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修,步行回家。走出校门,转入越州大道,目光被散落在路边草丛中的一粒粒无患子所吸引。有些刚从枝上脱落,掉在路中央;有些掉落已有时日,外壳干瘪破损,或隐入草丛,或半陷泥中。许多无患子甚至完全失去外壳的庇护,露出黑曜石般的内核,在绿草丛中显得格外醒目。
无患子,佛教称其为菩提子,常用来做佛珠。因其果实富含皂苷,遇水搓揉能起肥皂泡,所以我们绍兴人叫它“洋肥皂核”。周作人先生在《鲁迅的故家》一书的《后园》一文中,称其为“圆肥皂”,但我更倾向于叫它“洋肥皂核”。记得儿时,在绍兴乡下,称呼那些漂洋过海从外国传进来的日用品时,开头都带一个“洋”字,如洋火(火柴)、洋伞(雨伞)、洋油(煤油)等,而肥皂,当时我们就叫“洋肥皂”。
当时正是放学时间,不断有学生从我身边经过,但没有一个孩子注意到这些散落路边的无患子,更没有一个孩子弯腰拾取。怎么回事?洋肥皂核对于我的童年来说可是“宝贝”,多少男孩子为拥有它而大费周章。
记得那时,我们农村孩子没什么玩具,这些质地坚硬、乌黑发亮、如玻璃弹珠大小的无患子,便成了我们最好的玩意儿。只可惜那时,我们村只有一棵无患子树,而且它笔直高耸少分杈,果实又长在高高的树梢,即使你会爬树,也很不易得。只能等洋肥皂核自然成熟脱落,我们才能捡拾玩耍。
农村的孩子,正月里可以放鞭炮玩。但等到学校开学,又要寻找新的玩意儿。这时节,无患子很好地填补了空白。我们男孩子捡来后,剥壳洗净,拿它当玻璃弹珠玩。中午、傍晚放学,几个男生找一块平地,从裤袋里摸出无患子,趴在地上便玩起打弹珠来。若对方的无患子被你打中,就归你,他要另取一颗,重新开始游戏。
记得读二年级时,一天中午放学,我与一个同学结伴回家,走着走着,便与他在一块水泥平地上打起无患子。没几个回合,我便打中了对方的无患子,但他耍赖,抢起自己的无患子拔腿就跑。我一见形势不对,奋起直追。追上后,直接把他扑倒在路边的菜地里,把菜地的篱笆都压倒了。那时候,小小一颗无患子,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心头肉”。
女孩子也玩无患子,但玩法与男孩子不同。一些心灵手巧的高年级女生,会挑选颗粒较大的无患子,中间钻个小孔,插进鹅毛管固定,再找几根鸡尾羽插入鹅毛管——一个鸡毛球就做好了。然后便可以用厚书本或硬木板当球拍,在课间打鸡毛球玩。这样做成的鸡毛球,还可以当毽子踢。只不过,无论是打也好,踢也罢,没几个回合,鸡毛就会掉出来,玩着玩着就要重新把鸡毛插进去固定,再玩。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鸡毛球已经是我们那时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玩具——毕竟在当时,哪怕是几根鸡尾羽,也不易得。
所以,无患子是我们那代人童年的宝贝。那时,无患子若落地,绝不可能无人问津。但如今,看着一路的无患子无人拾取,无人驻足,我内心多少有些怅然若失。我想,是不是因为今天的孩子已经不知道它是什么、有什么用?或者,即使知道,无患子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捡来洗手玩?今天有香皂、洗手液。当弹珠玩?如今有真正的玻璃弹珠。制作鸡毛球玩?网上随时可以购买现成的,价格便宜,质量还好。所以,要说好玩,它哪比得上孩子们手头的乐高玩具、芭比娃娃及各类电子游戏呢?
但真是如此吗?虽然如今物质生活充裕,孩子们的玩具多了,但我们童年时玩的无患子,仍旧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会有结伴去大自然捡拾无患子的快乐,会有发现外壳可以揉搓起肥皂泡的惊喜,会在打无患子的过程中养成规则意识……特别是拿无患子做鸡毛球,相当于在做“项目化学习”:插鹅毛管的孔钻在哪里,打起来更平稳?鸡尾羽、鹅毛管如何获得?打的时候,鸡尾羽老是掉出来怎么办?问题虽然多,但我们总能想办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专注度和耐心也得到了培养。这让我又想起了童年时自制的其他“玩意儿”,如弹弓、链条枪、竹蜻蜓等。我们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调试中,把它们做得更完美。因此,对这些玩具,我们也特别珍惜。
那今天的孩子呢?或许,他们因为好奇,也想俯身捡拾,但同行的家长肯定会说:“不要捡,脏兮兮的。”于是,孩子捡起之后,又随手扔掉。退一步讲,今天的孩子,即使捡来洗净,他有玩的时间、玩的同伴吗?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说,今天的孩子都成了自然缺失症儿童。是的,今天的孩子不会去关注无患子树的花开花谢、果熟蒂落,更没有可能去自然界中寻觅、捡拾无患子来玩。
想到这里,这些无患子无人问津也就不足为奇。但我还是想把它的故事分享给自己班的孩子们。
第二天,语文课结束后,我小心地打开一个纸巾包,拿出事先捡拾来的无患子,问:“同学们,这是朱老师童年时当宝贝的玩意儿,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吗?”
许多孩子一脸茫然,这在我的意料之中。刚想开口介绍,一个女生突然说:“这是无患子!”
“对,它的壳可以用来洗手,加水用手搓,会有很多泡泡。”一个男生接着说道。
“对,它叫无患子,我们绍兴人叫它‘洋肥皂核’。我是从学校围墙外面的马路边捡来的。它可是朱老师童年时的宝贝玩具。”说着,我便讲起了自己童年时玩无患子的故事。
希望明天,无患子也会出现在孩子们的口袋里。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插图:赖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