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1]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地,广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富集。因此,广州红色资源必然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
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广州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和彰显其时代价值,笔者对广州红色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运用现状开展问卷调查,探索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两所高职院校在校生,样本覆盖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非毕业班学生。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10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大一占49.49%,大二占50.51%。问卷围绕“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题,分别从学生对广州红色资源的了解情况、融入现实情况、学校支持力度、融入意义与障碍4 个维度进行设计。据此深入分析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提出解决策略。
二、广州红色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运用现状
(一)学生对广州红色资源的认识情况
广州红色资源能否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数据显示,学生对广州红色资源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但了解程度还有待加强。“非常了解”占比仅613%,“比较理解”占比最高,为581%,“不了解”的有3577%。
在问及“获取广州红色资源的主要方法”时,764%的学生选择“课堂老师讲授”,7301%的学生选择“网上在线查阅”,6889%选择校园文化宣传,4218%选择“主动阅读书籍”,还有2882%的学生选择“其他”。
在对运用广州红色资源讲解有关课程内容感兴趣方面,很感兴趣的仅占237%,比较感兴趣占4584%,一般占2919%,有128%的学生不感兴趣。问及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的必要性时,只有392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5316%认为有必要,觉得没有必要的有082% ,还有677%的不清楚。
在文化多元化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对于年代较为久远的红色资源热情不高。两所学校虽在广州,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是广州人,对广州红色资源不够亲近。学生了解广州红色资源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和网络,缺乏直观体验和实地感受。要深刻理解广州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形式深入挖掘。由此,本项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思政课教师运用广州红色资源的现实情况
数据显示,两所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广州红色资源有一定的主动性,还需进一步加强。5188%的学生认为“经常提到”,4099%的学生选择“偶尔会提到”,“很少提到”占比622%,还有091%的认为“从不”。两所学校地处广州,教师要加强对属地红色资源的研究和运用,让学生感受更亲近的课堂。
目前,思政课教师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讲授探究相结合等方式来融入广州红色资源,分别占比8637%和6734%,开展红色主题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占比5947%,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体验占比5105%,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占比4483%。这说明两所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融入红色资源能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但是,实践的频率有待提升,实践的形式还需进一步丰富。在问及“你希望以哪种方式将广州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参加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期望值最高,达7823%,红色研学之旅占比6962%,教师课堂讲授和自主学习分别达6725%和4529%。可见,学生期待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在问及融入存在哪些问题时,高达7063%的学生认为融入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6157%认为融入方式陈旧,趣味性与政治性融入不好,6011%认为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3504%认为学校不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
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会有意识地运用广州红色资源,并适当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存在“硬融入”问题,仅作为辅助或拓展,并没有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思政课教师要丰富和创新融入方式,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提升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
(三)学校挖掘利用广州红色资源的情况
广州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重视。但是目前学校对广州红色资源的利用还未形成常态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州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问及“学校是否会经常举办关于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题活动”,有3239%的学生认为经常,548%的学生认为偶尔组织,1171%的同学认为很少,还有11%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未组织。问及学校组织的红色资源主题活动,组织缅怀先烈征文比赛和红色演讲比赛、开展红色研学微视频比赛、参观红色遗址和红色纪念馆等的占比分别为6935%、6752%和5691%,其他形式的相关活动占比2351%。
广州红色资源丰富,这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延续红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是学校没有充分意识到广州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对其了解和利用不够充分,未能切实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广州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红色光辉的指引下,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续写时代华章。
(四)广州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障碍
在广州红色资源对个人的积极作用发挥方面,学生整体上是认可的,2461%选择总是,3605%认为经常,3623%觉得有时,但有311%认为没有积极作用。在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方面,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红色资源的教育途径高达903%,有利于涵养学生爱国情怀占比8673%,能引导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占8262%,有利于增强抵御西方各种思想的冲击占6953% 。
可见,尽管学生对广州红色资源的兴趣不够浓厚,但是他们对广州红色资源的重要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广州红色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也遭遇障碍,首先是学生不感兴趣,占5398%,其次是外界支持力度不够,占4886%,思政课教师融入意识不强占3532%,1985%的学生认为与考试无关。
三、广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唤醒学生内驱力。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教育规律和学情,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广州红色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前可指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挖掘广州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题,通过“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网”“打卡广东红”等小程序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PPT、视频、演讲、情景剧等形式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主动了解广州红色资源,感知广州历史文化的魅力,为课堂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通过课前预学,以行促知——课中共学,以情育人——课后拓学,以知导行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深化体验,丰富生活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广州红色资源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优质元素,涵盖了对学生的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教师要鼓励和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视、欣赏红色歌曲、阅读红色故事、参观红色基地、创作红色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广州红色文化的魅力,领悟其时代价值。
(二)丰富教学“三课堂”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三渠道,探寻广州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的融通点。加强红色资源的理论阐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实现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常态推进,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立足理论主课堂,让广州红色资源“燃”起来
课堂教学是传播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主渠道,将广州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彰显红色资源时代价值,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历史厚度、情感温度,让广州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堂“燃”起来。
坚持系统思维。在理论主课堂中,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六要”要求为基本准绳,做以学感知和以行笃信的带头人,学思用贯通,让思政“小课堂”活起来。
坚持数字思维。充分运用智慧职教平台等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演绎情景剧、微课、演讲等高职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趣味性。
坚持辩证思维。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背景,坚持“红色经典案例说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处理复杂问题本领。
2.依托实践大课堂,让广州红色资源“活”起来
实践教学是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拓展校内外红色资源实践载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造思政课建设的社会共同体,构建鲜活“大课堂”,让“静态”的思政理论与“动态”的社会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让广州红色资源在青年学子心中“活”起来。
坚持知信行统一。充分激发“双主体”作用,让育人模式新起来,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大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挖掘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淬炼思想、锤炼品格。
关注社会脉动,提升思政课反哺社会和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强化校馆合作、校地共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广州版本。充分利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共建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并制作微课和短视频,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创新红色主题实践活动,让社会“大课堂”动起来。将走马观花式的展馆打卡留影转变为沉浸式体验,定期组织学生根据红棉研习路线,赴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共三大纪念会址、农讲所、广东革命博物馆、团一大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地开展主题实践,通过布展宣讲、情景演绎、资源调查、问题探究等方式切实增强学生的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效果,推动实践教学常态化。
3.借助网络云课堂,让广州红色资源“亮”起来
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辅助学习的重要媒介。思政课教师要有“互联网+”思维,积极打造和开辟广州红色资源传播的新阵地,唱响网络红色主旋律,让广州红色资源在学生网络生活中“亮”起来。
利用好现有网络资源。搜集与广州红色资源相关的慕课或微课,推送给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利用具有广州特色的“1+2+3+4+5”专题党史学习矩阵,结合红棉研习H5云平台,“打卡广东红”小程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开设“广州红色文化故事展览”专栏,展示广州红色资源的精神特质和具体内容,并推送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展示;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开展“广州红色资源有奖问答” 网络答题的活动;鼓励学生制作“挖掘广州红色资源 凝聚青春奋进力量”主题微视频并在网络平台发布。
(三)增强校园环境浸润
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现实土壤和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影响力,打造红色广州氛围感,通过环境浸润,潜移默化、濡染熏陶、润物无声地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
1.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利用好校园宣传阵地。利用校园宣传屏投放广州红色大事件,展示红色广州的人物故事、珍贵照片及视频影像;建设红色广州宣传长廊,在校园宣传橱窗分篇章展示广州红色人物、革命遗址、革命历史、红色诗词等,打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掀起红色文化教育的热潮。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广州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利用“打卡广东红”小程序参加红色打卡、开展“打卡广州红,牢记英烈魂”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以纪念日、节假日为契机,举办红色广州展览;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师生共讲红色广州故事;定期开展广州红色文化大讲堂,与共建基地合作,邀请本土老战士、模范人物、烈士后人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聆听鲜活红色故事。
2.开发红色文化选修课程
精心设计、深耕内涵,开发校本课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立足广州深厚红色资源积淀,深入挖掘和整理广州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坚持守正创新,在课程设计中既有红色宣讲、红色展演、红色创作等传统展现方式,还可以通过红棉潮墟、红棉研学、红色剧本游等创新手段,让红色主题与当代艺术、现代媒介更好融合,极大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2]
开放联动,资源共建,开设选修课程。广州现有21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112件可移动革命文物、9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处红色场所,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依托这些品类丰富的红色资源,开设“广州红色文化大讲堂”“红色广州精神概论”等选修课程,和学生一起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峥嵘岁月,感受红色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深入理解“广州何以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何以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领会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广州红色资源以自身深厚的人文功能彰显了其特殊的教育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鲜活课本。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将广州红色资源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精神价值和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2]侯翔宇.火红三月,一朵花点亮一座城[N].广州日报,2024-4-2-(A7).
[课题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局第三届“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广州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广州市教育规划一般课题“广东红色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17045)、校级教改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广州起义路为例”(项目编号:2023JGXM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