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美丽中国地大物博,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时时处处皆可语文。目前,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已于9月份投入使用,鉴于各地“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点,在统编教材统一使用的过程中,编者其实也鼓励任课教师活用教材,合理开发和使用地域资源,让统编教材走入各省各市各地,和当地地域资源紧密融合,在教学中活用地域资源,取得1+1>2的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对专题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多种语文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和情境中的实践,主动地构建意义和知识体系的过程。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中,通过引入地域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
那么,如何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中活用地域资源呢?
一、明对象,深挖掘
即明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之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深入挖掘与之契合的地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因时、因地制宜融入地域资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中,引入地域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中职统编教材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专题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以教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教学整体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理好框架,则可一一对应,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的时空距离,更能提高学生与文中人物共情的能力,理解那时那刻的他/她们勇敢奔赴心中的革命理想,坚定心中信念的革命豪情。
二、巧设置,控时长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实践情境的,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获得知识和技能。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中,利用地域资源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见表1。
而受课堂时空限制,即使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地域资源,要带领学生亲临其境,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感悟一番似乎也不大可行。因此,退而求其次,不妨开展“人人争当红色导游”为主题的课堂小活动,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整理资料,利用学生信息化水平较高、爱好并擅长视频剪辑的特点制作导游视频、PPT进行介绍,将当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灵活穿插于课堂之中,更能吸引学生关注地域资源。也可鼓励学生拓展资源,采访身边的革命前辈,做好采访的文字、照片、视频记录,充分利用好身边更具教育意义的鲜活历史。无论哪种方式,均需注意时长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以免和文本教学冲突,喧宾夺主。
例如,在完成《沁园春·长沙》学习任务一“知理想,识信念”第二个环节“诵读悟情”介绍时代背景时,提及1925年秋,毛泽东秘密离开故乡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工作。此处即可融入学生导游1至2分钟对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简介。学生深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到广州开展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事迹之后,学习这首《沁园春·长沙》就倍添自豪感和熟悉感,也更能被其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强烈使命感所震撼,感动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又如,在学习完《风景谈》之后,学生们一定会被称为中山 “小延安”的三乡镇大步村所吸引,教师可组织学生导游在课堂带领大家重游大布村抗战时期中共中山县委和五区区委活动基地。作为一名中山学子,了解身边的革命人物事迹,让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这应该是对延安红色革命圣地的最佳朝圣方式。
三、绘导图,显特色
中职语文课堂,面向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应当和其专业特色结合,利用学生专业特长融合地域资源,凸显“语文服务专业”的理念,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发扬职教特色,体现时代精神。
例如会计班,学生经常和数字打交道,具有做事严谨有条理的特点。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有效激发联想、提高创造力的特点,设计学习任务三“绘导图,传精神”让学生小组合作,对本单元学习的革命人物的数字人生及其相关文学作品绘制思维导图,在语文综合实践课堂《恰同学少年,丹心向阳》中,进行小组展示。
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地域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体验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孙中山对个人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坚持都被写入传记作品《布衣总统孙中山》。因此,作为伟人故里的一员,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思维导图即围绕孙中山“天下为公”政治理想以及《布衣总统孙中山》开展。
在此之后,继续挖掘广东江门新会的名人——梁启超。全班学生在铿锵有力的配乐朗诵梁启超著名政论文《少年中国说》中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在四个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合成的革命历史卷轴中,让学生感受民族复兴重任在肩,唯有努力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尽一己之能助力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
“明对象,深挖掘”“巧设置,控时长”“绘导图,显特色”,通过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结合专业特色,恰当地融合地域文化,确实在语文课堂“立德树人”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中活用地域资源,可以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等相互呼应和融合。通过地域资源的活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和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