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使用MBTI测试的动机分析

2024-10-31 00:00:00骆梓涵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0期

[摘要]近年来,MBTI测试突破其原有的心理学圈层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全网火热的人格测试并在互联网中引发广泛讨论。文章通过分析MBTI测试传播现象发现,MBTI测试从专业领域到大众传播、再到在互联网传播中不断发展与迭代,逐渐在社交媒体中形成一种个性化标签,且具有一定的商业化属性。由此,文章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与探究,总结MBTI测试存在信息与工具性、社交、娱乐和社会认同四大动机。同时,文章对MBTI测试动机展开了深入思考,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使用动机;MBTI测试;社会认同;自我发展理论

近年来,心理学测试与自我认知工具正成为大众探索内心世界、理解自我及他人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测试基于心理学理论基础和简单快捷的问答测试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巨大的传播热潮,其影响力已经远超心理学专业的范畴,深入教育、企业管理、职业咨询乃至日常社交的多个领域。在社交平台中,不少青年网民将MBTI测试视为“自我认知与理解他人”的宝典,从个人探索到社交互动,MBTI测试的身影无所不在。在国内各大社交平台上,MBTI测试结果被广大网友以标签化的形式普遍应用于个人简介和讨论的话题标签中。

MBTI测试通过评估个体在能量获取(外向E/内向I)、信息获取(感觉S/直觉N)、决策方式(思考T/情感F)以及行动方式(判断J/知觉P)四个维度上的偏

好,将人的性格划分为16种不同的类型,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富有洞察力的自我认知框架。随着MBTI测试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与讨论,其使用动机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一方面,MBTI测试满足了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深层次需求,帮助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进而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MBTI测试也被广泛应用在职业规划、团队建设、人际沟通等领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有助于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协作。

然而,MBTI测试的使用动机并非单一且固定不变的。不同用户群体基于各自的需求、兴趣、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对MBTI测试的接受度和使用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有些人可能出于好奇心或娱乐目的参与测试,享受探索自我、分享结果的乐趣;而有些人则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实用的工具,用于指导职业选择、提升人际关系等。因此,文章基于MBTI测试的传播现状分析MBTI测试的使用动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优化测试内容与形式,还能为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MBTI测试传播现象

(一)从专业到大众:专业去魅后的大众化传播

MBTI最初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出现在《心理类型》一书中,主要用于揭示、描述和解释个体行为表现的差异[1]。20世纪80年代,MBTI量表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职业领域、教育领域、家庭生活领域的研究当中[1]。近年来,MBTI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不断占据各大网站热搜、头条版面,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人格测试之一。在微博上,#MBTI#、#MBTI meme#等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90.0亿次,讨论数超400.0万次。其中,话题#MBTI#在微博的阅读量超49.2亿次,讨论数超183.9万次。同时,这些话题在网络上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社区,并衍生出“MbtiTT”“MBTI小行家”“MBTI memes”“NF聚集bot”等微博账号。其中,“MbtiTT”粉丝数近218万,“MBTI小行家”粉丝数近99万。在知乎,“MBTI”的相关问题数超20万个,而网络空间中各人格类型聚集的微信群、QQ群更是数不胜数。由此可见,MBTI量表原本深藏于专业学科领域,现已实现圈层跨越,广泛渗透进大众群体中。

(二)持续发展:不断更新题项与结论

MBTI测试的广泛传播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性更迭的过程。其持续性源于两大因素:一是MBTI测试作为专业心理学测试,持续经历修订与完善;二是MBTI测试结论的阐释日益丰富与更新,题项与结论的动态变化不断激发用户的持续使用热情。1942年,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研制出MBTI-A量表,之后近20年延伸出B、C、D、E版本,并被其他国家学者翻译与使用。1975年是MBTI量表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一年MBTI-F量表诞生并正式走出实验室,迈入多元化市场的广阔领域。1994年,MBTI量表被引入国内,学者罗正学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合作共同对MBTI-G量表进行翻译和修订。1998年,MBTI-M量表诞生,成为当时MBTI的主要测试工具[2],用于测试人格类型并解释其总体特征。2001年,蔡华俭又对MBTI量表进行修订,并得出量表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结构效度极佳的结论[3]。随着互联网日益繁荣,自2020年MBTI量表在网络中被大面积传播后,MBTI测试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官方测试网站16personalities的题库也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除了MBTI测试题项在不断迭代,对MBTI结果的解读也在不断深化与丰富。例如,16personalities网站不仅详尽解析了16种人格维度的特性,还创新性地将分析师、外交官、哨兵及探险家这四大角色与策略类型融入其中进行综合解读,这一举措正是该网站对MBTI测试理论持续丰富与深化的体现。

(三)个性化标签:作为社交货币的自我呈现与个性表达

MBTI作为一种身份标识,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行,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个性化标签,被应用于自我展现与社会交往中。这样的自我展现与个性表达方式也发挥着社交货币的作用。营销学专家乔纳·伯杰指出,当某个事物成为一种谈资,可供人们谈论和娱乐,并且参与其中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加时尚、更有品位等积极心理感觉时,这种事物便可称为“社交货币”[4]。在MBTI测试风靡的时期,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人际交流

中的一座桥梁,促使许多朋友间的聊天内容频繁围绕着“你是什么人格类型?”而展开。在当下热门的社交媒体上,如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很多用户会选择将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编辑在社交媒体的个人简介当中,旨在让他人建立最初的印象。此外,用户还能通过MBTI测试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与自身MBTI相关的内容来吸引同类或对此人格感兴趣的用户进行互动。

(四)MBTI衍生内容的商业化再生产:市场主导下的内容演变

随着MBTI测试的不断发展变式,MBTI测试在社交媒体中呈现“生产—传播—再生产”的轨迹,并形成二次创作和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二次创作主要指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对MBTI内容的再次创作。例如,部分用户采用“文本+图像”的方式将不同MBTI属性制作成相应的表情包进行传播,此现象被学者视为一种强势互联网迷因现象进行研究[5]。同时,部分用户将MBTI与热门电视剧结合进行二次创作,如分析《甄嬛传》中不同角色的MBTI属性,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在社交媒体时代,流量就是经济。MBTI衍生内容的再生产显著聚焦在商业化领域。例如,在抖音平台上,有短视频博主以MBTI为主题进行专题系列创作,演绎不同MBTI属性人群的行为反应,吸引大量网友“对号入座”并引发共鸣。

二、MBTI测试使用动机分析

(一)信息与工具性动机

自我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识要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形成都是在媒介设置的社会规范和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实现的。MBTI测试在社交媒体时代有助于满足个体不断完善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需求。这种获得“被解释”“被描述”的测试结果使得用户能够增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与认同,满足对自我认知和性格探索的需求。

许多人参与MBTI测试是为了更深入地认知自己。MBTI具备的心理学专业背景,相较于其他网络测试更具有可信度,用户可以信任其测试结果并科学地认识自我。可以说,MBTI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识别自己的性格类型、优势、缺陷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的框架,通过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弥补自己的缺陷以实现均衡发展。部分用户参与MBTI测试主要聚焦获取有价值或有趣的信息,MBTI测试结果仅由四种人格类型字母构成,这使得用户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MBTI测试结果快速识别对方性格归属,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MBTI量表最初多用于职业指导,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有助于个体在职业发展和选择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而不同的性格类型往往预示着个体与特定职业和行业具有更高的契合度。通过MBTI测试,个体可以了解自身的性格适合哪些职业或行业,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例如,“e人”更适合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i人”更适合做独立不需要太多社会交往的工作等。除此之外,在当前社交媒体日益繁荣的背景下,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具有碎片化特征,这导致“短、平、快”的内容更加适合互联网传播,大大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而MBTI测试的简短性与即时反馈特性迎合了“短、平、快”的信息消费趋势,使其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用户快速了解彼此、构建社交连接的便捷工具。

(二)社交动机

群体认同指个体意识到自我属于某一特定群体,并且体验到群体带给自身的情感和价值。格蒙特·鲍曼认为,在当代社会,群体身份的界定标志正逐步被流动性、不稳定性和个人主义所替代,如今的人们并非不再需要依赖于群体,而是期望实现更为精细的群体划分。MBTI的16种不同心理类型将人们分为具有不同属性的圈层群体,使得人们在自己的圈层中能够获得认可。用户通过参与MBTI测试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伴侣与朋友,还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扩大交际圈,甚至还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层。例如,一则与MBTI相关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主要原因在于谷爱凌公开了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为INTJ,谷爱凌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其公开MBTI测试结果让与她拥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产生了高度情感共鸣,并增强了群体认同。MBTI测试将人们分为16种不同属性的圈层群体,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参与测试找到属于自身的圈层群体,并在强流动性的当代社会中获得社会归属感。此外,MBTI测试结果这种个体展现自我的标签使得用户在更加清晰认知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在团队合作、家庭关系、朋友交往等方面,MBTI测试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通过对MBTI知识的学习,用户能够洞悉自己与哪些性格特质的人相处更为融洽,同时也能遇见哪些特质可能引发较大的差异与冲突。也就是说,一方面,用户可通过MBTI测试结果来寻找同类,如“e人”与“e人”相处更容易形成愉快的氛围;另一方面,用户可通过MBTI结果寻找互补的对象,如在旅游中“j人”与“p人”搭档相处更加融洽,这样互补的属性也更能促进群体耦合。

(三)娱乐动机

MBTI测试虽具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但随着在社交媒体中的广泛传播,其也逐渐呈现娱乐化的趋向。部分用户参与MBTI测试多带有娱乐动机。一是跟风好奇。用户发现身边存在诸多与MBTI相关的讨论,为“赶时髦”而参与其中。部分用户参与MBTI测试只是出于好奇心,他们倾向于了解自己在性格分类中属于哪个类型,或者基于对心理学和个性分析的浓厚兴趣。二是消磨闲暇时光。除了MBTI本身的测试量表,MBTI测试还衍生出许多相关测试与二次创作,吸引用户参与和使用。例如,有用户将MBTI测试内容进行了二次创作—表情包。相关学者认为,这种“文本+图像”的二次创作形式已成为互联网的强势迷因:用户热衷于用MBTI的测试结果构建对自我的认知体系,并对MBTI相关的表情包迷因进行创作与传播,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其中[5]。网易云音乐将“音乐+MBTI”相结合,开发出可玩性更强的新形式,同时吸引MBTI用户和网易云用户共同参与。然而,以娱乐为动机的用户参与MBTI测试更容易出现“使用中辍”现象,即使用过一次后便会放弃使用,并不会选持续参与MBTI测试,也不会再关注MBTI的后续发展。

(四)社会认同动机

泰弗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提高自尊[6]。MBTI测试结果一方面表达了“我是谁”,另一方面还传递着“我希望成为谁”以及“我希望他人认为我是谁”的想法。在新媒体时代,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以及展示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影响他人对其形象的看法,而获得社会认同是个人在社交媒体“展演”的重要动机。MBTI测试结果的传播孕育了一批意见领袖,这些人熟知MBTI测试的各类相关知识,并掌握根据相关MBTI测试内容创作新的文字、图像、影音作品的能力。例如,当前抖音平台就出现了一批专门以MBTI各类人格类型为主题创作内容的短视频博主,他们通过对不同性格特质的观察,模仿拍摄不同人格特质拥有者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表现,进而引发用户的共鸣,产生流量与互动,获得大量的称赞与自我成就感。

三、MBTI测试动机的深入思考

MBTI测试的火热传播背后蕴含着信息与工具性动机、社交动机、娱乐动机和社会认同动机等复杂的使用动机,这些动机既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渴望和社交需求的满足,也揭示了商业化运作和科学研究的争议。MBTI测试通过简单的问答模式帮助人们快速了解自我,并找到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群,从而增强和满足个体在交际过程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需求。这种“贴标签”的方式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一种简化的自我表达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平台看到了MBTI测试的巨大商机,纷纷围绕MBTI测试打造各种付费报告与相关课程等,旨在获取经济利益。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但是也引发了关于测试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质疑。对此,人们应该洞察MBTI火热传播的本质,明确无论是MBTI测试还是其他心理测评工具,都只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的一种手段,其测试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评判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MBTI测试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起点,但真正的自我认知还需要人们通过实践、学习和思考来实现。综上所述,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参与MBTI测试,人们都应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测试结果,加强自我探索和交流讨论,以进一步推动科学普及以及心理学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曾维希,张进辅.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6(02):255-260.

[2]范红霞,马逸群,程钢.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09):18-23.

[3]蔡华俭,朱臻雯,杨治良.心理类型量表(MBTI)的修订初步[J].应用心理学,2001(02):33-37.

[4]刘威,温暖.从“快乐水”到“社交货币”:Z世代新式茶饮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06):92-100.

[5]李元欣.MBTI表情包迷因对受传者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3.

[6]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