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负有心人

2024-11-02 00:00:00白灏岳
求学·理科版 2024年18期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文字总怀着一种热切的心情。小学时,同学们互相传阅我写的小说,一群人围在一起谈天说地,谈笑间是少年人不惧一切的意气风发;初中时,我站在讲台上,揣着一颗紧张又略带喜悦的心,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被老师评为优秀范文的作文;高中时,无论学业有多繁重,各种书籍杂志我都一本不落地读完了。

高考后,我填报了北方的一所大学,填报的唯一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开学报到的时候,我来到了心向往之的文学院,感觉整个人都是昂扬的,一路的疲惫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是,开学后,在一天天的课程中,我发现这似乎不是我想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天穿梭在古代、现代、当代等文学史中,各种复杂的文学理论术语接踵而至;每天穿梭在不同的课堂中,“唰唰”地记着手机拍下的密密麻麻的课件,琐碎的知识以听课加抄写的方式进入大脑中,刚进来就不知跑到哪个角落去了。永远抄不完的笔记,永远看不完的书单,各种小组作业与结课作业……有时,我盯着自己的笔记就开始陷入漫无边际的思绪中,脑海中是一片杂乱的密林,那些梦想就像巨大的云朵在密林上空飘荡着。

梦想,我还能触摸到它吗?教职业规划的教授说,每个同学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热爱,并让这种热爱转化为未来的职业。然而,我做了MBTI职业性格测试,每天也在努力地听课,可还是找不到一个可行的出口。

就在我苦叹无路可走的时候,峰回路转。百团纳新的时候,我加入了学院的文学社团。新社员见面会那天,浩浩荡荡来了好几十号人。然而在后来的一次次活动中,参加活动的社员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可以用“寂寥”来形容。其实我也可以理解,大家都来自不同的专业,大学里的事情又非常多且杂,文学只是属于小部分人无法割舍的坚持与热爱。想明白这一点,我便释然:只要自己还走在文学这条路上,周围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

社团会定期组织一些征稿活动,评委老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我把这些活动当作是对我文笔的训练,每次都会认认真真地写一些诗、写小小说、写散文。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知识和领域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比如我第一次写诗时不会使用意象,只是胡乱地堆砌辞藻。我这才领悟:文学不是靠文字的堆砌就能变成有丰富意蕴的主体。我似乎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去学那些枯燥的文学理论,要去系统地了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不懂得理论就不会加以运用;不明白其中的奥义,又怎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呢?我不由得感到一阵羞愧,为自己前段时间的颓丧,也为自己的无知浅薄。

就这样,我把自己的心沉下来。我不会写诗,就去请教社团里擅长写诗的同学,这位同学一直热爱诗歌,军训的时候,他还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自己写的诗。他告诉我,写诗要注意从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去观察,去找出有意味的东西。我真的很佩服他的灵感和想象力,他的诗歌语言丰富而富有灵性,他的作品已经登上了很多诗歌刊物。他鼓励我要多观察生活,多阅读名家经典,同时也要多动笔,这样写作能力才会在坚持中慢慢提升。

我不知道人生中还会有几次像这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拼尽全力的时刻。白天,我认真地听每一堂课;晚上,我坐在床上,捧着诗歌集、文学理论书或者杂志孜孜不倦地阅读,同时大脑在飞速运转——该怎么下笔,如何行文。室友们的谈笑嬉闹,丝毫影响不了我,我的少年意气仿佛又回来了。

文学终究还是眷顾了我。一次午睡时,我接到了来自某编辑部的电话,对方说我投的小小说还有一组诗歌被录用了,之后会给我寄样刊和稿费单。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瞬间清醒。那段时间,我四处投稿,但基本都杳无音信。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文学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四处漂泊,唯有热爱不减。现在,我心中漂泊无依的小船终于寻到了目标方向。

我把寄来的样刊珍重地收进抽屉,用稿费买了一本图书馆里没有的书,继续着自己的读书写作生涯。平时,我偶尔跟着社团改编排演一些剧本,与社员交流心得。后来,各种文字类的活动我都接触过,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收获了一些成果,心态也慢慢地平和下来。少年意气依然有,只是不再张狂。

四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大四时,我选择继续读研。研究生复试时,面试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文学,我脱口而出:“因为我想透过文学认识我自己,通过文学,成为我自己。文学在我的眼里依旧是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是一座万仞绝壁的孤峰。它是我的年少轻狂,也是我的清醒坚定。”

文学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有心人,它需要我们做自己的打磨者,让我们不小看自己,也不活在傲慢中。遨游在文学的世界里,何其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