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2024-10-31 00:00:00孙志娟宋昊晟
中国商论 2024年19期

摘 要: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农村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成本和门槛,形成了包容性更强的数字普惠金融。本文选取河南省2016—2020年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开展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有良好的正向作用,并且这种正向作用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对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金融服务;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061.5;F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5

1 引言

伴随金融科技创新的高效推进,传统的金融结构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避免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依据“十四五”计划,数字化手段将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管理上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它能助力优化乡村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金融服务建设。普惠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面临着极大提升压力与挑战。从2005年开始,普惠金融已经在提高农户收益和减少城乡间的经济差距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普惠金融必须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便捷访问性、高效性和无障碍特性,以便更有效地刺激农村人口的财富积累,并且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不过,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现象,而数字化普惠金融对于各地区的实际影响也有显著的地域差别,特别是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提升其农民收入水平更是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有必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不同地区农民群体的影响,厘清区域异质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乡村地区推广数字化普惠金融可以明显提升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减小城乡经济差距,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1 普惠金融能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拓宽农民资金来源

传统的普惠金融主要是借助设立分行或增设员工等方法来扩展其金融服务的触及面。然而,这种方式既提升了金融机构所需的人员与物资投入,尤其对于较为偏远的区域而言,又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运作负担,从而可能对其积极性造成影响,使那些居住于这些地方的农户难以获得高质量且便捷的金融服务[1]。不同于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是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利用互联网和光纤作为媒介,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农民通过手机App、互联网等渠道,可以不必亲自前往银行,即可方便地进行存款、取款、转账等金融服务。其次,借助于数字技术,金融机构可以降低自身服务成本,从而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最后,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农民可以方便地申请小额贷款,满足其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从而拓宽资金来源。相较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可及性和可达性则更具优势,大大降低了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2]。

2.2 普惠金融能增加金融服务品种,提高农民收入

数字化普惠金融因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得金融服务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达的区域,也不再局限于城镇居民。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各自的APP,并在APP上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甚至还有期权和期货产品,使得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能力购买适合自己的金融理财产品,从而增加收入,这是以往传统普惠金融所不能做到的[3]。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农民可以在家中便利地使用金融理财服务,从而为拥有闲置资金的农户带来额外的财产性收入。例如,农业银行的应用程序内部设有专门针对乡村振兴的区域,其中涵盖了诸如兴农商城、发县之旅、公益助农和惠农贷款等多项功能。这些业务不但促进了农产品的销路,而且为农户提供了方便的小额贷款,帮助农户扩大生产,提高收入[4]。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还可以提供农业保险、意外险等风险保障产品,帮助农民转移和应对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风险,保障其生产经营所得[5]。

2.3 普惠金融能整合社会闲散资金,增加农村资金

近些年,城市投资已经趋于饱和,加之房地产行业显露颓势,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闲散资金。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整合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合理引导资金由城市地区流向农村地区,既为投资者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也为农村拉来了足够的建设资金。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实现闲散资金的高效利用,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降低了农村获取建设资金的难度[6]。

2.4 普惠金融能减小地区间的信息不对称

数字化普惠金融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能够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数字化的普惠金融使得原本弱势群体能够更容易地获取信息,与相对强势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差异得以减小。这意味着信息不再仅仅是相对强势群体的专属,而是更加普遍可获得的资源[7]。从信息获取的视角来看,数字化普惠金融可以平衡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医疗和金融服务,从而缩短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够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获取以前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减小了靠近大城市的农民和距离大城市较远的农民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8]。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助农增收;假设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3 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设定

3.1.1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增收模型

lnYit=c+α1lnIFIit+α2lnGDPit+α3lnPBEit+α4lnEDit+εit(1)

其中,i代表各地级市,t代表年份,α代表估计参数,ε代表随机扰动项。Y表示农民收入,IFI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GDP表示人均生产总值,PBE表示财政支出,ED表示教育发展水平。

3.1.2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区域异质性模型

为了分析异质性并检验假设2,将河南省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郑州城市圈: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非郑州城市圈: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建立如下模型:

lnYit=c+β1lnIFIit+β2lnGDPit+β3lnPBEit+β4lnEDit+εit(2)

3.2 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在2021年发布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作为参考数据,选取其中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作为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替代值。

(2)被解释变量:农民收入水平。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省十七个地级市披露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指标。

(3)控制变量:人均GDP、财政支持力度、教育发展水平。其中,人均GDP选取河南省2016—2020年的人均GDP、财政支持力度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来衡量财政支持力度、教育发展水平采用河南省地方中等教育学校每十万人口在校人数来衡量河南省的教育发展程度。

4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4.1 实证检验

4.1.1 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河南省17个地级市,按郑州城市圈与非郑州城市圈的区域分类,建立面板数据,以方便后续的模型构建,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4.1.2 多重共线性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和各控制变量之间的VIF值都远低于10,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较弱。1/VIF的值表示自变量间相关性的强度,可以看到它们都接近于1,也说明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这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4.1.3 模型检验

本文分别使用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对农民增收效应模型和农民收入区域异质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的R²值比其他面板数据模型的R²值要高,表明固定效应的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对农民增收效应模型和农民收入区域异质性模型的解释程度也是最好的。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本文进行了F检验和Hausman检验。F检验用于检验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之间的差异,而Hausman检验用于检验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效应模型之间的差异。经过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固定效应模型在解释农民增收效应模型和农民收入区域异质性模型方面的优越性。结果如表4所示。

4.2 实证结果

本文选用Stata分析软件,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郑州市城市圈和非郑州市城市圈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6、7所示。

由表5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lnIFI、人均GDP、财政支持力度lnPBE与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教育发展水平lnED与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教育发展水平lnED的提高,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Y会降低。

4.3 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在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这表明在农村地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因地理位置不同,即距离核心城市远近的不同,数字普惠金融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异质性影响。

4.3.1 数字普惠金融能增加农民收入

从河南省农户收入增长效果分析中发现,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河南省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达到了0.8652716,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数字化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对金融机构为偏远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大数据的征信体系建设大大降低了征信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行业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意愿,缓解了农村地区借贷供给的不足,使农村居民更容易获得贷款,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其生产和生活需求,对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人均GDP的回归系数是0.6702499,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人均GDP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再者,财政支持力度的回归系数为0.0219737,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支持力度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较小影响;另外,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336226,但其P值大于0.1,不显著,说明教育水平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无论是普及数字化经济还是为农村地区提供的资金援助都对农民的收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实施数字化农业银行项目使农户能够轻松的获得各种类型的财务支援,同时由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额外财富及政府给予的支持补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提升了其生活水平。而教育水平的负回归系数可能是因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从事农业的人会逐渐减少。

4.3.2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由回归结果表6和表7可以得出,对于农民收入区域异质性模型,各变量在不同区域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非郑州城市圈,即偏远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效果更好。越发达的地区从事农业的人越少,而远离发达地区的非郑州城市圈的农民数量则更多、收入更低,那么数字普惠金融对其收入的提高则越显著;人均GDP的增加对于两个区域的农民收入的效果均不明显,P值都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GDP的增加大都源自第二、三产业的增长,而来自农业增长的部分比较低;教育水平对两个区域的农民收入均不显著,且都为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从事农业的人口,使得接受过教育的人才都流向了发达地区的城市岗位;财政支持力度对郑州城市圈的农民收入影响更明显,对于非郑州城市圈的农民收入不显著。因为郑州城市圈相比非郑州城市圈更加发达,它所能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大也更频繁,而非郑州城市圈的地区经济本就薄弱,也没有什么财政盈余去补贴地方农业发展。

5 对策建议

5.1 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信设施的建设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基础,没有配套的通信设施,数字普惠金融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且,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村面积广大,农村居民也具有很强的数字普惠金融投资意愿和投资潜力。

首先,政府应通过量身定制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投资于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这包括提供税收激励、低息贷款、风险补偿等支持措施,以降低金融机构涉足农村市场的风险。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项目。其次,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应积极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大对农村网络覆盖的投入,确保农村地区有足够的宽带覆盖。这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数字金融服务的可访问性。再次,建设可靠的电力和能源基础设施也是推动数字化的关键因素,以确保数字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最后,在深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和培训。政府可以开展农村金融数字化培训计划,提高居民对数字金融工具的了解和使用能力。通过开展实用性的培训,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数字金融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对这一服务的接受度。

5.2 主动创新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本文在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主动创新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时,关键在于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和社会背景,同时结合先进技术,构建一个灵活、包容和创新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来深度解读用户的行为、需求以及风险偏好。借助个性化的数据研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他们各种多元化的需求。这不仅包括传统的贷款和储蓄服务,还涉及保险、投资、退休规划等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其次,应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去中心化的金融体系,实现更加高效、透明和安全的金融服务。通过智能合约,可以构建自动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执行效率。这种去中心化的金融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边缘地区和没有传统金融服务的人群,比如农民,从而推动金融包容的实现。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在创新中,应强调跨行业合作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可以与科技公司、电商平台、农业企业等不同行业合作,共同推动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创新。例如,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信用消费服务,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农业金融,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5.3 数字普惠金融降低服务成本进而提升增收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服务成本,从而提升增收效率。

首先,应积极推广全面数字化的运作模式。通过全面数字化的运作模式,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大幅度减少人工干预,从而削减了劳动力成本。这包括数字化的客户服务、在线申请、自动风险评估和智能合约等,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更高效地提供服务。农民能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获取资金,从而变相提高了农民收入。其次,应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准风险评估数字普惠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对用户的历史记录、行为模式以及社交网络等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更精确地评估借款者的信用风险,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农民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自己的风险承受底线,从而获得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资金量,更加有效地使用自有资金和贷款,提高资金利用率。

5.4 解决因地理区域的影响进而提升农民收入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原因,郑州城市圈和非郑州城市圈地区的农民收入受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不一致。所以要实现郑州城市圈和非郑州城市圈地区农民享受一样的金融服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政府应当建立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平等化政策框架,确保金融服务的普及不受地域差异的限制。这需要通过法规和政策的引导,确保金融机构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能提供一致的服务标准。其次,应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支付系统、智能合约技术、数字身份认证系统。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支付系统、智能合约技术、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等,可以实现全省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不再受限于省内地域和区域的差异,无论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统一便捷的金融服务。这需要政府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推动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科技公司的创新技术和传统金融机构的经验,共同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在全省范围内的普及,确保各地级市农民都能方便地获得数字金融服务。对于非郑州城市圈地区,政府还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方式来提供资金,而不是盲目依赖并不显著的财政支持手段。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服务,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加强非郑州城市圈地区农民对于数字电子设备的使用以及对金融知识的了解,这些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参考文献

江东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如何赋能农村居民增收: 基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4(2):113-118.

陈丹,姚明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9(6):74-77.

代振辉,夏吾太.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甘肃省的实证分析[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8):49-54.

罗晗.普惠金融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22,11(5):80-85.

李雪凯.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D].郑州: 河南大学,2023.

刘鸿宇.数字普惠金融对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D].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2023.

贺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219-221.

刘宁宁.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与多维贫困[D].杭州: 浙江大学,2023.

熊凯军,范君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经验数据[J].上海经济,2024(1):67-83.

张跃娟.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山西农经,2024(3):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