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词雅韵 传承中华文脉

2024-10-31 00:00:00曾奕熙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10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个概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2017)党的二十大报告则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2022)。文化自信自强,可引起国人对历史和传统的回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古诗词是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中,“诗教”占有重要的地位。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与2009年的教学大纲相比,基础模块古诗文教学安排从原来的16-22学时增加到36学时,还有一个专门的“古代诗文学习推荐篇目”作为附录,可见其重要性。因而,探讨如何在中职古诗词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思政渗透,引导学生透过古诗词的精神风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无疑是重要的论题。

一、古诗词教学的思政元素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词教学旨在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进行思政渗透,首先应该明确古诗词教学中有哪些思政元素,笔者对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进行梳理,认为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强化文化认同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感悟。首先,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在优美的意境、韵律中产生对传统文化和母语的亲近感、认同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学的特质和美感。其次,新教材基础模块部分包含的20篇古诗词,无一不是真挚地抒发抱负理想,动情地歌颂锦绣河山,深沉地关注时代和民生疾苦,含蓄地叙写内心思绪。这些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多交集,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理解这些诗词的主题,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感受民族智慧和精神,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培养家国情怀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国家、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梳理,我们发现新教材的基础模块新增了不少抒写家国情怀的篇目,如《诗经·无衣》《国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高》等,开展这些作品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创作背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通过追问个人和国家、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时代赋予个人的责任,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树立正确“三观”

新课标明确,语文是意识形态属性强的科目,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坚持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人格成长,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输入思想和人格的营养。通过诗词作品,带领学生了解这些优秀诗人的人生履历,阐释其作品所呈现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并以此滋养心灵。

二、渗透思政元素的途径

在古诗词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让其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我们要选择合适、有效的途径。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适当地回归传统,从古人读诗、学诗的方法中汲取教学智慧;其次要从学情出发,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积极采取信息化教学,挖掘网络教学资源,让“古”与“今”进行碰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

(一)说文解字

源远流长的汉字有别于世界其它字母文字,它具有音义结合的特点,既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往往用极其凝练的文字,承载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诗眼”,通过文字的形、音、意,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甚至可以与外国语言进行比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精妙,潜移默化地培养Ue20/Wn2vz96KqBFCw3fJTkAGxGom6S3FAJlpjYYK0k=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

例如,开展屈原《国殇》教学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探究题目的“殇”字。什么是“殇”?殇,从歺,伤省声,与“死亡”相关。戴震的《屈原赋注》指出,“殇”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指的是男女未冠笄(即成人礼)而死,一种指在外而死。殇言伤也。国殇,特指深刻地悼念为国家牺牲的战士(戴震,1999)。因此,《国殇》是一首楚军阵亡将士的挽诗。它所祭奠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为国死难的英雄群体。通过学习诗歌的内容,学生能够体会“殇”字背后深刻、丰富的含义。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使用英文翻译软件翻译“殇”这个字,学生发现英语只有单词“die”,无法找到一个能够完整表达其内涵和情感的英文单词,由此更加体会到汉字的精妙和独特。

甚至,我们还可以进行适当拓展,继续强化思政教育。如,与学生一起阅读人民日报推送文章——《老师,你看这个烈士的骨骺线都没有愈合,才16岁不到……》,让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的真实故事,加深学生对《国殇》之“殇”的内涵理解,并以文章结尾的“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作为课堂总结,以诗词照应历史,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二)因声求气

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即在读古人文字时,便将自身代入古人的角色诵读,读熟之后,自己的神气便是古人的神气,古人的音节都在自己喉咙间,久而久之就能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如金石之声(朱洪,2019)。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古人“因声求气”的读书法,引导学生代入诗人的角色,通过反复诵读,进而渗透思政教育。

例如,在《将进酒》的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中央电视台中秋联欢晚会的朗诵节目《将进酒》,在学生对诗歌和诗人李白的履历有了初步的了解感知后,让学生设身李白,代入李白的角色,学习视频去诵读。开头两个“君不见”,娓娓道来,就如同与阔别重逢的老友倾诉一般,亲切中充满感慨。“天上来”可以配合仰望的动作,提高音量和声调,再和后面“不复回”“悲白发”两个重读形成对比,读出对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思。然后调整情绪,转悲为乐接着诵读,强调“须尽欢”和“必有用”,读出洒脱自信,读出豪迈不羁。酒酣之后,欢乐到达了高潮,在升高音调的“三百杯”中,表现出十足的豪气。稍作停顿,接来是自白歌,依然是以亲切、敬重的语调呼唤朋友,聆听自己的心声。在“不足贵”“不愿醒”两个重读比较中,吐露自己鄙弃权贵、超凡脱俗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当前际遇的愤愤不平,情绪渐渐从欢乐变成了愤懑。同时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这份遭遇的不公,特别是谈到“偶像”曹植,李白赞赏他的慷慨与才华,又为其遭遇而叹惋。愤懑的情绪到达顶点后,再次释放,既然历史如此,当下也如此,更应该珍惜当下。“何为”“径须”要读出爽快、洒脱,再用夸张语调加延长音收尾“万——古——愁——”,李白所要消除的,不是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世世代代积淀下来文人怀才不遇的郁闷。

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让诵读更有深度。如,在读到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代入李白,诵读李白的诗篇,那我们和李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和李白一样,都有一腔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豪情壮志,不同的地方在于,李白所处的封建时代,人才常常有“皆寂寞”的命运,而我们有幸处于一个“是金子就能发光”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大家:“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也是对这句诗最好的诠释,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努力奋斗。因此读的时候,除了读准字音、节奏,还应该读得自信,读得响亮。

一首诗词,学生在基本理解其意后,教师应能够结合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品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金石之声。在生动的诵读中,学生便能穿越时空,去触碰诗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气质,进而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以辩拓思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不是采取机械式“说教”,而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要引起学生主动的思辨,通过讨论,让古诗词成为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知。

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当下网络热议的话题“躺平”,让学生辩一辩:“当下,社会流行起一股‘躺平’的风气,不少‘躺平青年’振振有词,把陶渊明奉为‘躺平始祖’,想以此让心灵得到慰藉。通过学习他的作品,你认为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躺平青年’吗?”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明确,所谓的“躺平”,是面对生活压力、职场竞争、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不主动谋求解决,而是选择逃避,以消极态度应对。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想过成就一番事业。但进入官场以后,他发现与自己的理想背离,到处都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这些都是他努力了“三十年”,都无法适应的“俗韵”,曾经宏远的抱负也根本无法实现。在命运的岔路口,陶渊明毅然做出自己的选择——辞官归隐,这在以从政当官作为个人最高人生理想的封建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陶渊明以“误落尘网中”来评价这一段经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仕途,也意味着他主动放弃了饱暖安逸,归隐田园之后他需要学习不擅长的农事,开荒南野,箪食瓢饮,但是他却乐在其中,贫寒的日子过得津津有味。因此,陶渊明不是“躺平摆烂”,而是“不忘初心”,他守住了自己纯洁高尚的本心,宁安贫乐道,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们何其有幸,生逢其时,更应该抓住盛世的机遇,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铭记初心,建功立业,不负韶华。

品析古诗词,既有想象、情感等感性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有理解、分析、辩论等理性探究的过程。渗透思政教育,应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利用现存的史料和后人的评述,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阅历、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等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带着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去探究、辨析,进而把握诗词的主旨,感知其内涵。

三、实践思考

(一)要做到如盐入水,避免生搬硬套

做好课程思政,教师要自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基本理论、基本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应该紧扣课标要求,把课堂本身具有的积极育人因素激发出来,加以强化,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入这些思想之“钙”的过程,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做到如盐入水。

(二)要做到润物无声,避免说教灌输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展示自我,更加注重个性发展。要让思政元素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坎上,我们就不能采取传统说教、灌输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而要精心设计,让教学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善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变教师“讲大道理”为学生“寻真道理”,通过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真学真信真懂,让思政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三)要做到古为今用,避免泥古不化

古典诗词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挖掘、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同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古代书,做现代人,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汲取古人的智慧,继承优良传统,放眼时代,面向未来,推陈出新;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助力学生的专业发展,培养德技兼备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努力用中华民族创作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