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2024年3月28日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各领域当前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通过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在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与存在的问题,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为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背景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主要应用在非遗的展示、传播和创新传承方面,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加高效和有效的方式。
1.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被评为“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其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和系统,它可以通过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钟子薇,2023)。
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像一位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出色艺术家,他可以根据顾客提出的要求,精准地创作出各种客户需要的作品。在整个创作的过程,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经过“学习—储存—应用”三个过程。第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通过学习、阅读大量不同模态的资料;第二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知识库,根据不同的种类储存在不同的知识库中,以便需要时查找使用;第三阶段,当顾客提出要求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便会使用知识库的内容创作出原创内容。
2.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背景
非遗文化近年来大受关注,不但在时尚舞台上大放光彩,国家各种政策也在不断扶持和鼓励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与此同时,随着工业生产的进步,各式各样的商品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个性化的非遗商品成为大势所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智能化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人机共同创作,“活化”了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更符合现代审美,符合市场需求。
2024年3月28日,教育部举办了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并推出了4项具体行动,其中一项行动提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AI学习”专栏,邀请“大咖”谈AI、组织名师教AI、鼓励师生学AI。活动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
非遗文化大受关注,产品市场化是其发展的重要道路,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其提供新的机遇,国家同时大力鼓励大家学AI,使用AI,让AI走进课堂,走进非遗。
二、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分析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主要从教师、学生和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痛点,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1.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效率较低
在当前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一般的教学方法依然是“非遗文化+设计“或“非遗技能+设计”的教学模式,即首先通过学习具体的非遗文化或技艺,如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等,了解该非遗文化或技艺的具体特点,通过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把非遗文化或技艺应用到服装上,最后学生通过实践完成非遗文化元素的服饰设计。在实践环节,学生首先用大量的时间通过思维导图或网上搜索相关素材的方式来寻找和确定设计灵感;其次,学生因经验不足,需要从书本或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参考素材,借鉴学习绘制初稿;最后,学生通过不断完善初稿或更换方案,最终才能完成设计作品,整个过程耗时久,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进度难以把握。
在当前的教学中,因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不多,学生的设计经验缺乏,需要授课教师一步步引导,在授课中大部分教师依然以讲授法和案例法为主,配合使用微课视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信息技术。学生实践过程:确定设计灵感——设计初稿——最终设计耗时久,需要不断查找资料、不断修改设计图,影响了教学效率。
2.学生思维受限,创新能力不够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根本,没有好的创意就无法为我们创造艺术般的价值。中职学生大部分处于16~18岁之间,生活阅历较浅,知识面不够广,且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在思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在中职服装设计课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同时也讲授了通过思维导图、逆向思维等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寻找设计灵感。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往往停留在三级联想中,从中获取到的灵感创意不足,思维明显受到了局限。
3.服装产业升级,职业技能滞后
随着服装产业的升级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也出现在服装行业中的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中。通过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服装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提升,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在设计环节中,通过智能化辅助设计,计算机根据设计师的指令,自动生成符合设计师要求的服装设计图,同时也能对设计进行快速优化或调整,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未来的服装设计师岗位将要求设计师与AI技术共同创造,服装设计师运用自己独特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借助AI技术更好地创造出服饰作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不但要讲授非遗文化和服饰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发展。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应用,不但为课堂、学生和企业带来好处,对非遗文化本身的传承和转化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1.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热情
设计灵感是服饰设计的第一步,关系到产品的创意,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灵感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例如“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快速完成思维导图,解决学生思维单一的难题,学生不再为无法拓展思维而发愁,而且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在课堂上的应用,学生感到新颖和好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生成的灵感也许是学生没有联想到的,学生对独特、新颖的灵感词产生了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能力。
2.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最容易延误课程环节包括:(1)学生设计灵感不够创新,需要反复激发寻找;(2)学生表现设计灵感能力较弱,需要反复修改;(3)学生美术基础较弱、辅助设计软件使用不熟练,效果图完成用时较长。以上“痛点”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通过延后教学内容或在课时不充足的情况下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延后教学内容必定影响整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将会影响培养的质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确定设计灵感、设计初稿和最终设计图三大环节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解决“痛点”,提升教学效率。在确定设计灵感环节,通过“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软件,学生可以快速拓展思维寻找灵感,不再需要通过手绘思维导图的方式寻找灵感;在设计初稿和最终设计图环节中,通过“文心一格”“搞定设计”等软件,学生通过相关指令快速完成图案、设计图的创作,不再因效果不佳,花大量时间去修改或重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作品质量,保证教学的质量。
3.顺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服装领域的发展和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广,提高了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在服装行业中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企业也希望员工能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充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服装行业中各环节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作为学校也应该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4.活化非遗文化,实现传承与转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广泛,应用方式包括展示、传播和创新传承,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高效和有效的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创新方式展示和传播,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和无形化,营造了沉浸式体验场景,产生强有力的、独特性的体验式、场景化传播效果。在创新传承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服装设计共同创造出新的非遗元素作品,服装设计师运用自己独特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设计师的指令提供更多的具有创意的灵感和思维,甚至完成跨界的设计创作,辅助设计师更好地完成任务,赋予了非遗文化更多的创意和新的生命,活化了非遗文化,激发了非遗文化的活力,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转化为符合时代审美的产品。
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将以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休闲服装工作室T恤设计项目进行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别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设计灵感、图案色彩设计、面料工艺设计、造型设计四方面应用进行研究。
学情分析:学生为中职二年级服装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知识和技能,具备服装设计辅助软件和相关AI软件的使用能力。
课程任务:休闲服装工作室是与中山市沙溪镇某服装企业合作培养学生,T恤设计项目是中职二年级下学期的专题设计课程内容,本次课程任务是由工作室对接企业的任务订单,是以中山非遗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完成系列T恤设计,T恤的造型要有设计感。
教学内容:该项目共24学时,教学内容包括:中山非遗文化知识讲授(2学时),设计灵感来源收集(2学时),图案色彩设计(4学时),面料工艺设计(4学时),造型设计(4学时),制作与拍摄(8学时)。
1.设计灵感
截至2023年,中山共有84项市级及以上的非遗文化遗产,包括歌艺、刺绣、木偶戏、舞蹈等,数量多,种类多,难以在课堂讲全讲深。因此,课程通过课前探学、课中视频观看和教师教授的方式,学生掌握了中山非遗文化的基本知识,对中山非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文化类型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其中有一组选择了中山咸水歌,该小组通过“文心一言”输入关键词:中山咸水歌 灵感词语,得出了:海浪轻摇、渔舟唱晚、珠水悠悠、疍家风情、古韵悠长、水乡情怀等关键词。该小组再以“疍家风情”为关键词通过“文心一言”软件得到灵感词:波涛摇曳、网捕丰收、歌声悠扬、风情画卷、传统节庆等关键词。最后通过“传统节庆”拓展到“海上婚嫁”作为设计灵感。
2.图案色彩设计
在T恤设计中,图案设计是关键,教师讲授图案设计的要点和设计审美,引导学生通过“文心一格”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创作图案。以“海上婚嫁”为设计灵感的小组通过使用“文心一格”软件输入关键词:设计中山咸水歌“海上婚嫁”场景卡通图案、设计中山咸水歌礼堂船图案、设计中山咸水歌“海上婚嫁”浪漫卡通图案等,通过多次创作最终选定图案,并通过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辅助软件进行完善。
3.造型设计
以往的T恤款式造型相对简单固定,但本次任务客户要求T恤的造型要有设计感,以“海上婚嫁”为设计灵感的小组再次通过“文心一言”了解到中山咸水歌“海上婚嫁”新娘会穿着蓝色裙褂、大裁裤等服饰,并佩戴首饰。因此,该小组通过使用“文心一格”软件输入关键词:设计以中山疍民服饰为形制的T恤款式图、设计以中山疍民大襟衫造型为灵感的T恤款式图等创作T恤造型,最终选择合适的款式,并通过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辅助软件进行完善。
4.优化作品
图案和造型确定后,通过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辅助软件把图案与款式图进行整合,完成T恤效果图或款式图的制作。任务要求是完成系列作品的设计,学生可通过第一张完成的作品使用“文心一格”软件上传参考图自动生成创作系列作品。
“人工智能+创新思维+产品设计”模式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许多不一样的作品,给学生和教师都带了惊喜,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在思维拓展与设计实践环节不再担心因无法拓展或无法表述设计理念而耽误课程,保证了教学进度与质量。学生与AI技术共同创造,学生运用自己见解和审美能力,借助AI技术拓展思维和创造作品,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总结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活化”了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更符合现代审美,符合市场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服饰非遗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创新思维+产品设计”模式具有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顺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活化非遗文化,实现传承与转化的意义,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保证了教学进度与质量。
[课题项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TSGCKT2023300)成果;2023年中山市教育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C2023170)成果;202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GDZZJF2024C026)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