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与低碳事业,碳中和已成为各国的发展重要目标。随着环保减碳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形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碳中和导向及政府视角出发,对绿色金融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现有问题、发展策略建议及前景展望进行了深入的现代化诠释。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绿色低碳;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4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持续加剧、全球变暖愈演愈烈,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将更多的视线转向环保节能领域。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提到:“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能源,才能使贫困群体走上富裕道路,但在提供这些能源的同时,我们不能以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代价[1]。”如今,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世界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为了解决环境资源领域长期存在的恶性循环,世界各国都竭尽所能地部署与投资新颖且发展前景广阔的节能减碳方案。碳中和目标的制定就是凝结了世界智慧的新时代减碳目标导向,全球范围内碳中和目标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15年12月12日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初通过、在2016年4月22日正式签署的《巴黎协定》。中国则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对世界减少碳排放量共同目标的积极响应,也是中国推进自身环境资源条件改善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的是,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实现是大势所趋,但其实现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仍任重而道远。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中之重,金融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向低碳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而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中的“绿色”形式,其重要性在当下日益凸显。
1 绿色金融的概念
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界定,这是一个链接了“绿色”与“金融”的经济概念,其中的绿色可以与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理念作为参照,可以理解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环保导向下的经济活动,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上创造价值的金融形式。
绿色金融在学术界的定义同样有很多说法,曹超等在2018年对其做出的解释相对较为详细:“绿色金融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在金融经营中体现生态发展,其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金融的资金融通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引导社会富余资金的流向,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2]。”
面对国内愈加严峻的环境形势,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给予绿色金融领域更加强大的推动力刻不容缓,而要真正从根本上拔升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态势,领域上中下游作用的发挥以及三者之间的配合度应该得到重视,绿色金融概念提出以来,对其的实践推广一直在进行之中,虽然在当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阻碍,但其拥有的广阔发展前景仍然令人期待。
2 绿色金融国内外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领域的重要分支,目的在于通过金融工具和创新来支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伴随近几年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国内外绿色金融的发展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2.1 国内发展现状
在绿色金融方面,国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首先,作为政策导向的市场,中国政府在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绿色金融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
随着中国政府不断放宽对于金融方面的限制,中国的金融市场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的成绩,有大量的绿色金融创新成果被产出,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其中,绿色信贷是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主体,其规模和占比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成为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也在逐步发展,为绿色项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支持。
2.2 国外发展现状
以欧洲为代表的国外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例如,欧洲联盟通过了《可持续性金融行动计划》,将绿色金融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如国际清算银行(BIS)与多家中央银行合作,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国外市场不断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金融通过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了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绿色金融通过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项目,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从全球金融市场整体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金融政策存在差异,实际的金融环境也各有不同,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当下,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另外,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和监管机制也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市场透明度。
3 政府视角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回顾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最早政策支持可以追溯到1995年,中国环保总局于1995年2月发布了《关于运用绿色信贷促进环保工作的通知》,同时央行出台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环保工作通知》,这是最早一批体现绿色金融理念的政策出台,体现了国家对金融环保节能化必然趋向的预见性,创造性地将银行信贷业务和环境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金融机构在信贷工作中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方面做了初步要求。2001年5月,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强调给予环保产业与生态产业更多的信贷支持,对绿色金融的后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含义,从八个层面初步构建了新时代环境保护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3]。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设立极大推进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在2019年和2022年,甘肃省和重庆市也相继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六省(自治区)九地的绿色金融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为绿色金融机制的全国性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10月,湖州市通过了《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4]。
2017年6月,《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规划”中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列为五项重点工程之一,此项政策有效支撑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促进了绿色金融领域的长足进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举措。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旨在引导资金流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做好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与年初相比增加了8.48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0%,位居全球第二。我国的绿色金融建设成效显著,在全球的金融绿色环保化领域中起到了表率作用,承担起了大国责任,为世界绿色金融领域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4 绿色金融的现有问题
我国政府对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给予支持与引导,强调绿色金融于国家发展策略重要性的方案规划持续推陈出新,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效果。绿色金融自初步建设以来行业规模得到不断扩大,作为双碳目标导向具体落实的重要领域,其影响力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增长,在中国金融行业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专业人才进入领域之中。但时至今日,相关政策制定机关对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仍具有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治理绿色金融领域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没有将上游机关刺激行业内生动力增长的作用最大化发挥。
4.1 法律法规体系与监管机制不健全
对于我国绿色金融领域面临的长期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目前国内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与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这严重阻碍了绿色金融行业的正常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可以追溯到198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多年来在中国政府的重视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订与出台,但针对绿色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仍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这致使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作为坚实基础,同时使绿色金融相关制度的建设与推广缺乏法律层面的约束力,绿色金融领域的顶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匹配当今的发展态势,这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的提升。
在监管方面,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监管机构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生态环境部等组成。国内环境下对绿色金融领域的监管权力存在太过分散的现象,这使拥有相关监管权力的监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下无法对绿色金融领域实现集中高效的监督。除此之外,当下相关机构对于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存在明显不足。在内容层面,对企业的ESG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且在监管中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质量亟待提升,如今ESG监管的能力仍然偏弱,没有形成成熟的监管体系,这些监管机制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绿色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
4.2 盈利能力不足
与经济效益不能同时兼顾的问题对绿色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绿色金融作为金融行业的一部分,与其他金融板块区别较大的是其带有较强的公益性质,盈利能力较其他金融板块明显不足,其盈利模式主要为通过政府赋能和绿色金融基本产品实现利润获取,碳资产融资与碳资产质押的商业模式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当下绿色金融盈利模式仍然较为单一,盈利能力的不足使其与金融行业整体的目标导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使其在国内金融领域中的影响力很难得到迅速稳固的扩大。
4.3 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存在不足的情况。绿色金融作为一种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绿色低碳化让后代人享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更加优质的自然环境,但目前绿色金融领域服务可持续经济的能力并未达到预期,并不能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4 行业主体相关意识缺乏
在行业主体的影响方面,当前社会中金融机构与相关实体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较为缺乏,对于抵御环境变化引起的相关非金融风险能力的提升,大部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并未表现出迫切愿望,这是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缺乏的缩影,这种社会氛围不利于绿色金融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相关制度的展开,会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上中下游主体间对接的不畅通,是绿色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阻碍。
5 对绿色金融主体层面的发展策略建议
5.1 政府层面
在推动当下绿色金融发展速度提升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绿色金融领域上中下游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以及三者之间合力的凝聚是关键点之一。首先,绿色金融作为一个达不到很高盈利程度的经济活动形式,要想让其内生动力得到增强,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政府机关的相关金融政策制定与实施机关作为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进程中意义非凡的上游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中央政府制定及实施的相关激励政策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坚强保障与动力之源。
作为上游政策制定机关,政府机关应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空间层次着手促进绿色金融行业问题的解决,在内部应加大激励引导政策的制定实施力度,对优秀企业与人才给予奖励与补贴,激发绿色金融行业内部发展动能,在外部应推动构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行业监管措施,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健全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为绿色金融行业营造最适宜其发展进步的外部政策环境。在时间层次上,响应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国策导向,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前,相关政府机关对绿色金融的引导与扶持应该是长期的、力度不减的,政策制定机关应持续加大对绿色金融行业的支持与引导,助力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响应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趋向。
5.2 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层面
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除了政府机关发挥关键的引导与监管作用外,其他相关主体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也要积极变革,形成合力,共同塑造绿色金融的新气象。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中游主体,银行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导向,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上游政策制定者的沟通与合作,深入理解绿色金融政策的核心要义,让自身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定期举办政策研讨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方式,金融机构及时获取政策动态,为业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在对接下游实体企业方面,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咨询、融资方案设计等一站式服务。深入了解企业的绿色转型需求,金融机构可以量身定制绿色金融产品,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而作为绿色金融行业发展中的下游微观主体,实体企业同样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为了在新时代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企业应主动提升自身绿色环保意识,关注环境变化,积极应对低碳化转型的挑战,要加强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战略规划中。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设立绿色发展目标等方式,明确自身在绿色发展中的定位和角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业务运营方面,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采用清洁生产BH/5BKqSfDVlcl0htNjcTw==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6 绿色金融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国策导向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在当前的国际减碳趋向下,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能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只会持续加大,下一阶段对绿色金融全国性实践的展开只是时间问题,越来越多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会被制定与出台,针对性法律保障的空缺也有希望被很快填补,政策趋向将是绿色金融在未来蓬勃发展的最坚实保障。
除此之外,绿色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甚至AI行业的创新型结合也是值得期待的未来趋势[5],绿色金融信息交互平台的构建已经初见雏形,信息交互平台的构建完成将会畅通领域内的信息交流渠道,极大便利领域内的信息共享,有效提升行业发展动能,科技化手段的运用是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方式,科技的赋能将会对绿色金融行业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6]。
当前,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以及政府支出,在未来绿色金融产品将会不断得到创新与升级,其产品在金融市场上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升级,得益于国内环境对环保节能行业的愈加重视,其他行业在产品方面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将会稳步增长,同时绿色金融的跨行业间合作也会得到加强,绿色金融与新能源等新型绿色产业间的有机结合也十分可期,绿色产业间的交互将会推动环保节能目标的完成,极大助推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7]。
未来,绿色金融将会成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各国不论是市场还是政策都会促进金融机构一步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于绿色金融项目的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分析,以此来降低项目风险。同时,金融机构还会更加的关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确保项目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8]。
对环保减碳的大力倡导从来不是中国的独特政策,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共识[9]。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不断加深,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将更加紧密和广泛。各国可以通过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共同开发绿色项目等方式,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绿色金融的发展也需要跨界融合,与能源、交通、建筑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转型。集全球的智慧与力量解决地球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全球气候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每一个国家都息息相关。近年来,绿色金融领域已经迅速成长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域,未来在减碳领域与绿色金融行业的国际合作必然会继续增加,全球环境保护合力的汇聚不可阻挡,世界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的缓解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美国] 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M].陈召强.北京: 中信出版社,2021:8.
曹超,陈秋露.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8(8):109-111.
高晓燕.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 发展与实务[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26-27.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绿色金融:政策与产品[M].北京: 中译出版社,2022:120-127.
姜南.我国绿色金融现状研究及发展前景[J].柴达木开发研究,2023(4):32-34.
武文青,葛新蓉. 俄罗斯绿色金融发展及中俄绿色金融合作展望[J/OL]. 欧亚经济, 2024(2): 32-48+129+13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168.D.20240328.1038.006.html.
乔东,徐凤敏,李本初,等. 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研究现状与路径展望[J/OL].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1[2024-05-1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40326.1433.002.html.
孙穗,曲升刚,杨佳衡.“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24, 41(1): 118-122.
顾天睿,郝宗靖.浅谈绿色金融和金融可持续发展[J].商展经济, 2024(3):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