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左手、举右手

2024-11-02 00:00:00杨琴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10期

上个月忙于准备公开课之际,我常常利用课间跟孩子们聊聊与上课相关的话题,试图捕捉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为即将开展的公开课寻找灵感。

这天课间,一群孩子围在我身边,大家一起讨论着如何打造班级植物角的话题。我满怀期待地问:“马上要上公开课了,大家能不能在课堂上表现得活跃些,积极举手呀?”“可以!我一定会第一时间举手的!”佳悦眼里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老师,您放心吧!我很喜欢表达,即使您不说,我也会第一时间举手的。”小闻自信地回应。“老师,给您出一个好主意,我们全班都举手,举左手表示不确定,举右手表示知道答案。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举手,即使是不确定答案的同学,也能勇敢地举手。我们的右手,刚好在您的左侧,您不要弄反了哟!”小灵禧的建议看似新奇又有创意。无比惊讶之余,我追问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么与众不同的方法的?老师都不知道。”“我从《窗边的小豆豆》里了解到的。”小灵禧答道。

我最初的反应是担心这会成为一种“作秀”或“表演”,而非孩子们学习效果的真实呈现。于是本能地追问:“你们觉得这样好吗?”并补充道:“这样有点儿造假,老师不希望看见,更不想发生在咱们的课堂上。老师希望你们认真思考,然后积极举手,做个表里如一的人。”孩子们笑而不语。这时铃声响起,原本热闹的聊天被打断了。

午后,原本怯生生不太愿意表达的雯瑾走到我身边,用她那似乎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说:“老师,我想跟您说说话。”此刻,她的渴望,像一股温柔的力量牵动着我。“课间,灵禧跟大家说的举左手和举右手的方法,我很喜欢。因为我成绩不太好,经常不举手,我常常感觉同学们会认为我不聪明。但如果不确定就举左手,知道就举右手,我就会觉得我也爱思考,也很聪明。老师,您看可以吗……”

雯瑾的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教育理念上的盲点。我要求孩子们做的表里如一,一直只是诚实地面对他们自己的状态。而真正的表里如一,还应该承认他们自己的成长需求。教师要做的,是尊重他们的需求,开展对他们心灵成长有帮助的教学活动。

那次公开课,我采纳了小灵禧的建议,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那堂课不仅氛围很活跃,更关键的是,每个孩子眼里都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在我看来,“举左手、举右手”不再是课堂互动的技巧,而是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一种智慧。因为,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信、激发潜能,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成长。“举左手、举右手”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潜力生一个成长的安全空间,它撕下了潜力生身上的标签,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包容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坂田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