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视角下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机制研究

2024-10-31 00:00:00华荣徐菁晗孟欣雨郑作龙王世文
中国商论 2024年19期

摘 要: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是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攻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性案例,探索构建了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的要素融通机制,包括人才支撑依赖(知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互通和人才嵌入式培养)、知识共享依赖(知识融通共享创新平台和异质性知识多重螺旋)、技术协同依赖(递进式技术开展需求和数字化业务技术应用)和市场应用依赖(主动创造市场需求驱动创新与客户企业市场激发产能),并对要素融通机制策略进行了讨论。本文研究结论为企业创新联合体有效运行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资源依赖;创新联合体;企业创新;产业链;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5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背景下,由创新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牵头,政府部门紧密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配合而形成的创新联合体(即“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是协同攻关产业链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载体。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自主可控技术突破”[1]。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站在资源、要素视角,创新联合体突出特征是贯彻融dvP4TLn7gBLe0RKOfD82pA==通创新,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四个主体间具有人才互通性、知识异质性、技术递进式互补、市场全面驱动性,破解“卡脖子”难题过程涉及多主体间在人才、知识、技术以及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依赖的复杂作用关系,因此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存在资源依赖视角下的要素融通的特殊性和动态复杂性。然而,现有文献对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研究不足且要素融通过程机制研究仍较为缺乏,探究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内部要素动态融通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三个典型创新联合体案例情境,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与揭示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的要素融通机制“黑箱”,并对管理实践策略构建进行了讨论,为助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融通发展以及有效协同破解技术“卡脖子”难题提供理论借鉴与启示。

1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1.1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创新联合体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针对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要素融通进行了初步探索。叶伟巍和黄淑芳(2023)[2]采用案例研究指出交互学习机制是创新联合体实现异质性人才、市场等要素融通的过程要素;朱国正等(2022)[3]凝练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传统龙头集群企业—超级消费者”三要素融通赋能是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路径;陈晶(2022)[4]提出分领域加快培育创新领军企业、人才支撑体系等以促进苏州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武(2023)[5]基于博弈视角认为知识与信息的要素充分共享是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关键。陈诗波等(2023)[6]指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应当从政策、资金、平台、人才等要素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并实现要素的融合。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研究大多聚焦宏观视角且多以单案例分析为主,资源依赖视角下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内部的要素融通过程和机制研究亟待深化,为本文运用多案例探究普适性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机会和空间。

1.2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高效运行必须与其他组织产生互动以获取所需的资源,Pfeffer和Salancik(1978)[7]在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中强调企业与环境中其他组织互动的重要性,Casciaro和Piskorski(2005)[8]识别了资源依赖中“相互依赖(mutual dependence)”的维度,为研究与其他组织建立的战略联盟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

近年来,以战略联盟组织间资源依赖为支点的资源依赖理论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马迎贤(2005)[9]指出资源依赖视角下企业与外界组织互动时所需的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孙丽娜(2016)[10]认为组织与环境互动时要强调四种典型的资源:财政、人力、知识及市场;董维春等(2014)[11]认为在协同创新中,双方应整合优化彼此的创新资源,实现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基于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的实际情境,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本文从人才、知识、技术以及市场四维度探究创新联合体的要素融通过程机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3 基于资源依赖的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内涵分析

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的形成本质上是由于不同主体间的资源要素存在互补性与依赖性。在资源依赖视角下,创新联合体之间的要素融通的核心在于始终贯彻融通创新,即在复杂疑难技术突破为指引的市场资源要素的全局驱动下,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的创新主体基于资源类型差异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现自身资源要素缺口并实现主体间资源依赖与价值共创。

创新型人才、异质性知识、互补性技术以及驱动性市场等创新要素,是核心技术突破的必要元素,并且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型主体与以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型企业之间在实现“卡脖子”核心技术的攻关过程中,人才支撑具有互通性、知识共享具有异质性、技术协同具有递进互补性、市场应用的全面驱动性,这也决定了创新联合体内部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核心技术过程中必然会对这四种异质性资源形成依赖,进而驱动创新主体之间的要素融通。此外,要素融通创新将多创新主体纳入联合体创新生态系统,关注多层次主体间如何充分调动合作意愿并实现资源动态耦合,最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这四个维度为资源依赖视角,结合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具体情境,剖析创新联合体在技术攻关时的要素融通机制,将本文的分析框架概括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与案例选择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本研究聚焦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的过程机制,属于探索“Why”和“How”的问题范畴[12],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法;第二,研究借助多案例的“复制逻辑”[13]有助于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和普适性,为企业组建联合体提供可行参考;第三,多案例研究通过两个及以上案例分析,借助多方证据相互检验,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要素融通机制模型。

2.1.2 案例选取

本文选取苏州市自主可控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和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产业化创新联合体3家案例联合体进行研究,这一数量的案例能够支持本研究进行深入的跨案例分析,以确定各案例创新联合体在组建过程中要素融通机制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案例联合体选择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企业在所属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案例联合体在所处领域具有代表性和领先性;第二,三家创新联合体属不同行业领域,使得研究出的要素融通机制模型更具普适性;第三,案例创新联合体在网络上具有丰富的可获得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强,使研究具备可行性。

2.2 典型案例介绍

2.2.1 苏州市自主可控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

苏州市自主可控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是在政府指导下,由汽车电子芯片龙头科技型企业GX公司牵头组建的地方级“卡脖子”技术创新联合体,旨在“抱团式”攻关装车应用和汽车电子MCU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以GX公司为代表的产业链节点企业拥有实操性人才、产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而以QHSZ汽车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可以提供基础研究人才与理论知识成果。

2.2.2 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

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是由HT光电公司牵头,聚焦海洋信息技术领域,以“建立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领域完整技术创新链”为宗旨,立足实现海洋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革命性突破,HT光电公司等核心企业在联合体中可以为其他主体提供海底光纤研发的技术支撑与应用场景,SZ大学则为创新联合体中成员企业输送了理论研究型人才与基础理论知识。

2.2.3 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

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是由XD生物制药公司制药集团牵头,集中攻关大分子生物药中的单克隆抗体开发和产业化上下游关键技术,致力于推动创新链与生物产业链耦合,其中XD生物制药公司作为牵头企业,提出单克隆抗体的产品市场应用需求,驱动创新联合体内部企业技术攻关的开展,SZ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关键支撑主体为创新联合体其他主体输送知识与人才要素。

3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机制分析

本文基于苏州市自主可控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和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产业化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及发展过程,从人才支撑依赖、知识共享依赖、技术协同依赖和市场应用依赖四个视角来解析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中要素融通机制。

3.1 人才支撑依赖视角

3.1.1 知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互通

创新联合体中基础研究的知识型人才和实操的技术型人才在科技成果突破中均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拥有知识型人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技术型人才的创新企业之间在人才支撑上的交互依赖对重大技术攻关意义重大。例如,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采用“企业+联盟”交互方式积极实现人才依赖与交流,SZ大学作为联合体的高校主要为联合体输出光缆、通信芯片基础研究的知识型人才与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牵头企业HT光电公司、强势企业HH科技公司等的技术性人才进行光纤通信网络芯片的技术性实操,人才的要素融通促使联合体最终联合实现了在超长距离无中继传输技术攻关中达成世界纪录。

3.1.2 人才嵌入式培养

将企业技术瓶颈突破的实际需求嵌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利于实现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与解决牵头企业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依赖来源问题。例如,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牵头企业XD生物制药公司与SZ大学联合,以“用于早期靶点筛选同位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攻关”等四个实际项目开展嵌入高校人才导向性培养的实践环节中,形成项目与人才培养的双向流动依赖,推动了XD生物制药公司5款单抗药物的上市,为提升我国在国际单克隆医疗领域的竞争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3.2 知识共享依赖视角

3.2.1 知识融通共享创新平台

搭建创新联合体知识共享平台可以为不同性质主体对异质性知识的依赖创造便捷条件,调动知识整合。例如,苏州市自主可控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的成员单位积极联合创建GX公司——QR联合实验室、CSJIT汽车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知识融通共享创新平台,有效解决了各主体对于嵌入式CPU技术研发领域异质性知识的依赖,提高显隐性知识在创新联合体内部的融通效率,联合推动了GX公司中高端芯片出货量百万颗增长。

3.2.2 异质性知识多重螺旋

联合体内部多轮回的知识螺旋有利于强化产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调动主体间的知识共享积极性,提高主体知识要素依赖层次。例如,牵头企业XD生物制药公司与GS实验室围绕XD生物制药公司发展所需的单抗分子生产,将科研院所应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知识与企业工艺技术突破的产业知识深度结合并形成异质性知识的多重螺旋更新,通过知识共享相互成就对方的知识更新,推进了联合体协同生产肿瘤治疗领域的明星产品抗PD-1单抗的进程。

3.3 技术协同依赖视角

3.3.1 递进式技术开展需求

重大技术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联合体运行的精髓在于协同递进式攻关,在众多要素中,技术要素融通依赖对于打破“卡脖子”技术垄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为例,下游成员单位HT海洋公司与联合体强势企业合力攻关“超低损耗海纤产业化关键技术”时,在技术应用场景的精益求精中发现了损耗测试图“吸收峰”的波动异常,HT光纤公司正是依赖于此技术检测突破才得以实现在海纤领域最大的一个技术突破和改进,实现光纤科技生产线产能50万公里。

3.3.2 数字化业务技术应用

数字化业务技术的运用是提高联合体技术要素融通效率的关键,也体现了协同技术创新业务的开展需要依赖于数字化技术。在苏州市自主可控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中,核心成员LQ视芯公司打造的车规芯片技术测试数字化技术为长三角IC设计及多个成员企业提供了车规级芯片晶圆测试与成品验证、可靠性技术检测等服务,加快了创新联合体的汽车电子MCU芯片的研发等技术创新工作的展开与国产化全面替代的进程。

3.4 市场应用依赖视角

3.4.1 主动创造市场需求驱动创新

实际市场应用需求要素是激发创新联合体成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要素,能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互通和利益融合的依赖关系的建立。例如,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型联合体,龙头企业XD生物制药公司通过自建以“用于早期靶点筛选同位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攻关”为代表的4个市场技术应用需求项目,倒逼其成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效率与市场要素融通效率,形成了“成员主体的创新依赖于牵头企业XD生物制药公司创造的市场需求源泉+XD生物制药公司产业链的定点技术成果攻关依赖于其成员创新成果”的双向要素融通依赖关系,最终实现单抗分子惠及了百万患者的实际市场效果。

3.4.2 客户企业市场激发产能

牵头企业对客户企业稳定的市场需求的依赖有利于其产能的提高。例如,牵头企业GX公司下游有比亚迪、上汽等著名自主品牌汽车的客户,对其车身控制芯片、汽车动力总成控制芯片等产品有着稳定的市场需求,依赖于此市场需求,GX公司也在不断加大芯片研发生产的规模以满足客户企业的需求量,产能的激发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市自主可控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内部市场等要素的创新融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耦合。

4 资源依赖视角下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模型构建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通过上述不同领域三家创新联合体的典型案例剖析,本文提出了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机制的四维度因素依赖,因此可进一步构建资源依赖视角下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模型(如图2所示)。

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本文认为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存在人才支撑依赖,这一视角包括知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互通、人才嵌入式培养,这两者共同推动了人才要素在创新联合体内部的融通。李金龙(2015)[14]指出人才的联合嵌入培养可视为广义的协同创新活动的子部分,促进人才要素在联合体的融通,并且认为“沟通-协调”这种人才互通机制的构建是创新人才培养目的的主要控制参量。据此,企业在组建创新联合体时需要充分实现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协同创新,以具体科研项目助力双方协同育人,以构建人才链加快人才要素融通创新。

其次,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过程中,知识融通共享创新平台和异质性知识的多重螺旋会加快创新联合体各主体间知识要素融通的进程。高武(2023)[5]指出知识共享创新平台对于创新联合体形成完整的知识创新网络、促进共同学习和异质性知识的“干中学”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终带动创新联合体知识要素融通;异质性知识融通并不是经过一次共享、吸收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多轮回的吸收、应用与创新并形成闭环式多重螺旋,这与张洵君、邢菁华(2023)[1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因此,本文针对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提出以下提升策略:(1)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搭建知识共享创新平台,促进知识要素在成员间的流动共享,解决不同主体对于异质性知识的依赖难题;(2)牵EJXtboL5pQWfyyrwysEYXA==头企业应主动加强异质性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带动各创新主体之间知识的多重螺旋进程LQTl5XyoQW7f9YyM8IigQA==,加快知识共享融通。

此外,技术协同依赖在创新联合体组建的要素融通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视角包括递进式技术开展需求、数字化技术平台应用,两者共同推动了技术要素在创新联合体攻破技术中的融通。董云昭,张红兵(2023)[16]认为数字技术平台应用对创新联合体的人才、知识、技术的转移和融通产生正向影响,促进各主体间的递进式协同攻破技术。因此,牵头企业应积极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的搭建,为技术递进式开展提供应用场景,共建技术要素融通的创新生态系统。

最后,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应用依赖,这一视角包括主动创造市场需求驱动创新、客户企业激发产能。叶伟巍、黄淑芳(2024)[2]以具体案例说明了创新联合体成员主体在牵头企业创造的实际市场需求拉动下,能激发交互学习和创新要素持续投入,推动市场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的耦合以及市场要素的充分融通;客户供应商在供应链协同视角下,在协作规划、技术及产品供应等领域的联合创新都会对企业产能的激发产生积极作用,这与Liao和Hu等(2017)[17]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因此,企业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前技术缺陷,创造市场需求以提高成员的创新动力。此外,以下游客户企业的市场需求激发产能、调动创新联合体中市场要素的融通效率。

5 结语

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本文选取三家典型企业创新联合体进行案例分析,探究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素融通机制。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涉及多维度要素融通与依赖,包括四维度因素依赖,人才支撑依赖层次的知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互通和人才嵌入式培养、知识共享依赖层次的知识融通共享创新平台和异质性知识多重螺旋、技术协同依赖层次的递进式技术开展需求和数字化技术平台应用以及市场应用依赖层次的主动创造市场需求驱动创新和客户企业市场激发产能,且四个维度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有机整合,共同推动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技术。但本文仅从资源依赖视角进行讨论,下一步有必要对企业创新联合体的发展运行开展多视角、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郭菊娥,王梦迪,冷奥琳.企业布局搭建创新联合体重塑创新生态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1):76-84.

叶伟巍,黄淑芳.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三阶段动态模型[J].科学学研究,2024(2): 1-11.

朱国军,王修齐,张宏远.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如何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来自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9):12-19.

陈晶.苏州引导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路径[J].江南论坛,2022(3):47-50.

高武.“卡脖子”技术创新联合体核心成员知识共享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主体博弈与知识螺旋的交互视角[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3,39(6):5-11+40.

陈诗波,陈亚平.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路径研究[J].杭州科技,2023,54(2):55-61.

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asciaro T,Piskorski M J.Power imbalance,mutual dependence,and constraint absorption: A closer look at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2): 167-199.

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视角的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5(2):55-62+64.

孙丽娜.“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 东北师范大学,2016.

董维春,朱冰莹.协同学语境下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理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

YIN R K. 2017. Case Stud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Design and Methods[M]. Six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Publications.

解学梅,韩宇航.本土制造业企业如何在绿色创新中实现“华丽转型”: 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3):76-106.

iPl61F0JZ9O+6MwzqCNVwxdGOxvT3QylDcSgZbR2/84=

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张洵君,邢菁华.多重螺旋视角下的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6):60-69.

董云昭,张红兵.创新联合体知识转移情境因素研究: 数字技术应用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2): 1-12.

Liao S H, Hu D C, Ding L W.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value innovation, supply chain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aiwan’s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 191: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