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场称谓

2024-11-01 00:00张鸣
领导文萃 2024年19期

官场称谓,见官大一级。这种见官往大了叫的做法,明清很流行。

那时的正印官,很少有副职,所以,属官的马屁,大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比如总督,一定会叫制军,或者大帅,因为总督有兵部尚书头衔。这样叫,意思是说他是全国的兵马总管。如果这个总督,有大学士或者协办大学士的头衔,虽然是虚的,并不管事,但下属一定会称呼他为中堂,或者干脆尊为相,或者相爷。比如曾中堂、李中堂和左中堂。唐代宰相在中书门下的政事堂办公,又称中堂。所以,无论叫中堂,还是径直尊为相,意思都是尊称为宰相。大学士在明代属于阁老,有类似前代宰相的那么点意思,因此,人们才这样叫。其实,清代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内阁只是一个闲衙门,大学士也是荣誉衔,跟宰相屁的关系都没有。

如果是比总督低半级的巡抚,则下属喜欢称之为抚院,当然,最好称之为中丞。这是因为巡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头衔,这个头衔是都察院的副首领,放在汉代,类似于御史中丞。人们都知道,在汉代,御史中丞,可是人人敬畏的官儿,上朝独坐,参起人来,惊天动地。有的时候,还可以领兵出征。然而,清代的巡抚,要参人,也仅限于自己管的那个省份,哪里有御史中丞那么牛?

再往下,是布政使,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一般被尊为方伯。方伯是西周以前的称谓,能管理一方诸侯者,被尊为方伯。布政使上面,还有督抚压着,管一方都难以自主。但是,人家就是叫他方伯。

比较起来,按察使的尊称还比较不夸张,被称为臬司。臬司者,是宋代各路提点刑狱司的简称,宋代的路,也大体相当于清代的省。按察使顶多人们会称为臬台或者臬宪,往督抚那儿靠一点。

但是,道台的别称,就更夸张了,人们尊之为观察。其实,道台就是省府的派出机构,类似于我们时代的行署,比知府大,但不算一级行政机构。观察者,观察使之谓也。在唐代,观察使是一方诸侯,牛得很。

至于一县的主宰知县,虽说是七品芝麻官,但是,在那个县里,他官最大,说一不二,俗称大令,下属的书吏和衙役,都尊之为大老爷。乾隆皇帝喜欢到处走,发现偏远地区老百姓,是管皇帝也叫大老爷的。在一县之内,县令这个大老爷,可以断人生死,真的不差于那个远在天边的皇帝。

把人往高了称呼,是因为那时官老爷喜欢这口。明智如李鸿章这样的人,什么时候做过宰相呢?还不是天天听人家叫他李中堂。做下属的,不仅嘴要甜,会拍马屁,而且身段要低。明清官场,原来下属是不用跪上司的,但是,弄着弄着,下属们都跪,有的不仅跪,还磕头,一磕好多个,带响的。

大家比着拍马,所以,明清时代的官称,就越叫越大,越叫越吓人。

(摘自《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