]8:①概念的界定合乎基本逻辑规则。如,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两者是全同关系,不能定义过宽或过窄;不可循环定义;不可用隐喻;定义不可是否定的;等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明确、清晰、无歧义。②论点必须具体明确。③论点必须有充分必要论据的支撑。④论据和论点之间必须具有必然性。⑤对问题之间、原因之间、对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必须有全面准确的把握。⑥研究过程和成果的逻辑框架必须完整、合理。

学术期刊编辑团队成员长期浸淫于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学术发展的这些应然,即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应具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坚守。

2. 坚守学科规范

在坚守学术研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基础上,学者也要熟悉并严格遵循学科研究范式、话语体系和具体规范等。这就使编辑团队能够依据学术规范等准确把握相关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很强的审读意见,促进作者不断完善研究过程、优化研究结论,提高论文质量。

三、学术期刊如何强化学术引领功能

学术期刊发挥学术引领的功能,对学术期刊编辑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学者提出学术期刊编辑要有成熟的“办刊理念”,提升“办刊境界”。然而,何为成熟的“办刊理念”,何为较高的“办刊境界”,对这些问题,人们似乎研究得还很不够,还有些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强化学术引领的功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学术引领理念

毋庸讳言,“学术期刊的单位制和编辑的职业化”似乎赋予了编辑“独立掌控期刊”的权力。在目前学术评价体系中,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稀缺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名刊大刊。学术期刊编辑如何正确对待“独立掌控期刊”的权力,如何准确把握平台影响力与个体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准确把握引领学术发展的含义,成为值得特别关注、谨慎对待的问题。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内容为王”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优秀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发展平台是由无数优秀学术研究的成果累积而成的。学术期刊要想拥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必须在刊载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引领学术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期刊编辑,尤其是主编,要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建树,就必须不断强化“学术活动家”的意识和能力,[5]68-71 在编发优秀学术研究成果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取得更好成绩。而要不断刊发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紧紧依靠专家学者,持续动态化建构编辑团队,充分发挥其作用。唯有如此,学术期刊才能打破所谓“独立掌控期刊”形成的体制性封闭,建构更加开放、源头活水不断的学术平台,才能在学术界有更大作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术发展。

(二)建设学术交流机制

引领学术发展,需要编辑团队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拥有自己的研究力量和研究课题,形成成熟的编辑思想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以敏锐的学术判断力、训练有素的学术组织能力和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有效地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策划具有前瞻性的选题,编发高水准高品位的文章。[1]39朱剑曾质疑:“笔者很怀疑,这样超出了凡人,神一般存在的职业编辑团队,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吗?”[1]39 对此,有学者回应:“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是天然的引领者,而是需要一番提升境界的修炼”。这一境界修炼的过程是:“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标志着学术期刊编辑办刊理念的成熟和办刊境界的提升,意味着其编辑思想的自我超越与主体意识的自觉。”[1]33 此类争论依然围绕主编、编辑的职业身份讨论学术引领问题,其背后的理念值得商榷。

无数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生动实践证明,唯有学者与编辑之间保持持续、稳定的学术交流,学术期刊才可能准确把握学术发展的现状,才能集思广益、提炼勾勒出学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功能依靠的不是个体的学者或编辑,而是学者和编辑构成的编辑团队这一学术共同体,以及汇集学者和编辑智慧的灵活、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这种学术交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编委会工作机制、编辑部研讨机制、期刊编辑与相关专家学者沟通研讨的机制等。因此,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功能,应从建设学术交流机制入手,而不再局限于主编和职业编辑个体身份来讨论学术引领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建构了顾问、编委会、审稿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建立了多种学术交流机制。然而,写在纸上的机制终归是静态的。只有使这些机制动态化,实际运行起来,纸上的静态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使这些机制动态化的主要方式是在编辑之间、编辑与学者之间不断开展各类研讨活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共同引领学术发展。期刊编辑要带着许多具体的问题和困惑,在与学者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把问题和困惑转化为具体、新颖的选题;学者应及时回应编辑的问题和困惑,并提出具体建议。编辑团队应围绕具体的选题和问题,进行常态化的、多种形式的互动。

四、结语

学术期刊学术引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学术期刊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逐步加以厘清。比如,期刊编辑如何完成从学术研究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的蜕变;如何遴选学者,建立一支动态化的编辑团队;如何建设并不断完善编辑团队学术交流的动态运行机制;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强化学理性研究。

延伸阅读:《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术期刊出版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加快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完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意见》强调,学术期刊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创新内容载体、方法手段、业态形式、体制机制,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有效发挥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把关作用。要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完善扶持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改进评价体系,规范出版秩序,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学术期刊出版良性健康发展。

《意见》提出了学术期刊出版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推进集群化集团化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融合发展、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开放办刊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意见》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各主管主办单位要把办好学术期刊作为加强党对出版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强化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点任务的部署落实。主管主办单位和属地管理部门要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履行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职责,及时出台相关引导措施,加强对学术期刊工作的经常性指导。教育科研单位要将所属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创新工作予以统筹考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称评定应重点考核办刊业绩和出版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