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还不如个小学老师!”

2024-11-02 00:00:00王晓义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10期

小林的父母是高校教师,所以小林从小课外阅读量大,见多识广,表达能力强,小学、初中经常担任学校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但他在课堂上话特别多,老师讲一句,他能跟三句。可以说,小林俨然把课堂当作他炫耀的舞台,经常扰乱课堂纪律。

一个学期后,小林和同学们逐渐熟悉,在课堂上变本加厉地卖弄口才,不分场合和时机地表现自己。老师的课堂因为小林的打岔时不时被迫中断,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老师上课的激情慢慢被消磨,课堂效率也大打折扣。这种行为既不尊重任课老师,也剥夺了其他学生认真听课和回答问题的权利。

我对小林采取了批评教育、促膝长谈、家校沟通等措施,但效果都不大。我向一些老教师请教经验,他们也束手无策。我认为,小林喜欢展现自己,由此获得大家的赞赏及带来的荣耀感,这是他的权利,也是青春期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关键在于展现的时机和场合是否合适,不能无所顾忌。

我一直在寻找对策和机会,让小林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引导他学会倾听,用合理的方式参与课堂互动,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我没想到的是,当这个机会来临时,首先被深深伤害的却是我自己——我差点儿当场暴跳如雷,也差点儿与教育契机擦肩而过。

那天课上,我先评价了学生们前一天的抄写作业,然后再准备让大家默写。这时,小林又随意插话,逗得周围同学低着头偷笑。

同桌推了推他:“王老师盯着你呢!”结果他张口就大声地来了一句:“默,默,默,整天就知道默写,王老师还不如个小学老师!”

我一下子就蒙了,血压“蹭蹭蹭”一路飙升。学生们也都惊呆了,教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而肇事者小林呢?反而一脸“我就说了,你拿我怎么办”的表情。

羞辱、愤怒、刺痛……那一刻,各种负面情绪一起涌上心头。我脑海里飞快地闪过好几个如何“报复”他一下的念头。幸好,残存的最后一丝理智告诉我,要保持冷静。

几次深呼吸后,我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我看着小林,没有说话。我越平静、越沉默,他就显得越不安、越慌乱。终于,他避开我的目光,低下了头。我用无声的谴责让小林觉察到了自己的错误。

于无声处听惊雷,“雷声”过后,当然就要“下雨”了。于是,我清了清嗓子,说:“刚才有同学对默写有意见,那咱们今天就不默写了吧。”

学生们面面相觑,像是在确认“我没听错吧”。小林也抬起头,一脸茫然。教室里刚才那压抑的气氛一下子缓解了,大家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没心没肺的小林也跟着笑了。

我在心里感叹:“看来刚才的话真不用上纲上线。要是我真着急了,那这句话不就让我自己坐实了吗?我不当真,这句话就没有人在意。但是,小林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可以不计较他说的这句话,却不能不正视他越来越严重的恃才傲物。现在,教育的机会来了!”

我心平气和地说:“今天我们换种方式复习,老师给大家背诵课文怎么样?”一听我要背诵,教室里响起“哗哗”的掌声。一个胆子大的男生举起手来:“老师,我们能挑选篇目吗?”“没问题,请说出你选的篇目!”学生挑的是他们认为最难背诵的课文——《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背诵过程中,我故意把“小学”二字咬实,拖长音。听着我抑扬顿挫又情感充沛的诵读,小林渐渐端正了身姿,像是沉浸其中。

背完,我向刚才让我背诵的男生提问:“老师也想请你回答一个问题,文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他刚开始含糊其词,然后灵机一动说:“老师,小林会!”接着,全班学生齐声喊:“小林会!小林会!”

一顶高帽子扣过去,小林在全班同学的呼喊声中无奈地站起身来,但他胸有成竹地不假思索道:“‘小学’是相对‘大学’而言的。古语有言,‘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十八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焉’。”

我点了点头:“说得不错,书读得好。小林确实厉害!”我随即又给他扣了一顶高帽子。没等他得意,就有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对小林回答的质疑声出现了。

我于是说:“把你的解释用在这个语境中,再试试。”我微笑着静候小林的“高见”。没想到他却蔫了,挠着头无话可说。这时候,同学们开始有点儿烦小林了,还有几个孩子边笑边不满地嘀咕道:“你倒是说啊!”

小林的脸“刷”地红了起来。在这之前,他在班上一直被视为无所不知的“小博士”。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他比老师懂得还多,对他在课堂上与老师“唱和”的行为很是佩服、羡慕,这反而越发助长了他乱插话的气焰。而此时杵在那里的小林遭受到了同学的质疑甚至反感,这让他怎么受得了?他当即反驳道:“你懂,你来说啊!”对方也不甘示弱:“我是不懂,但是王老师懂!我们想听王老师说!哪像你……”我见好就收,制止了可能的争执,并引导着小林分析出了“小学”的正确解释。

接下来,我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老师愿意永远做一名‘小学’老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履历表‘文化程度’一栏中,一直填的是‘小学’。他曾说‘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同志也说过,‘在知识的海洋面前,我宁愿是一个学不完、毕不了业的小学生’。如果是做这样的小学生的老师,我荣幸之至!”

课后,我又和小林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我告诉他我听到那句话时的心情——愤怒、难堪甚至被伤害后的刺痛。我也真诚地对他说:“在你身上,我看到了高中时的自己,所以我理解你,不愿意扼杀你的口才。我依然欢迎你随时补充老师上课时的遗漏;但是,我希望那些补充有理有据,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我也希望你能够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有修养地表达观点。”我还倾听了他关于作业布置的一些建议。交流的最后,小林眼睛里闪着真诚的光,他说:“王老师,我愿意永远做您的‘小学生’!”

我庆幸自己抓住了一次宝贵的教育契机,用真诚换来了小林的真诚,用“小学”二字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博学和谦逊。

后来,我把小林推荐到学校戏剧节做主持人,他出色的主持才能赢得全体师生的广泛赞誉。他告诉我,他在撰写主持稿的期间,查阅了与每一个戏剧节目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再把这些信息用“主持+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他风趣地对我说:“王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我就是海边那个光着脚丫捡拾贝壳的小学生,但是我已经做好了随时远航的准备。王老师,谢谢您!”难怪他的主持会成为戏剧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后来,我们班级的课堂上多了一名表达上温文尔雅、谈吐中理实一体的“大”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

(插图:罗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