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24年9月9日至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急需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深度解析职教师资队伍铸魂强师行动,本刊编辑部特别发起打造“工匠之师”的专栏策划。根据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本刊编辑部与一线职教工作者展开对话,从不同角度展现我省赋能高素质专业化“工匠之师”的多元化、个性化路径。
以名师工作室打造高素质“工匠之师”的创新实践
本刊编辑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建设不断深化,我们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我省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如何在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卓良福名师工作室作为该领域的代表,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名师培养模式,请介绍一下工作室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创新举措。
卓良福名师工作室: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卓良福名师工作室2018年正式成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我们通过长期实践与探索,形成以“三引六共”培养机制为核心的“三能”名师培养模式,“三能”即“教学能手、服务企业能手、教研能手”。 我们通过“行业引导、名家引领、学校引入”,秉持“产教共融、人才共聚、资源共用、服务共担、成果共享、平台共建”的六大理念协同推进名师培养工作。
一是形成了系统化的名师培养路径。依据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标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搭建“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四层阶梯培养平台,并明确“教学、技能、教研”三大领域的核心能力发展方向,通过这种系统化、标准化的培养模式,确保教师在各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成长路径。
二是坚持实践教学与技能提升并重。我们通过赛前集训、专家指导、企业实践以及专利研发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他们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同时大幅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不仅在实际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还通过指导学生参赛,带领学生多次获得技能大赛金牌。这种双向提升有效推动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技能成长,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是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入实践。工作室通过“行业引导、名家引领、学校引入”三大路径,与多家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深度合作。联合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等行业组织,在华中数控等16家企业设立名师企业工作站,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此过程中,工作室承担校内研发中心2个,研发专利8项,极大地增强了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工作室的资源还被引入到多个职业学校,成立深圳市奋达职业技术学校等4个子工作室,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
本刊编辑部: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名师的培养,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个人较难独自应对时代的挑战和实践的困境,请问工作室是如何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改进,形成名师成长的集群?
卓良福名师工作室:卓良福老师的个人成长历程充满了勤奋和执着的追求,工作室的成立、发展,更是时代的召唤和必然。2005年,卓良福加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负责数控专业建设,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为学校数控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是从个人到集体的成长之路。2007年,宝安职校成立了卓良福数控名师工作室,开始在校内推动名师团队的建设。卓良福和团队通过参与技能大赛、课题研究和企业合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2011年,深圳市教育局批准成立市级卓良福数控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优秀教师,带领他们进行企业实践,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深圳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数控专业人才。
2016年,卓良福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8年,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以及深圳市十大鹏城工匠;团队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领军教学团队。
目前,工作室不仅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学员,还通过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等方式,为职业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本刊编辑部:工作室的成长经历有效地将国家政策、地区产业需求、学校特色以及教师的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请问工作室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或期待吗?
卓良福名师工作室: 近年来,卓良福名师工作室成功培养了一支集教学、技术、科研、管理于一体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显著提升了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指导学生多次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三能”名师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培养高素质的“工匠之师”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尽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模式推广不均衡、合作行业和企业范围较为有限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工作室的培养模式,为中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对话者为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卓良福名师工作室成员卓良福、庄志远、张义武)
中高职融合“工匠之师”的培养路径
本刊编辑部:为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新引擎,目前广东省聚焦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实施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措施,其中,积极推动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为支点,锻造政治站位高的有为“工匠之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在落实这一举措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独具特色的经验?
李进豪:在中高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鲜明的特征。我们基于名师工作室,以“跨界+整合+重构”的教育理念为核心,通过“宽泛扎实性+精准娴熟性”的多维度融合,打造属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稀缺竞争力,实现同质竞争的最小化。
具体来说,首先,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综合能力为核心、以真实任务为载体,搭建“学习圈+成长圈”的共生共长平台,省、市、县、校级名师工作室四级互联,构建教师专业成长高水平研修共同体:1位教育专家引领,1个实践专家团队指导,带动中高职融合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以“铸魂工程+引领工程+成长工程”作为保障,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其次,基于“六轮驱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名师引领+特色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基于“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基于“成果导向+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资源”检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效果,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为专业能力整体提升提供决策支持,基于“AES+核心能力”打造属于教师的稀缺竞争力,基于“PDCA+匠心精神”打造属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个人努力非常重要,但政策与平台更是不可或缺,从强大走向优秀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从优秀走向卓越离不开平台的指路。
本刊编辑部:您刚刚提到了政策和平台,从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说,在不同阶段具体应该提供哪些支持?
李进豪:“工匠之师”是“匠德+匠术”与“师德+师术”两者高度融合下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新形象与新要求。作为教师来说,在专业成长的适应与过渡期,全方位的提升迫在眉睫,但最关键的是多元基础的培养,特别是校级、省培和国培项目的精准培训,能让初为人师者尽快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在形成与成长期,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此时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同心同行的教学团队中共实践、共成长,在立足本职岗位的产学研创中同频共振,在头雁引领下形成“T型”能力;在成熟与输出期,“压担子、指方向、给期待”是核心,在这一阶段,“搭建平台”能让教师走得更远,“铸魂强师”能让教师走向卓越。
本刊编辑部:李进豪工作室作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在践行广东省教育厅锻造高质量“工匠之师”的强师工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您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对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有什么切身的体会?
李进豪:第一,作为国培或省培项目的全过程参与者与评价者,我认为要多元培养,以“教师培训”为抓手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进阶;第二,作为纵向帮扶的实际项目参与者与培训者,我觉得应统筹推进,以“纵向帮扶”为抓手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第三,作为教师队伍“精技强能”的亲历者与反思者,我们要立足岗位,以“教学能力比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引领教师队伍精技强能;第四,作为“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受益者与感悟者,我们要搭建平台,以“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引领“工匠之师”走向卓越;第五,作为工匠人才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认为要铸魂强师,以“名工作室”为抓手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学团队建设。
总之,无论是以国培或省培为代表的多元基础培养工程,还是以“名工作室”为抓手的铸魂强师工程,其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多元培养”让教师茁壮成长,“统筹推进”让教师同频共长,“立足岗位”让教师走向强大,“搭建平台”让教师走向优秀,“铸魂强师”让教师走向卓越。
“工匠之师”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的广东实践
本刊编辑部:近年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深化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文件,全方位构建高水平专业化“工匠之师”的培养体系,您认为对接国家所向、湾区所需,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什么?
郑广峰: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职业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工匠之师”的培养必须立足广东实践。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感受到广东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办成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持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二是构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评价制度。目前,我们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主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突出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将教师的综合育人、企业实践、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专业发展、技术服务等纳入评价标准,推动以教书育人实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增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本刊编辑部:除了满足实践要求,职业教育还要回应时代之需,目前,职普融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对赋能“工匠之师”有哪些特殊性?
郑广峰:首先,教师要在提高教育供给与职普融通匹配度的过程中勇担时代使命。我们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例如,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中开展横向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包括合作科技攻关项目、培训师资等。此外,基于系统化设计分学段衔接的中职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高校“3+2”分段培养模式,从培养“技术功底深+理论基础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角度来打造师资队伍。
其次,教师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丰富的趋势下铸就时代新功。一方面,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的背景下,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借鉴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理念,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本刊编辑部:目前,国家明确了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的数量要求,并且规定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重,对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产教融合”的维度出发,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郑广峰: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政策规定,实际上是与广东职业学校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相契合的。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是要明晰改革理念,构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鼓励教师积极创新,还要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激发教师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此外,将省域文化融入“双师型”教师培育,通过引导教师传承地域产业文化,挖掘省域企业文化特色,推动和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二是要探索分级路径,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逐级认定机制,并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及规律,将其划分为“准入资格”“初级资格”“中级资格”“高级资格”等分层次的级别,并形成了专业技术水平上的递进关系。当然,还要依托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产教融合园区等,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引导教师逐级发展和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