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北宋名臣寇准,绝不能否认他在“澶渊之盟”的历史贡献。在辽国大举侵宋的危难时刻,寇准力挽狂澜,坚持宋真宗亲征,反对南迁,逐渐稳定军心。在射杀辽军先锋萧挞凛、挫败了辽军不可一世的气焰之后,寇准又主持谈判,以相对有利的条件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国与中原王朝近百年的战争,开始了宋辽之间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当时民间流传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说法,寇准也被誉为一代名相。宋太宗曾赞许他:“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回顾寇准的一生,他19岁就高中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开始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然而,寇准仕途起伏坎坷,三次拜相五次被贬,暮年被贬谪岭南,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细察寇准的为官轨迹,身居高位又性情耿直的他有着领导艺术缺失的一面,或多或少对他造成影响。
寇准热忱报国,但他锋芒毕露,心直口快又争强好胜,这也成为他致命的性格缺陷,并导致一生宦海几度沉浮。
寇准与知枢密院张逊多次在皇帝面前争论政事,互不相让,缺乏求同存异的气度,工作上的纠纷逐步演变成私人恩怨。有一次,寇准同大臣温仲舒一道行走,在路上遇上一疯子上前迎喊“万岁”。张逊怂恿判左金吾王宾向皇帝上奏告发此事,其措辞很严厉,寇准则引温仲舒做证人,两人互不相让,争相揭发对方短处,皇帝一怒之下贬谪了张逊,寇准也被罢京官任青州知州。
从青州回来后,寇准任参知政事,手握重权。至道二年(996),北宋官场迎来一波人事变动,有人发现,寇准的亲近故旧多破格安排到三省、御史台担任清要职务,而他平素不喜欢的官员,则按次序、资历加恩。与寇准早有恩怨的冯拯,一怒之下上书弹劾寇准擅权行事,并列举了岭南用人不公的事实。广东转运使康戬等一些大臣也反映寇准性刚自任、任人唯亲等问题。待宋太宗质问时,寇准仍一味争辩,让宋太宗感到寇准不谙人情世事,叹曰:“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遂将寇准罢相职,贬为邓州知州。
尽管几经贬谪,但寇准仕途达到顶峰时,面对巨大功劳,他不仅居功自傲,还过上了奢侈浮华的生活。《宋史·寇准传》记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意思是从小家境优越的寇准性情豪爽奢侈,喜欢一醉方休,每次宴请宾客,都要把门插上,把拉车的马卸掉,不喝尽兴不许离开。他的家中未曾燃油灯,但四处都燃着在当时可谓是奢侈品的大蜡烛。寇准还喜好歌舞,对一种名为柘枝舞的西域舞蹈情有独钟。这种舞蹈要24人参与,场面壮观,寇准为之入迷,往往一看一个时辰,也让舞者叫苦不迭。
人都具有多面性,寇准如此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作风,与其忠君报国的形象大相径庭,以至于司马光以此为鉴教育家人:“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寇准最后病逝于雷州贬所,得此结局,与他批评人不分场合、四处树敌是分不开的。历史上与“拍马”并列的“溜须”典故,正是源自寇准与丁谓。寇准本与丁谓有着师生的举荐提携之恩,丁谓考取进士时,寇准是主考官,丁谓算是寇准名义上的学生。天禧三年(1019),寇准第三次担任宰相后不久,把丁谓从保信军节度使任上调入京师,推荐他任参知政事,做自己的副职。但作为领导,寇准对部属丁谓说话没有分寸,口无遮拦间树友为敌,为后续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有一次,二人在中书省聚餐,羹汤弄脏了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身,为寇准擦拭胡子上的汤汁。这本是好意,但性格耿直的寇准甚是反感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大庭广众之下被羞辱,丁谓恼羞成怒,心中暗自发誓要报复寇准。尽管丁谓并非忠善之辈,但寇准的做法无疑加剧了丁谓的叛逆走向。
及至宋真宗晚年,丁谓抓住寇准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与刘皇后合谋,对寇准三贬其官,直至流放广东雷州任参军,穷困潦倒之下一命呜呼,其家人竟无钱将其下葬。后来,寇准之妻请求朝廷贴补些钱来运送寇准遗体,不过仍不够运到寇准老家陕西,最终只运到洛阳就草草下葬。而丁谓取寇准而代之,独揽朝政,为所欲为,最终也使国家招致逆臣乱政之祸。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