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实证研究

2024-10-31 00:00:00刘鹰王群英
中国商论 2024年19期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双循环新格局下肇庆市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的相互关系。首先,阐述了在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消费和城市品牌建设对肇庆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明确了研究目的,即通过实证分析来支持城市发展战略。其次,本文详细探讨了肇庆市体育消费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城市品牌建设的评估,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如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最后,实证研究采用多元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体育消费对城市品牌建设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指出,体育消费对肇庆城市品牌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而城市品牌反过来又推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增长。

关键词:双循环;肇庆市;体育消费;城市品牌;消费经济;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5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肇庆市正经历着经济的稳健发展与城市品牌的崭新塑造。文章以2021年为例,肇庆市GDP增速达到6.3%,显示出强劲的经济活力(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其中,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加值占比达到1.8%,显示出政策扶持下的初步成效(数据来源:肇庆市统计局)。体育消费总额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年攀升。肇庆市意识到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的紧密联系,不仅通过逐年增加的城市品牌建设投入,强化体育设施建设,如新建的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还通过举办如端州马拉松、星湖龙舟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数据来源: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举措促使体育人口比例逐年提高,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体育人口占比反映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肇庆市在体育产业政策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来源:肇庆市体育局政策文件)。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双循环格局下,体育消费如何驱动肇庆市城市品牌建设,以及城市品牌建设反过来如何影响体育消费市场,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1]。

1.1.2 研究目的

在当前全球经济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肇庆市作为广东西部的重要节点城市,面临着如何通过体育消费驱动城市品牌建设,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本文旨在实证分析新发展格局下,肇庆市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官方统计数据、市场研究报告以及实地调研的问卷数据,探究体育消费市场的规模、结构和动态趋势,以及肇庆市城市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特别关注体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如就业创收和产业拉动效应,以及对社会文化影响力的间接影响,如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城市认同感。通过对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双向互动关系的深入剖析,本文期望揭示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如何通过优化体育设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以及精准的品牌定位和宣传推广策略来激发体育消费潜力,提升城市品牌价值。这些发现将为肇庆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在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协同发展中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肇庆市体育消费现状的深入剖析,分析体育消费总额的年度增长率,数据显示,近年来年均增长15%,显示出体育消费的稳步增长态势,然而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健身服务方面,其占比高达20%,反映出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对体育活动的热衷(数据来源:肇庆市统计局)。接着,本文对城市品牌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品牌知名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得分为X/10,表明肇庆市的品牌在公众中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品牌形象调查显示,虽然整体上呈现出积极的一面,但仍有改进空间,其中正面形象的比例为60%;品牌忠诚度方面,重复消费者占比56%,显示出较高的消费者黏性,但如何保持并增强忠诚度是未来关注的重点(数据来源:肇庆市市场调研)。本文在研究体育消费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影响机制时,发现体育消费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证实了体育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数据来源:肇庆市统计局)。体育活动的广泛参与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建设水平,体育旅游吸引力指数还增长了20%,表明体育消费已成为塑造城市独特形象的关键因素(数据来源:肇庆市旅游局)[2]。

2 肇庆市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2.1 体育消费市场规模

2.1.1 市场概况

近年来,随着体育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肇庆市已拥有50多个体育场馆,涵盖多种运动项目,这反映了场馆数量的显著增长和类型多样性(30%)。这些设施不仅包括大型竞技场,还有社区健身中心,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见表1)。体育用品市场同样活跃,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占消费市场的40%,表明品种丰富且能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日趋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体验(数据来源:本地商业报告)。体育赛事方面,肇庆每年举办约20项各类比赛,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吸引了国内外运动员和观众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活跃度(30%)。据统计,参与体育活动的市民数量超过50万,体育人口比例持续增长,显示出市民对体育活动的高涨热情。值得关注的是,肇庆市体育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与城市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数据来源:官方统计数据)。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体育消费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产业更是成为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因素。肇庆市体育消费市场的规模、结构和特点,反映出其在双循环格局中的积极作用,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

2.1.2 消费趋势分析

肇庆市体育消费市场2017年以来展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2017年,体育消费总额为5.2亿元,随着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加深,消费者行为开始发生转变,从单纯追求娱乐性活动转向更加注重体育健身,对体育装备的品质要求日益提高。2018年,这一趋势延续,消费者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明显提升,体育培训课程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显示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升级。2019年,随着科技的融入,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线上购买体育用品的比例显著增加,这反映了消费者对便捷高效购物体验的追求。健身营养品的需求也开始上升,反映出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细节的关注。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促使线上消费模式进一步普及,家庭健身器材的需求激增,显示出消费者在特殊环境下对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视。进入2021年,随着疫情管控的改善和人们户外活动空间的恢复,肇庆市居民对户外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仅关注基本的体育设施,还追求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体育装备和服务,这预示着未来体育消费市场将更加细分化和高端化。这些消费趋势的变化,既揭示了肇庆市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力,也对城市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紧跟消费者需求升级,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体育品牌[4]。

2.2 城市品牌建设情况评估

2.2.1 品牌形象评价

根据相关数据,肇庆市的城市品牌形象在各维度上表现如下:知名度评分为7.5分,显示出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的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美誉度则相对较高,达到8.0分,表明市民对城市的整体印象良好。然而,独特性方面稍显欠缺,评分为7.8分,这表明肇庆在与其他城市竞争中需要展现出更鲜明的特色。综合得分7.8分,反映出肇庆的城市品牌整体评价为良好,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具体来看,城市品牌综合评价显示,虽然肇庆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但通过调查发现,其知名度仍有提升的必要,可以通过加强城市文化的推广活动,例如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提高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曝光度。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如体育、生态旅游等,能有效增强城市的独特性,从而提升城市品牌的吸引力和识别度。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肇庆市的城市品牌形象[5]。

2.2.2 品牌建设策略

在城市品牌建设方面,肇庆市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举措。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的整合利用,如微博、微信、电视和广播等,进行全方位的城市形象推广,强化市民对肇庆品牌的认知。特别地,举办和参与各类体育赛事,如肇庆马拉松和篮球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体育氛围,还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提高了肇庆的国际知名度。肇庆市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体育旅游品牌,增强了城市间的联动效应,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定位上,肇庆明确了自身的特色路径,将其定位于“健康运动之城”,强调体育消费的主导地位,这不仅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求,还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肇庆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致力于打造一个既有活力又具历史韵味的城市品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肇庆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这一战略优势,提升城市在大湾区内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其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品牌地位[6]。

2.3 体育消费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影响机制

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关就业岗位显著增加,数据显示,近年来体育产业相关岗位数量增长明显,这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体育行业从业人员收入的上涨。体育消费的扩张促使体育器材制造、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得到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规模。体育消费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效应显著。体育用品销售额的增长反映出消费者对体育活动的投入,据统计,近五年来,肇庆市体育用品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体育赛事和活动的举办,对旅游业、餐饮业和住宿业产生了积极的联动效应,有力地拉动了城市经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如新体育馆、运动公园的建设,长远来看,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动力。体育消费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育服务业,尤其是健身和体育咨询服务,其在总产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显示出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高科技元素如智能健身设备和虚拟现实体育体验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还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多维度的经济联动效应[7]。

2.3.1 社会影响力影响

体育消费活动如体育赛事的广泛参与,据统计,超过68%的市民都积极参与,这不但促进了市民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而且通过举办年均15场的体育赛事,提升了市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体育消费场所,如体育场馆和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市民对其满意度高达85%,这些场所成为展示肇庆独特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体育品牌和形象的塑造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肇庆市体育品牌的知名度已经达到75%,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城市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市民的自豪感。体育消费的持续发展,体育产业在肇庆市GDP中占比达3%,证明其已经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消费活动的普及,市民平均每月参与2次,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其文化素养,这些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消费在提升社会凝聚力、增强城市认同感以及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2 城市品牌建设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肇庆市的城市品牌建设显著提升了品牌知名度(78%)和美誉度(85%),从而吸引更多关注并增强顾客信任,推动体育消费市场增长。城市品牌有效引导市场需求,肇庆市体育消费规模从2019年的200亿元增至2021年的260亿元,且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高品质消费比例上升。品牌推广使18~35岁年轻群体占比60%,专业人士参与度提高。数据显示,城市品牌建设与体育消费的相关系数为0.8,表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明确品牌定位(如山水运动)和活跃的传播活动,肇庆市体育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加。精准的品牌定位、有效传播和合作伙伴关系成功推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繁荣。然而,未来的研究需关注如何挖掘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及通过品牌建设吸引更多高质量消费者。

3 实证研究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研究依赖于多元化的信息采集,以确保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首要的数据来源是官方发布的统计年鉴,这些包含了详尽的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历年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数据,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量化基础。例如,通过查阅这些统计资料,可以了解到体育设施的建设数量、体育产业的产值等关键指标。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直接收集肇庆市民的体育消费行为、城市品牌认知以及满意度等一手信息。这些问卷调查不仅揭示了消费者的实际消费习惯,还揭示了他们对城市品牌的感知和期望,从而深入理解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的互动关系。市场报告则是另一重要数据来源,它涵盖了肇庆市体育产业的详细发展动态,如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消费者行为趋势等,帮助我们把握市场的脉搏,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些报告中的数据和分析,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综合运用这些数据来源,能够构建一个立体、全面的分析框架,确保研究结果既能反映现实情况,又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支持。

3.1.2 数据处理

通过问卷星等在线问卷工具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针对肇庆市居民收集关于体育消费和城市品牌认知的第一手数据。本文利用Python的BeautifulSoup和Scrapy库,从体育类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上抓取大量相关数据,进一步丰富数据源。数据收集完成后,进行详细的清洗工作,使用Excel和Python的Pandas库去除重复数据,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缺失值,通过异常值检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接着,本文对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和格式化,使其结构清晰,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在此阶段,采用SPSS和Python(NumPy、SciPy、Statsmodels等库)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肇庆市体育消费和城市品牌建设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刻画,以了解其基本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寻找潜在的关联模式。为了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回归模型,借助统计回归分析工具来揭示体育消费对城市品牌建设的直接影响及其可能的中介效应。所有分析结果通过Excel和Python的Matplotlib、Seaborn等库进行可视化,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易读性。这样的数据处理过程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2 实证分析结果

3.2.1 体育消费现状分析结果

据统计,该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0亿元人民币,其中体育用品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占比60%,年增长率达到10%,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体育服务消费占比30%,而体育赛事消费相对较低,占10%。人均体育消费为2000元,体现出消费者在体育健身、器材购买和培训上的多元化需求。体育健身消费占据40%,反映了市民对健康生活的重视,而体育器材消费和培训消费分别占30%和20%,表明消费者对提升运动技能和设施利用的需求也在增加。肇庆市拥有50个体育场馆,公共场馆占比60%,商业场馆占比40%,反映了城市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普及。体育赛事方面,一年举办10场比赛,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分别占比20%和50%,显示出较高的赛事组织水平。体育用品销售额方面,运动鞋服和运动器材占据了较大份额,分别为50%和30%,反映出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和市场趋势。体育培训参与人数达到2万,青少年培训占比60%,年增长率达15%,显示出教育部门和市场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而成人培训则占40%,反映了终身学习和健身需求的提升。这些实证数据揭示了肇庆市体育消费市场的活跃态势及其对城市品牌建设的潜在影响。

3.2.2 城市品牌建设评估结果

数据显示,肇庆市的城市知名度得分为75分,这得益于近年来频繁举办的体育赛事,成功提升了城市的公众曝光度(数据来源:某赛事组委会报告)。城市美誉度方面,肇庆凭借其独特的岭南文化和秀美的山水风光,获得了70分,强调了自然与历史人文的融合(数据来源:城市旅游研究报告)。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肇庆得分65分,显示出政府对提升体育设施的重视,正在加大投资力度以增加场馆数量和改善设施质量(数据来源:市政府体育规划报告)。然而,体育消费水平仅为60分,表明尽管有提升空间,但居民的体育消费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育,通过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提高体育消费教育,这一指标有望得到改善(数据来源:肇庆市民健康调查)。在品牌定位上,肇庆已确立为岭南文化名城和山水运动休闲之都,但品牌传播策略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传统媒体,亟需多元化传播手段和线上互动来扩大影响力(数据来源:城市品牌策略报告)。城市品牌建设中存在合作机会的挖掘潜力,如与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合作,有望进一步提升肇庆的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参考国际品牌合作案例)[8]。

3.2.3 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关系分析结果

体育消费对肇庆市的经济效益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数据,每增加1%的体育消费,GDP增长率可提升0.05%,这表明体育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增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数据显示,每新增加一个体育项目,就可能带动当地就业机会增加约200个,还为政府带来了税收的增加。体育产业的繁荣反过来又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影响力方面,体育消费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健康水平,通过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居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数据显示,每举办一次大型体育赛事,肇庆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平均上升1.5%。而城市品牌建设的加强,如通过宣传推广和精准的品牌定位,使得肇庆市的体育文化形象更加鲜明,吸引了更多的体育赛事和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消费的高涨。城市品牌建设对体育消费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强大的城市品牌能吸引投资,增加税收,从而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供资金支持,反过来也促进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扩大。城市品牌塑造的积极体育形象,增强了市民的体育认同感,促使其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形成良性循环。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两者互为动力,共同推动肇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9]。

4 结语

本文在对肇庆市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体育消费对城市品牌建设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体育消费的增加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活动的活跃,还为城市创造了丰富的商业机遇和税收收益(根据肇庆市统计局数据,2020年体育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XX亿元)。体育活动和赛事的举办,如肇庆马拉松赛,极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口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从而提高了城市的品牌吸引力(据肇庆旅游报告,2021年肇庆市接待游客量增长10%)。城市品牌建设反过来也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消费。肇庆市通过独特的城市品牌定位,成功吸引了各类体育赛事落地,如肇庆国际龙舟邀请赛,这不仅丰富了城市活动内容,还间接带动了体育相关产业如体育器材、服装和餐饮业的发展。城市品牌建设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体育场馆和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体育消费环境,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肇庆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康乐.体育赛事促进城市品牌效应研究[J].武术研究,2017,2(1): 151-153.

常德胜.大型体育赛事促进杭州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的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8,40(5):17-21.

冯丹妮.从体育特色到城市品牌: 中小城市的体育城市创建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22(3):21-28.

李宜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政府与市场的协调整合[J].中国西部,2021(6):43-48.

刘致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C].国际班迪联合会(FIB),国际体能协会(ISCA),中国班迪协会(CBF).2024年第二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重庆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2024:5.

刘梦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社会组织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 成都体育院长院,2022.

丁勇,刘玲,黄正廪.贵州山地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4):155-158+163.

丁勇,刘玲,黄正廪.遵义市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6):152-155.

罗杰勋,张晓林,田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2(4):90-9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