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实施适合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通常过于注重外部干预措施,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推动学生的自我调解,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自我调节的积极作用,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偏差的表现及成因,并从构建体系的目标,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支持服务,构建体系的实施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引导学生理性面对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途径,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一、自我调节的内涵与作用
(一)自我调节的内涵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需要、目标和情况,通过自主思考、决策和行动,使自身的状态、行为和情绪适应不同环境和要求的能力。自我调节可以帮助个体处理压力、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控制情绪、调整行为方式等,以达到个体自我发展和适应环境的目的。自我调节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通过内部的认知和情感调节来实现个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二)自我调节的作用
自我调节可以促使个体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变化、压力和挑战时,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调整来提高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情绪管理、自我安抚、自我反思、行为控制和增强自主等方面。
1.情绪管理:自我调节能帮助个体管理情绪,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自我调节,能够减少情绪的负面影响,提高情绪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
2.自我安抚:自我调节可以帮助个体在困扰和痛苦中找到安抚和慰藉。通过采取积极的自我安抚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自我对话等,以减轻痛苦和焦虑,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3.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可以促使个体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观察,进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发展和改进。
4.行为控制:自我调节可以帮助个体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使其更加理性和适度。通过自我调节,能减少冲动行为和情绪爆发,提高冷静思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增强自主:自我调节能够培养和加强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自我调节,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减少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提高自我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中职学生心理偏差表现及成因分析
心理偏差是指个体的心理生活领域出现了矛盾或冲突,而引发的心理危机,从而使个体的心理或者行为出现了不协调,甚至是失衡,亦或焦虑、痛苦等异态表现的心理状态(骆灵英,2006)。目前而言,中职学生心理偏差表现及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图1)。
(一)学习困难
1.学习动机:中职学生可能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对学习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2.自我信心:中职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对学习的信心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3.学习方法:中职学生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生活习惯:中职学生可能存在生活习惯不良的问题,如不规律的作息、娱乐活动过多等,导致学习时间不足或学习质量不高。
5.环境干扰:中职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可能存在诸多干扰因素,如家庭环境不稳定、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等,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二)压力过大
1.学业压力:中职学生在学习上面临较为繁重的课业压力,不仅要应对考试的压力,还需要完成大量作业和实践项目。学生常常面临课业任务过多、学习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业压力。
2.就业压力: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学到一门技术,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准备。然而,现实中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加。面临就业的压力,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抓住技能培训的重点。
3.家庭压力:中职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可能相对较为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期望也会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压力。
4.社交压力:与高中生相比,中职学生的社交圈较为杂乱,中职学生通常会花很多时间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上,可能会导致焦虑和不安,因为学生们可能会与他人比较自己的生活和成就,并担心自己不够好或不够受欢迎。
(三)情绪波动
1.社交困扰: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社交关系的需求较高。但如果他们在班集体中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困难,或遭遇欺凌、排挤等问题,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冲击,导致情绪波动。
2.自我认同: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可能面临自我认同的疑惑和困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身份感到不确定,从而引发情绪波动。
3.媒体影响:现代社会中,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力巨大,中职学生可能受到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等的影响。如果他们对身材、外貌、社交能力等方面感到不满意,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和情绪波动。
(四)缺乏信心
1.社会压力:中职学生通常需要在高考前做出职业选择,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可能面临家庭和亲朋好友的期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缺乏信心。
2.比较心理:年轻人常常会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其他人成功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有所不足,从而导致缺乏信心。
3.自我价值:中职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被社会认可或者不够体面,就可能降低自己的自信心。
三、基于自我调节视角的心理健康促进实施策略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动态性、全面性和可干预性等特点,如何促进学生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来调节心理状态,推动其自我调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直面的问题。自我调节视角下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助力其跨越心理障碍。自我调节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行为,构建基于自我调节视角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需要多措并举。
(一)营造以自我调节为核心的心理发展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推动自我调节的基石,有助于学生身心放松,产生积极的心境。以自我调节为核心的心理发展环境,是指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不良情绪和压力时,通过周围积极环境氛围的隐性积极心理暗示,能够自发开启自我管理和调节,缓解消极情绪甚至让自己重新回到正常的心理状态。首先,学校要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杜绝暴力、欺凌等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主心理,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其次,教师是学生心理培养的主要实施者,要积极创建关爱、尊重、公平的校园文化,加强班级管理,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并提供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此外,还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支持,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关怀。在创建良好校园环境方面,可以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为中职学生构建一个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能潜移默化传递心灵正能量的环境(李丽琴,2022)。例如,在校园建设心理治愈墙,悬挂积极的心理暗示标语,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学生进入一种乐观状态,以带来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的转变,引导情绪和态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文娱表演等,自信来源于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崭露头角,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激发斗志和求知自信,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从而促进心理的自我调节。
(二)加强以自我调节为手段的心理教育和辅导
实施以自我调节为核心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在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十分必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管理和促进自我认知,预防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包括辅导室功能调节、心理辅导老师正念与注意调节、家校合作心理辅导策略等。学校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和发挥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配齐相应的设施设备,如:智能互动宣泄墙系统、舒适按摩椅、运动机、抱抱熊布偶等,促使被辅导的学生能够浅层地自我调节。而心理辅导老师要开展有依据、层次化的以自我调节为手段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记录自我调节量化表。受辅导学生的班主任亦要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跟踪和记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培养场所,班主任与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情感支持、问题分析等手段,共同激励学生在心理辅导过程甚至日常学习或生活中,进行有目的性地自我调节。共同制定以自我调节为手段的心理教育计划和措施,家校合作引导学生自我情绪、认知及动机管理,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调节意识与能力。
(三)开展以自我调节为主题的多元心育活动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各种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而基于自我调节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助力学生善待自我、关爱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效应对压力,并取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成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灵活度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可以开展以自我调节为主题的实践体验等教育活动。一方面,开展“正确认知自我调节”主题式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的内涵、意义与应用,还可定期召开心理讲座,科普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讲座的学习与互动中逐步形成自我调节的系统认知。另一方面,围绕自我调节的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实践体验活动,并以此展开自我调节行动,心灵电影展、最美照片征集、心灵广播、沙盘游戏、正念练习等多元活动触发学生的自我调节行为。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自我调节的情绪层面入手,通过心理板报比赛、多途径阅读心理资料、参加情绪管理兴趣课堂、心理论坛讨论互动等媒介给学生提供分享情绪、调节情绪的途径,并基于上述媒介的信息反馈,整理学生的情绪诉求,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教授调节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考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通过行为和思维的自我调节与修正,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心理效能。
(四)建立以自我调节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构建良好的心育“内环境”和“外环境”。学校层面,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多维度设置心理健康学习课程,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课堂”,以及提高特殊学生适应能力的“种子课程”,让学生自我探索,并对自己未来有简单规划的“生涯课程”等;多元化设置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创设心理健康俱乐部,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如开放心理类图书资料,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心灵阅读、建设心灵长廊,供学生拓展心灵文化内涵、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展览等,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多模态开设家长心育课程,鼓励家长参与心理辅导,如线上线下家长学校系列心育课程、家长心育工作坊、亲子沙龙等,必要时与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和专业知识,共同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扩大心理育人的影响范围。家庭层面,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心理教育指导讲座、心理教育课程,主动关注学校公众号“心育专栏”进行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孩子的日常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及时进行亲子间的平等沟通和交流,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让其获得自我调节的支撑力量和行为指导。家校内外合力,方能持续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驱力,促进心理健康。
四、结语
中职学生的自我调解能力是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解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困扰和挑战,提高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构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体系不仅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更要注重长期性和系统性。诚然,更加系统化、常态化、优质化的基于自我调节视角的心理健康促进实施策略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机制,持之以恒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去,必能构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新格局。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