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学校的核心本质,在于其文化传播的功能,而制度文化的建构作为构成学校文化的关键要素,它不仅是维持学校日常运作秩序的必要保障机制,也构成了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与整体进步的支持体系。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制度文化,旨在剖析并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及学风环境。
二、制度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民主特质,铸就了“智美兼备,引领未来”的校园风气
缺乏制度管理的学校实则为人治的体现,而拥有健全制度的治理才堪称“法治”的践行。唯有当制度不仅被众人接受,且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心理诉求时,它方能凝结成一种文化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模式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文化一旦孕育成熟,其作用将超越单纯的规范、限制与塑造,展现出对师生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构建一个理性、完备的制度文化体系,是确保学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构建民主化决策体系,运用蕴含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文化特质来培养师生的人格特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可采纳“八会议三体系融合”的民主决策模式。此模式中的“八会议”涵盖领导层党组织会议、行政会议、校务民主决策会议、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全体教职工大会、政校企家联席会议、学生代表评议员会议和学生代表大会;而“三体系”则是指并行的教职员工体系、学生体系和社会相关要素(政企家等)体系。
正是科学民主的文化底蕴,促使了优良校风的真正塑成。学校秉承的“凤凰”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美”,寓意“凤凰”所代表的聪颖、协调、绚烂及优雅之特性。以此“智慧与美”作为校风导向,象征着学校致力于将“智慧”与“和美”的内在价值贯穿于教育体系建设、教书育人实践及人才培育全过程中,持续培养兼具“智慧”与“和美”品质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先行”概念深刻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先行”文化观。“致远”源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内涵在后世被进一步拓展,象征着高尚的理想追求、宏伟的职业愿景及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富含深意的“凤凰”文化里,实现“凤凰涅槃”的蜕变,离不开宏远的目标与理想的引领。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致远”作为校风,蕴含了学校对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的执着追求,寄托了依托“致远”文化建构,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培育具备“致远”精神卓越人才的美好愿景。
制度设计的初衷并非单纯惩罚,更在于发挥其劝导与警示的功能。这要求制度既能贴近人性,蕴含人情味,又与教育发展的轨迹相契合,在规范个体行为与促进心智成长的同时,全方位地尊重个体、理解其需求、提供帮助、激发潜能、解除束缚。制度文化的建设应彰显这种人文关怀,营造出一种非强制性、非冷淡的管理氛围,使制度成为师生内心认同与接纳的准则。
学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涵盖章程、行为准则、规范及管理条例等,可被细分为评估性制度、规范性制度及奖惩性制度等类别。这些书面化的制度,唯有真正内化于师生之心,深植于每一成员的精神世界,展现出蕴含校园文化底蕴的特性,方能持久地培育出具有鲜明学校特征的校风环境。
三、构建严格有序的制度文化特色,秉承“立德树人,德技并重”的教育风气
教师的教育作风是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在教学特点、工作态度及个人风格上,是教师道德素养、文化底蕴、教育理论造诣、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外显。
德才兼备的概念,由“德”与“才(技)”两部分组成,寓意着品德与技能的并重融合。常言道:“立身以德为基,行事以德为先;无德则人不立,无技则事不成。”
德才兼备的核心意涵,在于树立以德为根基、德领才展的理念。德与才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应相得益彰,互为支撑。在这两者之中,德是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深厚土壤,是确保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成功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所在;它同时扮演着技能学习的催化剂与正确技能运用的导向标角色。才则是学生成长进程中的鲜明旗帜,是学生工作能力的坚实凭证,是学生安身立命的重要依仗;此外,才的培养过程本身也是道德观念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场,促使德育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德与才的交融互动,在理论层面体现为德主导才、才滋养德,形成二者的有机统一实施策略。要切实巩固德才并重的教学方针,就必须采纳全局视角来剖析其内涵:德与才的并重教学,意指德育应渗透于技能教育之中,不可与技能教育分离而论;反之,技能教育亦必须融入德育的要素,避免成为纯粹的技术操练场所。
培育品德,意指强调德育优先,借助积极的教育手段引领个人、感化心灵、激发潜能;造就人才,则是指以人为本,透过适宜的教育途径塑造个体、促进转变、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培育人才的根本职责”。培育人才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亦是教育初始的承诺与追求。
学校秉承凤凰文化精髓,倡导“文质兼备,树人立德”之教育理念,着重体现在教师队伍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能力的双重提升上。这意味着教师需不断精进个人思想境界、深化理论功底及磨练教学技艺,核心在于锻造高尚师德、规约职业行为、增进教学成效,尤其强调责任感与品质意识的内化,要求教师在追求学问深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品德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升华,旨在培养兼具高尚品德、远大抱负及精湛技艺的新时期教育工匠。此外,教师应秉持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以学生为本”视为教育实践的最高准则,致力于实现教育的四大回归。当前,学校正全力推进职业教育行动方案与人才培养战略的落地实施,通过系统性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继承并发扬光大学校的优秀教育传统,多维度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要实现“德技兼修,立德树人”的教育风气,构建严谨规范的制度文化显得至关重要。唯有在这样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培养出高效的教育风气。而高效教风的培育,同样也能满足教师对个人成长的诉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此外,经调研发现,众多中职学校虽已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规章体系,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多数成效未达预期。根本问题在于缺乏一个能有效推动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结构。为此,提议在中职学校内部构建一个直接向校长(党组织书记)汇报的监督部门,依据既定的监察规范,严格检查学校各项事务的实施进程,以促进所有工作的高效率完成。当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学校将逐渐培育出严谨有序的文化氛围,进而无形中增强师生的文化修养水平。
四、提升制度文化自觉,营造“学问融合,理实并重”的学习风气
学习风气是指学生群体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展现出的求学理念与实践策略,它蕴含了学生经年累月学习生活中积淀的学习习性、生活模式、卫生健康习惯及行为规范等多个维度。优秀的学习风气,如同校风与教风一般,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人格特质的成熟与完善,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栋梁,均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性。
在学习探究中要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学”,作为一个认知的进程,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就极力倡导广泛学习的重要性。诸如“君子应广博地学习文献,再以礼来约束自身”“广泛学习且志向坚定,恳切提问并倾向于实践反思”“多听闻,选取优点遵行,多观察以增长见识”等观点就是出自于《论语》的雍也篇、子路篇和述而篇等。不难发现,孔子心目中的“广学”涵盖了询问、听闻、观察与识记这四个维度。此“四多”原则实质上构成了他关于广学的基础理论,强调了知识获取需依赖于个人直观体验与前辈累积智慧的有效结合,方能成就真正的学问广博。
思维活动作为客观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体现,“学”与“思”的融合即是将认知过程与思维活动相交织。着重强调学思结合,意味着经由广泛的学识追求、积极的探究提问、丰富的听闻见识来积累大量的直观经验,随后通过剖析、整合、概括,将这些经验升华至理论性的认知层面。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揭示了片面学习而缺乏思考会导致知识空洞、理解肤浅,如同广阔天地间的一知半解,充满困惑;相反,若仅停留于空想而不基于扎实的学习,同样面临脱离实际的危险境地。因此,他再次强调“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构成思考的基石,而思考则是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学与思的有机结合旨在实现二者间的无缝链接与相互促进。
“知行合一”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深处,其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古代典籍《尚书》与《左传》。《尚书》记载有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而《左传》则提出“非知之实难,乃在于行”的观点。在此框架下,“知”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涵盖了个体的道德认知与思想观念;相对地,“行”则指向道德实践及具体行动的层面。凤凰文化弘扬的是一种将认知与实践相融合的求知态度,倡导“知行相融,以知导行”的踏实探索智慧之道,凸显了知识与行动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学校致力于引领教师与学生遵循“学而思,思而学”的路径,在“反思中求知、在反思中成长”。反思被视为学习的深层需求、诚挚追求及热爱的展现。学习过程中,若能勤于自省行为与态度,并即刻调整,将无疑体验到学习之乐,品味反思之美。在此“学问交融”的根基上,奉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自主探索、协作研究的学习模式,确保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辅相成,达成“言教与身教并重,学识与行动统一”的目标。
[本文系2020年度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一般项目课题“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课题编号:B202017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