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究薪资水平和工作稳定性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出现了“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薪资水平和工作稳定性为变量,调查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并提出了相应的破解路径。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发现,对于薪资水平高且稳定的工作,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就业意愿。这说明薪资水平和工作稳定性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当高职毕业生面临选择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报酬相对较高且工作相对稳定的职位,以确保自身的经济和生活保障。为引导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规划生涯航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当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导向,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毕业生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然而,这也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较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没有优势等原因,目前就业较本科学生更为困难。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就业市场的动荡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模式和现象,如“慢就业”“懒就业”和“不就业”群体。“慢就业”是伴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悄然滋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抑或是社会问题。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马上选择就业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同时也没有选择继续上学完成学业的深造,而是选择了实习、游学、在家陪父母或者进行创业前期考察,无限期拖延就业,形成毕业而不就业的一种现象。如果在该就业的时候不就业,没有上进心或是靠着家境殷实,不用为生活现状担忧等情况,就放弃就业,这种逃避和“啃老”式的“慢就业”,是不能够被理解的,它不属于理性、正确观念中的“慢就业”,而是“懒就业”和“不就业”。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调查显示,这些现象与多个因素有关。由于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企业提高了用人标准,使得高职毕业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一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和退缩心理。
除此之外,一些高职毕业生也存在自身因素导致的就业困境。例如,有一部分学生专注于学业,而忽略了实际的就业准备。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对自己能力和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导致对未来的恐惧和犹豫。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让“慢就业”“懒就业”和“不就业”现象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些现象也给高职毕业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长时间的就业滞留往往会导致与社会脱轨,进而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成长。同时,“啃老式”的“慢就业”行为也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压力和负担。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相关数据。我们对粤东某高职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更好地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
以往的研究大都在理论层面论述高职毕业生“懒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并未提出具体的实验设计,因此,本研究旨在根据研究实证分析,提出破解路径,引导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导向,规划生涯航向,锚定健康心理方向。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和现有的就业难题。其次,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具体表现和心理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涯目标。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为高校和相关机构提供关于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的建议,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涯目标。这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薪资水平和工作稳定性这两个因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决策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同时也可以为教育机构和雇主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薪资水平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薪酬是吸引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高职毕业生希望能够获得合理而有竞争力的薪资来回报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因此,该研究将探讨不同薪资水平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高职毕业生对于薪资水平的期望和目标,以及他们是否愿意放弃一些其他因素来追求更高的薪资。
其次,工作稳定性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稳定的工作能够给予高职毕业生一种安全感和长期发展的机会。因此,该研究将探讨高职毕业生对于工作稳定性的需求和关注程度,以及他们是否愿意为了更稳定的工作而接受一些薪资上的牺牲。
三、被试来源以及研究假设
被试来源于粤东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当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特点是面对就业现实时,他们逐渐意识到自身在专业限制、学历水平和工作经验等方面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他们开始理性看待就业和职业选择,逐渐从幻想转向现实。一部分高职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实,深知不能过分理想化就业,而是应根据自身条件就业,在岗位上学习、积累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待条件成熟后再做出更理智的职业选择。这种明智的就业观念在大部分高职学生中日益增强。
对薪资水平高且工作稳定的工作,高职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意愿。被试为178名即将面临就业的高职毕业生,被试具有相似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业成绩,这对比较他们的就业选择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基础,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被试在面对就业选择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决策过程。
四、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问卷设计。自变量为薪资水平(高和低)、工作稳定性(高和低),因变量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
问卷过程:问卷中会给被试呈现四个工作情境,让被试选择自己的工作意愿。
问卷指导语:欢迎您填写本次问卷!问卷中会给您呈现具体的工作情景,请判断您选择这份工作的意愿,1代表非常不愿意,2代表比较不愿意,3代表中立,4代表比较愿意,5代表非常愿意。
问卷中给被试呈现四个情境分别为:
1.高薪资高稳定性实验组
工作情境描述:你正在考虑一份在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的工作机会。这家公司以其强大的财务实力、稳定的业务增长和良好的员工福利著称。该职位的初始年薪为120000元,并且提供每年5%的薪资增长以及全面的福利,包括健康保险、退休金计划和充足的假期。此外,公司还提供长期就业合同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使你有很高的工作保障和晋升机会。
2.高薪资低稳定性实验组
工作情境描述:你正在考虑一份在一家初创公司的高级职位。这家公司在新兴市场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因此能够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初始年薪为90000元加上丰厚的股票期权。然而,由于公司仍处于发展阶段,业务风险较高,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你可能会面临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固定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3.低薪资高稳定性实验组
工作情境描述:你正在考虑一份在政府部门的工作。这份工作提供的年薪为54000元,虽然相比其他行业薪资较低,但提供了极高的工作稳定性。政府部门通常有严格的雇佣规定和良好的职业保障,你将享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全面的福利待遇以及明确的职务晋升体系。此外,政府部门的工作通常具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作压力。
4.低薪资低稳定性实验组
工作情境描述:你正在考虑一份在自由职业或兼职市场的工作。这种工作模式赋予你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选择自己的项目和工作时间,但年薪预计只有45000元。由于市场的波动性和竞争性,你的收入可能会有所起伏,工作稳定性较低。此外,作为自由职业者,你需要自己承担医疗保险、退休金计划等额外费用,且没有固定的工作保障。然而,这种工作模式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以及可能的高收益潜力。
五、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在线上进行,由研究者在见数平台输入完整问卷,再将问卷链接分享给被试。问卷发放方式以便利性原则为主,即借助研究者的社会关系,向熟人发放问卷,再由熟人向其他人分享问卷链接。在问卷发放后,回收问卷178份,通过甄别后最终被采纳的问卷共87份。
问卷数据显示,高薪资高稳定性组有36名被试选择了“非常愿意”、24名被试选择了“比较愿意”、21名被试选择了“不确定”、1名被试选择了“比较不愿意”、2名被试选择了“非常不愿意”;高薪资低稳定性组有7名被试选择了“非常愿意”、25名被试选择了“比较愿意”、37名被试选择了“不确定”、11名被试选择了“比较不愿意”、4名被试选择了“非常不愿意”;低薪资高稳定性组有29名被试选择了“非常愿意”、28名被试选择了“比较愿意”、22名被试选择了“不确定”、3名被试选择了“比较不愿意”、2名被试选择了“非常不愿意”;低薪资低稳定性组有11名被试选择了“非常愿意”、19名被试选择了“比较愿意”、33名被试选择了“不确定”、12名被试选择了“比较不愿意”、9名被试选择了“非常不愿意”。
本研究将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以中间值3进行划分,高于3记为高就业意愿,低于3记为低就业意愿。等于标准值的被试数据不计入数据分析部分。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得知,高薪资高稳定性组的高就业意愿被试比例高达95%,仅有5%的低就业意愿被试。高薪资低稳定性组的高就业意愿被试比例为68%,有32%的低就业意愿被试。低薪资高稳定性组的高就业意愿被试比例高达92%,仅有8%的低就业意愿被试。低薪资低稳定性组的高就业意愿被试比例为59%,有41%的低就业意愿被试。
六、结果与讨论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知,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最关注的因素是薪资待遇。这也体现了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薪资待遇的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愿意接受高薪资高稳定性的工作,而在高薪资低稳定性的工作和低薪资高稳定性的工作之间更多的被试愿意选择低薪资高稳定性的工作,有极少数被试愿意选择低薪资低稳定性的工作。实验结果验证了对于薪资水平高且工作稳定的工作,高职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意愿这一研究假设。这也是符合社会现实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高职毕业生对于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薪资高稳定性的工作是大多数人的首选。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知,高薪资和高稳定性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较为看重的因素。然而,现实却是高薪资高稳定性的工作相对难以找到,而竞争激烈的行业比如公务员、事业编制等又成为高职毕业生们向往的职业方向,导致了很多高职毕业生难以就业,甚至出现“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等现象。
首先,就业环境的改善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国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入,鼓励创新创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其次,社会各界也可以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职业培训等帮助。例如,企业可以开展专门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实习计划,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各种就业培训课程也可以帮助高职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高职毕业生自身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勇敢面对就业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高职毕业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高职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包括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等,积极应对就业形势,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引导来促进就业环境的改善,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职业培训等方式来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而高职毕业生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勇敢面对就业挑战,积极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只有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让更多的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珊.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2]段秋红.高职医学院校毕业生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及焦虑情绪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3]贺媛.关于高职毕业生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4]姬迎喜,邓泽城.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4):7-9.
[5]李光考.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泉州市高校学生的调研[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0,34(2):25-28.
[6]王红晓.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王亚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高教学刊,2019(10):60-61+64.
[8]夏利波.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破解路径探析[J].中国高职毕业生就业,2022(19):23-27.
[9]熊宇雁.高职毕业生预期收入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8.
[10]Gao,X.,Vaca,F.E.,Haynie,D.L.,Simons-Morton,B.G.,& Li,K.Is Delayed Driving Licensure Associated With Emerging Adult Health,Education,and Employ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22,70(5):751-756.
[11]Shi,H.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faced by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A qualitative study based on SCCT theory.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14):1154243.
[12]Sun,W.,Wang,N.,&Shen,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occupationa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a mediator.Current Psychology,2021,40(6):2814-2819.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