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六年,我因写作任仲夷的评传,采访了著名实业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霍英东先生。
霍英东先生在白天鹅宾馆接受我采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交流中回忆往事流出来的热泪和哽咽的声音。那天霍英东先生穿着一套得体而精神的中山服简装,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有点严肃的样子,似乎在办一件庄重的事。谈话开始前,他说:“你写任书记评传,这是个好事,重要的事,不只是任书记的事,而是改革开放的事。”顿了顿,他又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你写任书记是件幸运的事,我们支持你写好,有什么困难尽管讲。”随后,他拿出一个笔记本和一个笔盒打开,翻开笔记本,打开笔帽,时刻准备记录的样子。他的秘书后来告诉我:“霍主席做事十分认真,每次同重要客人交谈或学习,都会认真做好笔记。事后还会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常常做深思状,思考得出的结论亦成为他的新观点或‘纪要’。”
记得那天他在白天鹅宾馆请我吃了便饭。我夫人同霍英东夫人霍冯坚妮在旁边聊天。霍夫人当时一碗饭没有吃完,剩下一半左右,霍英东先生拿过来吃掉了。霍夫人笑着对我们说起霍先生:“他对白米饭情有独钟,可以剩菜,不能剩饭。因为他十八岁以前几乎没穿过鞋和吃饱过饭,谁浪费白米饭,他是很不爽的。熟悉他的人还说,如果谁浪费饭食,可能连同他深交与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霍英东先生流泪是因为我问及白天鹅宾馆的建设始末。据霍先生讲,这家由中外合资的五星级宾馆,在一九八三年二月开业前夕,发了不少请柬,邀请许多领导出席,但是很少收到回函,说是“不能随便吃资本家的饭”。霍英东先生告诉我,无奈之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任书记写了一封信,问他能否参加开业庆典。没想到任仲夷书记欣然答应参加。霍先生说:“我感到一天的乌云就要散了,真想大喊一声:‘改革开放就应该向前!向前!’”霍英东先生说,在庆典会上,他听了任书记的讲话,当场流下了眼泪。任书记主要讲了三句话:一是说“人们都说免费的午餐没有,我看免费的晚餐不是有了吗”;二是说“听说饭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今天我是来见识的”;三是说“我是多么希望天天有免费的晚餐呀”。
如何处理霍英东先生的来信,时任任仲夷秘书,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吉林省政协主席的张岳琦说,他拿着信去请示任书记,任书记风趣地说:“有免费的晚餐咋不去呢?好事啊。”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对复杂的问题,任仲夷能云淡风轻地对待,也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后来张岳琦先生告诉我,他打电话给一些领导,告诉了他们任书记准备参加“免费的晚餐”,许多领导听后都开心地笑了。在当年,先辈们如何以自己的独特的智慧工作,真可谓举重若轻。
回忆到这里霍先生流泪了,他说:“当时我好感动,好兴奋,觉得满天的乌云没有了,我们的改革开放有希望了,中国有救了。我想任书记以这样幽默的话同时也批评教育干部,诠释了什么是改革开放。”在谈到改革开放几次大的争议时,霍先生几次哽咽:“唉唉,唉唉,改革开放真的不容易呵,真不容易呵,为什么叫杀出一条血路,那真是每一步都很艰难,很艰难。”后来我在写作《任仲夷评传》时,任仲夷同志也告诉我,当时霍英东先生很难,因为他受到几个方面的压力:香港人说他“奴颜婢膝,投靠中共”,在近二三十年中,只要霍英东在港参与投资的竞标项目,一律被各种形式打压,连大学也拒收他的捐款;在内地,一些人说霍英东是“回来捞好处,投机分子,资本家就是吸血虫”;在广东也是受到压力,说他就会跟风,是机会主义者。这时我才理解了霍英东先生的眼泪与哽咽是委屈、兴奋和幸运的宣泄。
如果说,一九七八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那么事隔半年后的“一炮一桩”,则使我国对接国际、融入世界成为常态。这“一炮一桩”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广东蛇口工业区的改革主导者袁庚,在蛇口工业区炸响“第一个开工炮”是在l0dg3hW9F7l2I87u6eHKXQ==一九七九年七月;另一个人则是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的霍英东先生,他主导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下桩第一铲也在一九七九年七月。白天鹅宾馆有三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家真正的过亿投资的涉外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家加入全球酒店协会的企业组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家作为景点和公共场馆允许居民24小时免费参观的酒店。二〇一〇年,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州白天鹅宾馆被认定为文物。白天鹅宾馆成了广东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在霍英东先生谈到他及他的企业为内地所做的贡献,我还青涩地表扬了一番,他却说:“实际上一个企业不管多么了不得,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一个伟大的思想观点的诞生和在节点付诸行动,却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已。”
我十分感慨这次对霍先生的采访所受到的教育。霍先生出生于一九二三年,一九九三年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连任三届,直到二〇〇六年八十三岁时去世。
霍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可以说是很了不得的。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三年,西方对中国禁运,霍先生及一批港澳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购买禁运物资支持新中国建设,他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当时的台海局势十分紧张,美国的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巡航,台湾舰队在大陆沿海游弋,时时扬言要“反攻大陆”。英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小摩擦不断,在香港更是打击对内地友好的人士,并从经济上处处设防,打压一切与内地亲近的人和行为。港英当局各个部门要职全由英人把持,香港居民无处申辩自己的诉求。霍英东先生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一腔热血帮助内地采购禁运的先进武器、盘尼西林,生产军民急需的优质棉纱等,并冒着极大的风险运抵内地港口。
当时台湾舰艇在沿海巡航阻运,港英当局严查,动刀动枪时时发生。一个冒死为国付出的人,谈及改革开放的辛酸苦辣人生及国运,咋能不感慨万千呢?好日子的到来是多么不容易啊!
(摘自《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