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4-10-31 00:00:00熊冰雪熊耀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10期

马克思异化理论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现代人仍未能跳出过往的异化生存现状。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它的异化程度明显比自由资本时期的异化劳动程度更明显,故而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异化理论的深入分析,探讨它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概念与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异化”就是人与人的创造物或活动及其相关产物相脱离,独立存在,它们反过来对人进行奴役、支配的现象。[1]异化理论成为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深刻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存在的不合理关系。它深刻批判了这些现象,并对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深层次的思考。

“异化”一词最初见于英国经济学,之后被陆续引入到社会政治、哲学等范畴中。在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前就有不少学者对异化进行了探索。其中,黑格尔最早在哲学界提出了“异化”的观点,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万物最初的起源及内在本质,是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实体,即主体。”作为主体,实体具有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故而它就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形成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这种毫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2]简而言之,主体将自己分为两部分,或构建起自己的对立面,从而形成一个陌生的与异己的世界,之后对这个异己世界有了本质认识的时候发现对象就是自己,进而在扬弃异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复归,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异化思想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从宗教角度提出了异化论,他指出异化的主体并非是绝对精神而是人,宗教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产物,而神则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这些神反过来又压迫与支配着人。两人的观点均对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对象化”在劳动产品这一层面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及被对象奴役,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本该属于自己,却被资本家占有,并反过来成为一种异己的、支配自己的力量。简单来说,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自己就沦为廉价的商品;他创造的价值越多,自身价值却越低。由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已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依赖于工人的力量,故而与劳动是对立的。

(二)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属于人本质的一种反映,是人自由自觉的一种活动,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关键。[3]劳动本应是人的自愿行为,是满足人的劳动需要的行为。然而现实中资本家设定好工作程序,并将劳动者的自由牢牢掌握在手中。劳动成为工人为了生存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工人在劳动中丧失了创造性,面临紧张压抑的工作压力,他们感觉不到劳动的快乐与幸福,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异化劳动让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会否定自我,而非肯定自己,劳动也并非自愿,而成为被迫的行为。

(三)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费尔巴哈提出了“类”的观点,马克思也采用了这一概念。所谓“类本质”就是让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本质,具体而言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类本质的异化导致劳动丧失了精神的生命创造活动的特性,而沦为维持个人肉体生存的手段。[4]如此一来,为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活动就被视为劳动的目的,而创造精神,创造价值生命的活动就成为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将工人的自由活动、自主活动蔑视为基本手段,换而言之就是将人的类生活看作维持人基本生存的手段。因此,工人只能像动物一般被动地劳动,毫无自由与尊严,被人奴役。这便是人的类本质异化的重要体现。

(四)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将导致的一个后果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5]马克思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本质所在,即阶级的对立,他将资本家与工人间的关系视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存在的经济关系。为了压榨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故而他们势必会加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及剥削。而工人为了维持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得不接受来自资本家的剥削,最终他们也会极力反抗。这就会造成资本家与工人间的异化。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积极发展生产力,弱化劳动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指出了异化的根源就是一定层次的生产力以及受此影响形成的社会分工。异化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属于生产力在一定水平上形成的产物。[6]若生产力未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社会将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私有制仍不能被消除,分工也非自愿,故而异化就会存在。马克思认为异化、异化的扬弃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生产力的异化是为了消除异化提供相关物质条件,而要消除异化就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由此可知,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产品极其丰富,劳动也成为人们的本质需要而并非谋生的手段,才能真正消除异化。

当前我国还需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一,参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辩证关系,应主动革新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讲,包括持续深化国企改革,鼓励并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等措施。第二,科技是生产力,故而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向科技强国转型。另外,生产力要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当前劳动异化仍会在短期内存在。这需要我们继续发展生产力为彻底消除异化做好准备,另外,也可采取一些策略来减缓劳动异化的影响。

(二)坚持执政为民,确保权为民所用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主人是人民,国家权力也归人民所有。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必须坚持执政为民,避免政治异化,全面确保权为民所用。第一,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都需清楚权力的来源以及自己的权责,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摒弃官僚思想,俯下身来为群众服务。第二,要解决现有的政治异化问题。首先要严厉打击各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针对这类异化现象绝不姑息,必须严惩。另外,对官僚作风严重的人或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先批评教育,纠正其价值观,使其转变工作作风;若教育后仍不悔改或可直接启动清退机制。

(三)大力推进共享发展,防止异化现象出现

我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发展经济的时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党的初衷,也是党的使命和根本遵循。在新时期大力消除异化现象,让全国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是全面夯实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也是党的执政目标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需树立共享发展理念,解决这种异化问题。一方面可以从主体层面切入,全民共享是在全面共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共建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相关社会组织、公民等各自的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控制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逐步清除危害共享发展的因素,最终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的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的目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的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为了让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观点[7]。人类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进入追求GDP的误区,而应重视可持续发展,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符,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承载力与社会稳定全面统一起来,并将发展的成果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具体来讲,要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民众的资源节约观念,并努力通过科技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管控,禁止直接排放各种工业废弃物,并严厉追究相关违法企业的法律责任。另外,倡导公众采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主动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馨艺.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23-25.

[2]刘海江,萧诗美.异化思想的辩证演绎: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6):60-6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163.

[4]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61.

[5]黄勤.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J].世纪桥,2011(1):20-21.

[6]严俊乾.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分享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7(30):162-163.

[7]宋欢.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J].卷宗,2017(25):287-287,288.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