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风起陇西》中,诸葛亮要北伐攻打曹魏,但是却遭到将军李严的反对。李严负责粮草供应,但是却断了诸葛亮北伐的粮草,并且谎报东吴入寇警讯,暗中结党,立主南战,最后东窗事发,落得个谋逆之罪。在狱中,诸葛亮和李严就北伐之事,进行了一番论辩,最后李严终于认识到自己心胸狭隘,不顾全大局的错误做法。
李严:孔明啊,你终于来了。
诸葛亮:你觉得我不会来?
李严:不错,你诸葛孔明,没有脸面来见我李严。
诸葛亮:何以见得?
李严:你命杨仪动用司闻曹手段,想置我李严于死地,诡谲 小计,难以见天日。
诸葛亮:杨仪动用司闻曹,我事先并不知道,手段确有不妥。
李严:不妥?不妥二字就能阻塞天下悠悠之口?
诸葛亮:手段是不妥,但结果正确。
李严:你这话什么意思,难道我李严就该遭受你阴谋陷害?
诸葛亮:此番事变虽是杨仪布局安排,倘若你并无谋逆之 意,司闻曹又岂能挑动你勾结曹魏,断我北伐粮草,谎报东吴入 寇警讯。你暗中结党,立主南战,妄图断绝我蜀汉与东吴结盟, 这才是动摇了国之根本。拿下你,才能避免国家覆亡。这是江山社稷生死存亡之际,不是你我的个人私怨。
李严:南战、北伐本是国策之争,你诸葛孔明执意北伐,又 怎能确保兴汉灭曹啊!
诸葛亮:天下大势,哪有万全之策,但是联吴攻魏,起码能确保我蜀汉三十年平安。若是背弃了与东吴结盟,我军东进荆襄,曹魏必然会趁势取我汉中,腹背受敌之下,不出三年,我蜀汉必亡。到那时,正方(李严)你有何颜面见先帝于九泉之下。你所谓的天下悠悠之口,就只能付之于天下。你我二人本该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毁誉,何足道哉?
听完诸葛亮的这番话,李严羞愧不已,泪湿衣襟。
在这段论辩中,开始气势汹汹、振振有词的李严,为何最后却败下阵来呢?
第一,巧对中伤,逆水行舟。李严率先发难,认为诸葛亮没有脸面见自己。诸葛亮顺势反问,李严借机中伤诸葛亮,是诸葛亮指使杨仪,用诡谲小计,设计陷害,置自己于死地。诸葛亮逆水行舟,承认事实,虽然手段不妥,但结果正确,这就有力地回击了李严的中伤。在论辩中,面对中伤,可以逆水行舟,反击制胜。
第二,举事证理,直中要害。李严反问诸葛亮,自己就该遭受“阴谋陷害”吗?诸葛亮举事证理,列举出了李严勾结曹魏、断送粮草、谎报军情、暗中结党等谋逆行为,然后直中要害,这会动摇国之根本,而不仅仅是个人私怨,李严自觉理亏,就败下阵来。在论辩中,我们可以列举出具体的事例,来巧妙地击中对方的软肋,让辩敌溃不成军。
第三,析因论果,寻找联系。李严还是不甘心,认为诸葛亮执意北伐,也未必会兴汉灭曹。诸葛亮反戈一击,析因论果,认为天下大势,没有“万全之策”。如果联吴攻魏,可以确保蜀汉三十年平安,若背弃与东吴结盟,会腹背受敌,不出三年,蜀汉必亡,这就让李严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诸葛亮进一步指出,如果亡国,没有颜面去见先帝,李严所谓的“悠悠之口”也将不复存在。诸葛亮最后重锤相告,李严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是去计较个人毁誉,让李严彻底醒悟,凡事应该以大局为重。
在整个论辩中,李严看似遭受陷害的一方,说的似乎也有道理,但是诸葛亮却能义正词严,揭露李严的老底,让其无地自容,并且指出李严不顾大局,公然谋逆,而李严无言反驳,最后落得被废为平民的下场。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