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给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即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融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分析了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驱动因素,如政府政策支持、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等;最后,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现状,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零售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优化物流网络、减少包装浪费等措施,积极践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尽管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部分中小企业推进积极性不高、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度有待提升等。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制造业;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F25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4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以下将系统梳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内涵及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为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1 环境管理理论
1.1.1 传统环境管理理论
传统环境管理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环境绩效,旨在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种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环境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传统环境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遵守环保法规、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等,以期将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这一理论强调企业应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将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中,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政策,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环境管理人员并定期开展环境审核和绩效评估,企业还应当加大环保投入,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传统环境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推动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分工的深化,单个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挑战,亟须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来审视和优化环境管理战略。
1.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兴起,人们认识到单个企业的环境绩效受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影响,例如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和供应商自身的环境绩效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环保性能;下游客户对产品环保要求的不同也会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基于此,环境管理理论的视角逐渐扩展到整个供应链范畴,形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管理理念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到产品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不仅仅需要核心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努力,更需要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协作,共同承担环境责任,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将传统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理论外延至供应链的广阔范围。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和实施方案,在供应商选择和评估中要将环境绩效作为重要考量指标,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环境表现的供应商,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要遵循生态设计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清洁工艺,提高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可重复使用性,在物流运输环节要优化运输路线和装载方式,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产品使用和回收环节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客户的环保意识,引导和鼓励客户参与到产品回收和再利用中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从单一主体向供应链整体的转变,推动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协同与合作,为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外还应当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企业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供应链的各利益相关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环境影响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压力均来自他们,从内部来看员工的环保意识和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效果,从外部来看政府的环保法规、消费者的绿色采购偏好、供应商的环境绩效等都将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产生影响。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具体来说上游供应商应提供环保型原材料并符合核心企业的环境标准,核心企业须制定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等环境管理政策,下游分销商和零售商应响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推广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也应当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促进供应链整体环境绩效的提升。
1.3 宏观政策及行业风险
在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论述中,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的角度不容忽视,政府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如碳交易市场、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保税,显著推动企业采纳绿色供应链策略,例如欧盟的《绿色交易》和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强调了产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性。
行业发展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中,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成本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提供了支持,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监控和管理其环境影响。
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驱动因素
2.1 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供应链各环节中贯彻绿色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产品设计环节应遵循绿色设计理念,选择无毒无害、可降解或可回收的环保材料,优化产品结构以便于回收再利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等,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应引入绿色采购准则,优先选择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原材料,避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并要求供应商具备良好的环境绩效。在生产制造环节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产生,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在物流运输环节应选择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优化运输路线以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装载率以减少多程运输的次数,最后在产品使用和回收利用环节要推广绿色产品使用理念,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建立产品回收渠道对可利用部分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
2.2 驱动因素
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消费者环保意识、企业社会责任感以及追求绿色竞争优势等,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另外当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环保性能,绿色产品日益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企业必须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资源不仅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拥有绿色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追求绿色竞争优势也成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驱动力。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3.1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制造业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部门,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是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所谓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是指对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等方面。通过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制造企业能够全面识别并量化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措施加以改进。例如,若评估发现原材料采购环节的环境负荷较重,企业可以优先采取绿色采购策略,若生产制造环节是主要污染源则应重点推行清洁生产,若产品使用和废弃环节问题突出就需加强绿色设计和末端回收利用等。产品生命周期评估不仅有助于制造企业发现供应链中存在的环境隐患,还使企业认识到提高产品绿色性能并非单个环节的工作,而需要贯穿整个供应链系统从源头到终端全程控制和管理,只有从生命周期的整体角度出发,通过采取系统性、全局性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措施,制造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 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装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或者避免产生废物和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应用的重要内容,清洁生产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所采纳,清洁生产技术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优化、节能节水技术应用、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工艺路线和工序安排减少浪费和能耗、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新鲜水消耗、对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利用等,此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如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等逐渐被引入清洁生产以降低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技68iWvFpr3U4zB3pCfBkKWA==术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还能够从根源上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相比后期治理,清洁生产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显著优势,例如采用工艺改进等清洁生产技术后,企业可以节约10%~30%的原料,减少30%~50%的能源消耗,降低25%~65%的废水排放,减少50%~80%的固体废物产生。
4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零售业中的应用
4.1 绿色物流配送
零售业是供应链的下游环节,其物流配送活动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实施绿色物流配送是零售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领域,这首先需要合理规划运输路线以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车辆装载率以减少重复运输,采用先进的车载GPS系统实时监控车辆位置和行车状态,动态调度运输车队,避免无谓的空载和等待。选择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同样重要,零售企业应优先采用大型运输工具和铁路运输方式以减少碳排放,根据货物特性合理选择运输温度、降低能耗,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回程运输等措施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同时零售企业还应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逐步更新柴油货车为天然气、电动等新能源车辆,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加强绿色仓储管理也是实施绿色物流配送的关键环节,零售企业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仓储设施设备实现智能化储存和物流作业,避免能源浪费,通过优化仓储布局、合理利用仓储空间提高仓储作业效率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最后,零售企业还应注重培养员工的绿色物流意识,加强相关培训教育,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绿色理念,形成绿色物流文化,营造良好的绿色物流氛围,从而推动绿色物流配送措施的有效实施。
4.2 绿色包装设计
包装不仅关系到产品形象还对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推行绿色包装设计是零售企业贯彻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零售企业应优先使用可再生或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如再生纸张、植物纤维等,避免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等材料,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能够降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应遵循减量化、简约化的原则,精简的包装设计在满足运输和防护要求的同时能够显著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成本和环境负荷,同时包装设计还应考虑易拆卸性,便于消费者对包装材料进行分类回收,提高回收利用率,此外包装标识应清晰标明材料成分,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环保理念,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其选择绿色包装产品,推动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除此之外,绿色包装设计还应注重对包装的回收再利用,零售企业可以在门店设置包装回收点,鼓励消费者将包装材料返还,统一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于难以回收的包装材料也应积极探索如何进行高值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包装废弃物的环境影响。
5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5.1 量化研究不足
虽然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相比定性分析,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效果的量化研究仍显不足,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探讨、案例分析层面,缺乏对各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量化评估,精确量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效果对于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战略至关重要,例如如何量化清洁生产技术的经济效益、如何衡量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环境收益、如何测算绿色包装设计的资源节约效果等,这些都需要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企业只有对效果进行量化才能权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投入产出比,优化各项策略的配置方案。当前量化研究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领域广、影响因素多、数据采集难度大,涵盖供应链各环节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需要大量跨领域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的滞后性有关,传统评价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刻画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未来量化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整合,借助运筹优化、系统动力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建立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可以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平衡经济、环境、社会等多重绩效,也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等软计算技术处理不确定性问题,还应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的搜集和利用,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发掘有价值的隐藏信息,为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除了借鉴定量研究的尖端工具,还需要注重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未来可以从不同视角构建多层次综合评价体系,包括环境绩效指标(如碳排放、能耗等)、经济绩效指标(如成本收益等)、运营绩效指标(如时效、质量等)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等,形成系统全面的评价框架,通过动态评估和对标分析,企业能够清晰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推动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5.2 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但现有研究对供应链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wEsJy3MjzT+BCe9dxTvE2A==探讨不足,缺乏对供应链整体系统的系统性考虑,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回收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在承担环保责任、分担绿色成本以及分享收益方面存在博弈,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例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绿色采购要求可能会增加供应商的运营成本,那么如何合理分摊成本并让供应商有动力参与便至关重要,同理在产品回收再利用环节如何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也需要研究探讨。另外,供应链各环节的绿色管理策略需要协同性,比如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选择将影响下游生产制造工艺的制定,下游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也会反作用于供应链上游,系统思维和协同性缺乏常常导致各企业自身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相互矛盾、针对性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利益相关方协同机制的系统设计。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博弈论、合约理论等方法建立各参与方的收益函数模型,确定各方的最优策略组合和收益分配机制,同时也需要构建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协同优化模型制定系统性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策,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的整体均衡。
6 结语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有立足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并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企业才能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需要持续投入研究力量。
参考文献
胡晶. 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的策略研究[J].商展经济, 2024(9): 128-131.
李继峰,常纪文. 绿色制造助力实现“双碳”目标[J].智慧中国, 2024(4): 21-22.
刘会芬.我国鞋服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分析[J].中国皮革, 2024, 53(4): 137-139+143.
卢文平.深化物资计划源头管理 助力绿色现代数智供应链建设[J]. 华北电业, 2024(3): 58-59.
朱洪滨.基于供应商绿色评价的能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设计[J]. 物流科技, 2024, 47(6): 123-129.
杨燕飞.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探究[J]. 活力, 2024, 42(5): 187-189.
马烨,施海龙,周佳. 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物流科技,2024, 47(5): 106-110.
倪晓娟.“双碳”目标背景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机遇与挑战[J]. 全国流通经济, 2024(5): 80-83.
王财莉,刘雪蕾,唐叶云. 数字赋能湖南省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经济师, 2024(3): 174-175+182.
李海楠. 绿色工厂梯度培育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树立标杆[N].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2-21(007).
江育俊. 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三大路径[J].中国商界, 2024(2): 39-41.
陈颖,王新,郦芃瑶,等. 地市供电企业绿色现代数智供应链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航务周刊, 2024(7): 80-82.
张骐恩,胡艺赢.基于绿色金融背景的区块链技术下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商业观察, 2024, 10(3): 81-84.
田一辉,常琦,夏楠.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7(1): 59-64.
黄柱,赵宇思.基于绿色数智供应链大数据智能评审的企业管理创新实践[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2022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物资管理部;国网物资有限公司, 20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