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凝结着劳动人民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核。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美育工作,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央办公厅在2020 年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到将美育界定为“审美教育”,并将美育的目的确立为提升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加强对中华美育精神的宣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护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将非遗元素融入书籍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艺术素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跨时代的审美思维和创新能力(图1)。
一、非遗书籍设计中的美育价值
(一)锻炼视知觉,提高视觉空间能力
艺术教育强调对感知的培养,在进行非遗书籍设计的美育活动时,离不开人们视知觉的参与,而书籍设计中的诸如版面结构、色彩图案等都离不开视觉对现实开本的测量、分析与调整。如:在欣赏《庆阳香包》一书分类阐释香包艺术原生态文化、千古历史移遗风俗等知识,让学生获得丰富图像理解力。非遗书籍设计作为一种需要视觉能力广泛参与的艺术形式,对学生的视觉构建及艺术学习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二)释放创造性,培养艺术创造力
书籍艺术设计是用图像表现逻辑将意识的含混与复杂用文字、语言、图像等手段传递出来,这是人们审美创造力与灵感的独特产物。在书籍设计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灵感课程中将非遗元素与当代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如,学生用民间剪纸方式设计传统主题剪纸;用布艺缝纫方式制作布老虎;用水墨方式画风筝。这样的创作形式感更强,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创新,能让传统的技艺在当代艺术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使学生们面对不同审美观念时保持开放与包容。
(三)生发审美共情,提升人文素养
非遗书籍设计作为一种建立在图像与符号上的产物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就像一面镜子,展现不同地域间的群体文化,以超越的艺术语言沟通刺激人们的情感。现代书籍设计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在其中加入一些有趣、游戏化的等感官体验细节以更好地传递和表达文化信息,展现出人性温度且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意识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例如《皮影中国》,由国家级皮影戏传承人张向东依托剧中的经典故事,利用AR技术将非遗文化与数字阅读的经典方式呈现给读者,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艺术,同时也能提高阅读体验。
二、基于五感体验的非遗书籍设计的美育方法
(一)保障学生独创性,开放性教学活动
审美与艺术教育活动相对于智识类课程的区别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建立宽松的个性化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利用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与感受去创作,也保证教师发挥特长和在美育活动中的独立地位。
(二)注重图像理解,开展思辨式创作教学
非遗书籍设计美育活动中,通过认知非遗书籍与现实发展的交互关系,在实际问题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创作图形新意趣味理解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推动非遗书籍教学的项目化落地。例如,在书籍设计教学中通过优秀书籍创作叙事层面进行介绍,向学生示范书籍设计的社会性价值。一方面,在美育内容素材选取上,迎合学生心智发展中的成人倾向;另一方面,在非遗书籍创作教育中可以通过提问、问答、课后思考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书籍艺术,理解图像,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例如《职人志》一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吸引力,它采用信息可视化手法通过生动有趣的视觉图像将手工艺流程、工具及用法展现出来。
(三)发挥生活优势,开展日常化书籍创作
非遗书籍设计在美育与艺术教育活动中有很多优势,学生们容易通过材料工具,创作出一定形式美感、具有价值的艺术书籍。因此,教师借助非遗书籍设计的便利性以日常的生活为对象进行创作。书籍设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活动中的审美意识、方法掌握、思考体会、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能力在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持续提高,这也是书籍艺术设计美育在个体存在意义上能带来的重要价值所在。
三、基于五感体验的非遗书籍设计研发与实践
(一)创作背景
为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作用,选取中国矿业大学非遗传承与体验系列课程中“非遗手工艺与劳动创新-香包篇”课程开发的书籍,该教材在书中融入五感体验理念设计,内容上通过讲述香包文化逐步掌握手工艺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实践设计中探索非遗能动改造,从而感知非遗文化艺术魅力,有效加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二)书籍内容策划
书籍从对香包的理论知识认识到传承在内容框架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香包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不同地域风格等特征;第二章解析香包中艺术价值,中药文化、设计的科学流程,材质特征;第三章主要讲述香包爱好者及传承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操作篇”,主要赏析传统文化里的生肖图形,通过媒体形式观摩制作技法体验工艺技艺,了解实际操作的工具、针法、绣法。
第三部分为“创新篇”,这一部分挖掘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发挥大学生优势,让劳动教育与设计教育相结合,最后附上学生创作的香包分析结构图及系列作品。
(三)目标使用人群分析
在针对读者对于教材的感官体验设计需求调查中,对于非遗书籍设计的视觉风格,50%的学生更喜欢突出文化气息的传统风格,21%的学生喜欢简约设计风格,96%的学生认为加入富有肌理感的纸张能带来触觉体验;92%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入音频讲解辅助在阅读中了解工艺的设计过程;50%的学生认为纸张油墨或者书签的味道优于茶饮品阅读时获得的味觉体验;多数学生更喜欢在阅读中能使用文创品如手工制作的书签、笔记本等。
(四)设计思路
《非遗手工艺与劳动创新:香包篇》该书的视觉体验分为整体突出香包非遗氛围主题的图案色彩外部形态设计和呈现香包历史文化、造物信息的内部版式。首先,书籍触觉体验上利用装订工艺纸张材料等结构来拉近读者的距离;其次,书籍中加入制作香包的音频、视频等新媒体技术潜移默化营造着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最后,创造设计出了十二生肖、书签、贴纸、茶饮等作品,它们串联起来描绘出一个有逻辑故事情节,让读者反复揣摩、品味,这是非遗书籍设计精彩的部分味觉体验互动。嗅觉能给人带来比较持久的影响,气味是隐形的牵引线,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读者在阅读翻页时闻到熟悉的味道就会检索对应的事物(图2)。
(五)创作过程
1.视觉体验营造
书籍设计中的文字、插图、颜色等都能通过手动翻阅获得。书籍的开本选择与市面上大部分教材规格相同的尺寸16K纸张,页面尺寸185mm*260mm,页边距设置上下各20mm,采用双栏式版面排版,栏间距5mm。在实际设计中封面及内衬运用对称、反复构图及留白处理的方式,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将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片处理成凹凸感图片,选择合适印刷工艺如:模切、烫印等丰富书籍的视觉效果,通过不同色彩的纸张组合营造民间氛围感,利用数字技术将视觉图像向多维、立体、互动等智能化视觉呈现。
2.触觉体验营造
翻阅一本书时体会材料的质感,指腹抚摸纸张的触感,放在手心的尺寸这些都是触觉式体验。在非遗书籍设计实践中指导学生整本书装订形式上用容易展现完整跨页信息线装裸脊的方式,偶尔几页也用不同材质胶装方式营造触觉中的层次感,在调研中了解到书籍最好搭配文创品使用需求,因此也设计一些用道林纸+硫酸纸+道林纸的纸张结构进行印刷的生肖书签、不同肌理感、厚度、硬度的纸张笔记本、手工材料包等来提升读者与书籍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感,整本书通过三种组合来营造翻阅时的层次感、肌理感的触觉体验。
3.听觉体验营造
声音传播信息、传递情感,书籍设计不同材质,读者翻阅内页发出不同沙沙声音,文字的呐喊,读者轻轻阅读,都是听觉式阅读。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在书籍中加入二维码,采用媒介融合的阅读方式,对香包制作教程配上音频和视频,提升书籍的视听体验。
4.嗅觉、味觉体验营造
在嗅觉体验和味觉体验上,学生在设计十二生肖福袋香包时使用基础元素对生肖动物进行抽象画处理,色彩上使用具有食欲的橙色调,每个生肖的颜色稍作变化,同时把具有例如薰衣草、茉莉、桂皮、香茅等香薰味花香气的图案印制在较厚且松软的白纸上,即便有几尺远也能闻到花香。每个福袋采用生肖的谐音如:马到成功、诸(猪)事如意等富有寓意的言语来表达祈福主题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采用生肖的谐音梗,搭配衍生品如贴纸、胶带等系列文具用品设计。
四、五感体验在非遗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书籍内容与形态一致性
好书是编排设计、装潢设计、版式设计等艺术内容与形式功能相融合。五感非遗体验设计是基于读者感官认知机制和感官体验需求,将书籍的色彩表现、材质创新、图文需求等方面用独特的设计形式与趣味性语言准确传达书籍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二)提升书装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在媒体环境下书籍呈现立体化 “数”“纸”融媒体化发展,许多书籍利用比如官方微信平台、小红书视频号、自媒体等,实现旋转、分解、放大、缩小、音效等,从多元感官角度体验阅读书籍的新形态,能实现读者与非遗书籍的跨台互动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传统化非遗传播的有效性。
(三)提升阅读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杉浦康平曾提出“书是将信息与视、触、听、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复杂宇宙”。非遗书籍设计中用文字、图案、材质等元素整合再创造新的文创产品,引领读者在阅读中边操作边体验非遗书籍所赋予的精神价值。
五、结语
非遗书籍设计以一种新型的方式让更多人去了解关注,作为一种艺术化与审美化的形式表现,在美育实践与艺术教育工作中有重要的价值。将五感体验引入传统美术设计中,构建了基于五感体验的非遗产书籍设计策略,可以使书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书籍的传播效果,因此,探究非遗书籍的书籍设计方法对于传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对于纸质非遗书籍构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也为其开辟了新的设计视角,带来了新的机遇。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度课题“‘按岗分类,三层进阶’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1G30)。]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