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视角下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风险研究

2024-11-02 00:00吴昊李晨旭苏夕芮吴冰
对外经贸实务 2024年8期

摘 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与市场融合的核心战略手段,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美国采取的霸权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导致我国企业赴美投资频繁受阻,给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安全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以经济安全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受自身经营活动、外部环境、风险因素的动态交互等影响,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面临商业问题的“政治化转向”和“国家安全化诠释”、强化CFIUS审查、商业活动的合规性挑战及法律壁垒、美国外资政策的国际传导效应等风险,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风险防控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经济安全;投资风险;企业国际化;中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559(- 2024)08-0121-08

一、引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自2010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中国前四大海外投资国。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流量在2005年首次突破2亿美元,而后一直保持增长,至2016年达到近170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但是,从2016年起,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开始面临诸多新的风险。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安全考量,通过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加强对中国投资项目的审查,并频繁干预中国对美企业的并购活动,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在美的经营活动,导致中国对美投资急剧下滑(见图1)。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风险态势。尤其是拜登上任后将中国定性为“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设置了更为严苛的壁垒。这些措施叠加复杂的政治气候、新重商主义倾向以及中美之间的竞争格局,共同增加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程度。

作为全球最大且最为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投资环境虽充满变数与挑战,但因其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力及成熟的法律体系等因素,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鉴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以及跨国投资对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持续深化和稳定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保障经济安全,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及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然而,尽管很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风险生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安全的视角,深度剖析当前环境下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结构及其生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与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投资项目成功率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经济安全与对外投资

张幼文等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或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1]。经济安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国家经济主权保持独立,一国政府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制度、发展战略、自然资源利用和主要经济活动的权利不受侵犯;第二,经济发展不受国内外因素的威胁和侵害,具有和平、稳定、开放的国际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第三,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经济竞争力、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能力。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就对外投资与经济安全来说,目前学界主要持有两种相反观点:一是对外投资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正面影响,二是对外投资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负面影响。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能促进国内投资,此时对外投资通过纵向动机的生产转移途径对国内产生正向经济效应[2]。一国对外投资不仅有利于该国通过整合全球战略资源、抢占国际市场、提高战略资源储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向高技术国家的逆梯度投资会促进母国的技术进步,而向低技术或相似技术国家的顺梯度投资会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这些均有利于其融入全球化竞争、参与全球性事务,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安全[3]。第二种观点认为,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可能会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问题,也可能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可能导致国内资本密集度不足,减缓国内产业升级速度,也可能会加大国外风险向国内传导的可能性,使国内经济发展对外部冲击更加敏感。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家金融安全呈明显的负面效应,表现为资本外逃、外汇储备减少等,对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增长也无明显正向效应,而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性风险则日益严峻。综上来看,目前学界在企业对外投资和经济安全的关系上存在争议,尚未得出一致性意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外投资存在较高风险,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尚难评估。

(二)对外投资的经济安全风险

在跨国经营中,东道国政府会以国家安全为名保护本国产业,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如通过外汇管制、进口限制、税收管制、国产化率要求等,使外国企业陷入政治风险[4],增加并购决策、交易和整合过程中的成本。同时,东道国较低的法律制度健全程度和开放程度也会降低企业进入该国投资的成功率[5]。除此之外,由于海外投资保护平台尚未完善,企业在融资渠道、产业链和市场稳定性、政商关系、劳资关系等方面均存在较高风险,且风险与回报不匹配[6],尤其是企业可能源于内部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会因行为不当或违规而违反东道国投资准入与投资经营的相关法律要求[7]。

除了上述问题外,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还存在着特殊之处。首先,美国国内精英阶层对中国态度日益强硬,其坚持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并在国家关键行业实施外来直接投资严格限制政策,导致中国在美投资的政治风险问题频发[8]。例如,特朗普政府执政后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在推动本国海外产业回流的同时,对外国特别是中国投资采取限制性措施[9];其次,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全面加强了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查[10],使中国跨国企业对美投资的难度和合规成本增大,法律风险上升;再次,中国对美正常商业投资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泛政治化障碍。CFIUS频繁以国家安全之名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战略打压,为美国特殊利益群体的不正当竞争提供了制度渠道[11];最后,美国的各项产业补贴政策使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成本不断上升,投资领域进一步缩减,市场竞争压力大幅增加,投资收益严重下跌[12]。这表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障碍主要体现在美方日益严格的对华投资安全审查上。

三、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商业问题的“政治化转向”和“国家安全化诠释”

长期以来,美国通过掌握核心技术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从技术优势带来的市场垄断中获取高额红利。随着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一态势引发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警觉。在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结构呈现出高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下,美国政府已将中国企业视为对其经济主权和竞争优势的潜在威胁。出于对关键技术流失、产业竞争力削弱及市场控制力下降等传统国家安全关切的响应,为了通过制度性手段保护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领先地位和持久竞争优势,美国政府借助一系列具有明显政治化特征的手段加强对中国企业的约束与制衡,这使原本基于市场规则的竞争行为被越来越多地映射到政治与安全双重维度上。例如,美国政府在处理与中国企业相关的商业议题时,倾向于通过扩大国家安全概念的范围,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调整市场游戏规则,以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维系自身的经济主导地位。

(二)强化CFIUS审查

自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在外资监管政策方面采取了显著的紧缩措施,旨在系统性地限制特定国家(尤其是中国)企业对美直接与间接的投资活动。这一转变的核心载体是《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的出台和实施。该法案大幅提升了美国CFIUS的审查权力及覆盖领域,还确立了更为严格的投资准入条件,将“国家安全风险”作为一项核心考量因素纳入审查标准之中。由此,中国企业涉足部分领域的投资门槛被显著抬高,并且以往可能避开常规审查的一些间接投资行为,如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债券或参与私募股权基金等,如今也被纳入了CFIUS的严密监控之下。这使中国企业作为交易方受到CFIUS审查的案件数量不断攀升,连续五年占据被CFIUS发起审查数量排行榜的首位。不仅如此,CFIUS对多项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进行了否决,甚至对已完成的部分交易启动追溯审查程序,导致很多中国企业在美的投资项目面临严峻的撤资压力和法律风险。CFIUS审查制度的强化反映了美国政府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安全利益保护的重新定义与实践策略。面对中国企业迅速提升的技术能力和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相较于传统的经济与市场导向的投资审查逻辑,当前的CFIUS策略更多地融入了国家安全维度和长期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从而对全球投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三)商业活动的合规性挑战及法律壁垒

国内外法律法规体系的深度融合、政治风险加剧和伦理标准提升等多元因素,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构成日益严峻的合规性难题。出口管制机制、税务规定、反洗钱及反腐败立法、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美国法律框架,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法制屏障,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形成了阻碍。美国政府还针对中国企业的特性与发展阶段,特别是对美国法律环境的理解与适应程度,强化了诸如进出口、劳动力保护、环保等相关领域的监管要求,并常借“国家安全”“人权保护”及“环境保护”等原则为由,严格审查并限制我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拓展。这些措施使中国企业必须全面遵守美国联邦层面乃至各州繁复且高标准的法律法规,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司法诉讼等后果,以及不可忽视的品牌声誉损失。可见,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所遭遇的合规困境,不仅源于美国法律体系本身的庞杂与严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美国官方政策导向及其对中国企业的态度转变。美国政府在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其法律体系作为策略工具,通过深化法规复杂性和强化执行力度,间接抬高了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中国企业的风险承受压力。

(四)美国外资政策的国际传导效应

美国作为全球经济与政治体系中的关键领导者,其对外资政策的调整和对科技交流的壁垒设置,往往被其他西方国家视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基准。自2018年以来,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相继修订了本国的投资安全审查法规或强化了既有审查机制,使得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更复杂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涉及关键技术及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项目上,审查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加。同时,鉴于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盟国之间的紧密关系,美国外资政策还可能进一步催化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甚至诱发国际政治关系的紧张态势,这加大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业务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进而对全球经贸合作与投资活动带来深远影响。

四、风险生成机制

(一)自身经营活动因素

首先,跨国投资活动对东道国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能够为东道国带来正向经济效益,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削弱市场垄断程度,而且跨国投资还能为东道国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降低消费品价格以拓宽消费者福利空间,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技能升级。然而,在另一方面,这种外来资本的注入客观上构成了对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从东道国企业竞争环境的角度深入剖析,外来直接投资在增加对当地生产要素需求的同时,可能导致关键资源的价格上涨,间接推高本土企业的运营成本。更进一步地,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先进制造工艺、现代企业管理以及全球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所积累的竞争优势,往往使其能在市场上迅速确立领先地位,加剧市场竞争烈度,并可能通过市场份额的抢占和行业标准的塑造,挤压本土企业的边际利润,使得后者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与发展挑战。

鉴于跨国企业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诸多竞争优势,东道国政府往往会实施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然而,跨国公司能够通过直接投资策略,规避某些贸易壁垒,从而减弱东道国贸易保护政策的效果。受到外来投资冲击的东道国企业往往会像寻求贸易保护一样寻求投资保护,通过政治游说等手段争取政府对跨国企业在投资方面实施更严格的限制,以维护自身的市场份额和长期利益。

其次,跨国投资在实践过程中潜藏着对东道国经济主权和政治结构的复杂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采取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深度介入东道国的关键经济领域,有可能逐渐形成对该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甚至威胁到东道国的经济主权,而且跨国企业的强大组织能力和丰富资源使其具备了影响东道国政策决策的能力。跨国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提供政治献金或利用游说团体等手段参与东道国的政治进程,左右东道国政府对于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向,重塑东道国政治环境[13]。

鉴于跨国投资在安全维度上的外部性和潜在威胁,东道国政府普遍对外来投资持警惕态度。为确保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免受潜在威胁,各国政府采取了诸如设置投资壁垒、限制外资进入敏感行业、进行汇兑和外汇管制等措施来保护其经济和政治安全。即使是对外资持开放态度的国家,也会在面临大规模外资涌入时采取预防措施,以维护其经济主权和安全,力求在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与保护本土利益之间找到一种动态平衡[14]。

就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而言,美国政府担忧中国公司成为文化、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输出者,通过全球化业务进行文化传播挑战美国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引起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尤其是中国赴美企业中存在很多国有企业,美国认为这些国有企业具有政治目的,可以通过廉价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管理层人事决策等途径干预当地投资和获得市场优势,造成国家垄断的非公平竞争优势。因此,美国会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采取防范甚至封锁的态度[6]。

(二)外部环境外溢影响

跨国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不仅源于投资主体的行为决策,其复杂性很大程度上还受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国际政治局势等外部环境的外溢影响。

首先,东道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影响外国投资者权益的关键因素。政治稳定性、政府治理能力和法制的完善程度均对跨国投资具有重要影响。政治稳定、治理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营造可预见的投资氛围,降低潜在的政治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本。而政治不稳定、政策不连续等因素则会增加投资风险。政府治理效能的高低亦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与运营效率:高效且透明的行政管理体系能够为外资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健全的法制体系可以确保投资行为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从而有效抵御非商业性风险。

在这方面,美国的两党制意味着政策方向和优先级可能会随政治周期和政党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政党更迭会调整或完全改变前政府的贸易协议和外国投资政策,增加了中国企业投资的复杂性和风险。这在2017年共和党人特朗普上台后尤为显著。特朗普政府出于“美国优先”的考量,实施更严格的外资管控和投资限制,使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受到极大影响。

其次,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对外投资行为的另一核心维度,其作用机制一般较为复杂且深远。东道国的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文化结构等因素往往直接或间接对跨国投资产生影响效应。例如,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国家更可能对外国企业持敌视态度,从而导致跨国投资过程中严峻的社会舆论压力。而文化差异的巨大鸿沟则可能转化为跨国投资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和误解,加大投资决策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特别是美国经济民粹主义思潮升温,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带来了重大挑战。美国公众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和工作岗位流失的不满情绪,加剧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对美投资的限制。此外,西方世界一直以来对中国进行负面宣传,使得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时更易面临歧视甚至敌视。

第三,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大框架下,跨国投资者权益与全球政治局势及安全环境的关联性不容忽视。国际层面的政治稳定性和安全态势动态变化对跨国投资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其波动、冲突和紧张态势往往带来显著的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东道国与母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同样影响着双边投资格局。国家对外政策中的投资策略常被视作一种工具性手段,用于实现更为广泛的外交目标和战略意图。跨国企业在此过程中有时会成为国家间角力的载体,其投资行为可能受到国家战略考量的驱动与制约。例如,盟国或战略伙伴国可能相互开放投资市场、提供优惠政策以强化经济纽带;而敌对或竞争激烈国家之间,投资准入往往会受限甚至遭到严格管控。

在这方面,近年来中美两国国际政治关系较为敏感紧张。2017年,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2022年,白宫正式发布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并首次将中国明确定义为:“优先考虑的、唯一的全球头号竞争对手。”中美政治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美国将跨国投资政策作为国家间战略竞争的工具,导致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受到极大冲击。

(三)风险因素的动态交互

总体看,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跨国投资时所遭遇的风险生成机制,呈现出鲜明的多元互动性、高度复杂性和持续动态性特征。在这一机制中,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交织缠绕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风险架构。同时,跨国投资面临的风险不仅限于单一层面,而是在区域、国家甚至全球层面上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某些风险因素可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和非市场风险以及其中的细分风险因素也在经历着持续不断的动态调整,其相对重要性和影响力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构建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风险生成机制框架(见图2)。

五、对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

1.明确商业动机,注重合法性管理

首先,中国企业在赴美投资时,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商业动机的本质属性。积极表达其基于市场原则和盈利导向的核心商业意图,通过强调市场化运作机制及独立自主的投资决策过程,以期缓释东道国——美国对于潜在交易安全风险的担忧,从而降低政治审查带来的不确定性。其次,在投资的资金筹措层面,企业可以尽量减少从政府部门和国有银行获取的资金的比例,从而淡化投资项目受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避免被美方认为该投资项目实质上是受中国政府的控制而加强审查。第三,企业应当构建一支由法律顾问、会计师以及专业合规专家组成的内部团队,全程参与赴美投资项目的策划与执行。该团队需从法律、财务和合规性的多重维度出发,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评估与化解,确保投资项目严格遵守中美两国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以此提高项目顺利通过跨国安全审查的概率。可以借助美国本土资源,开展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争取获得美国地方政府、利益团体以及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减轻来自当地社会及监管层面的阻力。

2.诚信申报,维护权益与信息保护并重

首先,在赴美投资前,中国企业应深入研究CFIUS审查程序的详细步骤和重点关注领域,前瞻性地识别潜在争议点,制定详尽的应对预案及缓释措施。在应对美国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时,中国企业应充分参考如FIRRMA等现行法律法规,秉承诚信原则,主动、全面且准确地向美方提交相关投资信息,积极配合安全审查流程,确保透明度的同时避免任何可能引发误解或疑虑的行为。面对审查过程中出现的争议问题,企业需积极展开沟通交流,适时借助法律手段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确保审查过程公正公平。其次,在履行申报义务、接受审查以及实施缓解措施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信息保护,预防技术或数据脱敏化泄露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保密制度,合理运用国际通行的信息保护法规和技术手段,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在跨国投资合作中的信息安全风险。

3.优化投资策略,改善全球投资布局

首先,由于经济行为时常与政治背景挂钩,在中美关系恶化、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美方毫无疑问会强化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审查和限制。因此,企业在赴美投资时应选择合适时机,尽量避开中美关系敏感期。其次,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出口、设立销售代表处等低风险进入模式,向美国输出产品或技术而不进行直接投资来规避政治风险。同时,国有企业赴美投资时也可以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组成合资企业,以提高交易成功率。对于高科技行业、军工行业等敏感领域的投资项目应更加谨慎。最后,尽管美国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但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选择投资区位。通过加强与欧洲、日本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的经济合作,或是深入挖掘国内市场,以掌握更多的投资主动权,避免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减少美国设立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

(二)政府层面

1.利用双边和多边机制加快投资协定谈判

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加快推进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要求美国公平对待中国对美投资企业,尽早落实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并建立双边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以求最大程度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保护投资免受歧视性待遇。此外,政府还可以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舆论,为我国企业赴美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设置信息通报和风险预警制度

由于企业信息获取和相关政策研究的能力有限,有时可能会因对美国投资环境和安全审查制度了解不足而无法做出准确预测和应对,从而导致投资失败。因此,中国政府可以设置对美投资的信息通报和风险预警制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有关法律政策、市场环境、美方安全审查流程等信息,对潜在风险加以提醒,帮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灵活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3.完善对外投资审查备案

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审查备案,加强对外投资管理,防止核心技术泄露。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前需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交信息和材料,并接受相关审查。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强化国家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尽早防范有关风险,有利于保障对外投资的合理性和合规性,鉴别和阻止以转移资金为目的的虚假对外投资和技术泄漏行为,维护国家利益。

4.适时采取反制措施

面对特定国家对中国企业施加的限制性措施和安全审查,中国政府应积极进行战略性评估和经济影响分析,对特定国家实施投资限制的性质、范围及其对我国经济、企业造成的具体影响进行审慎评估。在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且符合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反应和合理反制。

参考文献:

[1]张幼文.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与研究要点[J].世界经济研究, 1999(3): 6-10.

[2]余官胜,杨文.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还是挤出国内投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6): 88-96.

[3]李天德,吕祥勍,李源源.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J].亚太经济, 2007(6): 51-54.

[4]赵银德.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东道国政治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2): 52-58.

[5]瞿霞,李然,李文兴.东道国法律制度对中国企业OFDI进入东道国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22(2): 27-41.

[6]张原.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挑战与“双循环”发展战略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 2021, 43 (7): 44-54.

[7]孙南申.企业境外投资的责任风险及其管控机制[J].国际商务研究, 2023, 44 (5): 60-74.

[8]黄一玲.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风险的产生及应对:基于认知层面的探析[J].企业经济, 2016(4): 165-169.

[9]张原.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挑战与“双循环”发展战略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 2021, 43 (7): 44-54.

[10]何小钢,罗奇,冯大威.中美双边投资:在波动中寻求共识与机遇[J].国际贸易, 2020(1): 59-69.

[11]李巍,赵莉.美国外资审查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展望, 2019, 11 (1): 44-71.

[12]李丽,杨艳丽.美国产业补贴政策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影响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20(10): 36-39.

[13]唐勇.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维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44.

[14]Kang CSE. U.S. politics and greater regulation of inwar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7, 51(2): 301-333.

Research on the Investment Risk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U.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ecurity

WU Hao, LI Chenxu, SU Xirui, WU B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As a core strategic means of glob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by enterpris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nsuring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In recent years, the hegemonic and protectionist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ave frequently impeded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nging many negative impacts 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ecurity.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investmentrisks faced by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ecurity. It is found that due to thedynamic interaction of their own business activities,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risk factors, Chinese enterprisesface risks such as the "politiciz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erpretation" of commercial issues, enhanced CFIUSreview, compliance challenges and legal barriers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effectof U.S.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ies. The paper proposes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ing in the U.S. at both the corporate and government levels.

Keywords:economic security; investment risks; internationalization; Sino-US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