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新媒体场域中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现实境遇,发现新媒体有助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的重塑、传播场域的拓展以及传播机制的优化。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扎实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仍亟须破解宣教队伍力量不强、内容质量不高、媒体融合不足、机制创新不够等难题。对此,文章认为高校要从主体、客体、载体、介体层面入手,即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强宣教队伍、在守正创新中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构筑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渠道新载体、健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从而不断地推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境遇;路径
扎实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与此同时,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给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学界关于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价值意蕴、使命任务、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著述较多,但从新媒体场域对创新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制约因素及纾解路径的研究仍相对不足。鉴于此,文章聚焦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现实境遇、现存症结、优化路径等层面进行整体性的学理探究,为纵深推进新媒体场域中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实践参照。
一、新媒体场域中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现实境遇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多元价值观念传播的角逐场。高校要在新媒体场域中扎实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着力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凝聚师生、引领社会层面的强大作用,必须抓住崭新的战略机遇,直面严峻的风险挑战。
(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重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突破时空限制,重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拓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方隔空对话、信息无缝对接、资源优势互补的通道。“随着数字平台的崛起以及智能化技术的普及,数字平台快速建立起以规模优势、技术壁垒、运营机制为核心的‘护城河’。”[1]师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获取各类立体化、分层化的信息资源,进而满足多样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新媒体也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形式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例如,校园融媒体矩阵的搭建、思政类在线课程的开发、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等借助新媒体优势,促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从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互动传播模式转变,从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增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场域
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范围的局限。有学者指出,“互联网传播的高效性、靶向性、丰富性以及可互动性催生了大量全媒体传播形式”[2]。可以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场域,使新媒体场域中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外在环境、客观对象、方式方法、辐射范围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当前,高校借助新媒体优势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拓宽传播范围,既弥补传统媒体直观性不强、要求师生在场的教与学的不足,又满足师生个体差异化的需求,并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布信息,有效引领舆论走向,从而不断提升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
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由简单相加走向纵深相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得以优化。相比传统媒体,高校在新媒体场域中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让师生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参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使他们成为信息的接收者、编辑者与发布者,并进行实时互动,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也促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由单一的文字表达转变为多元的内容呈现,从单纯的文本叙事转化为深度的数据表达,助力高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显著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准推送与分众传播,并及时评价与反馈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成效,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引导力。
二、新媒体场域中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现存症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在舆论引导、话语阐释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校政治生态和创新生态得以优化,师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进一步筑牢。与此同时,扎实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校亟须破解宣教队伍力量不强、内容质量不高、媒体融合不足、机制创新不够等难题。
(一)宣教队伍力量不强,削弱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宣教队伍的媒介素养、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成效。当前,宣教队伍的媒介素养亟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功能方面的认知不足,无法创新性地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利于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理论储备不足,对意识形态的鉴别力和领导力不强,难以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判与解决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问题,尤其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鉴别与研判不清晰,削弱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不利于有效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二)内容质量不高,降低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吸引力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键是高校要着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质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入人心、话语接地气的应然目标。然而,在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过程中,宣传教育内容同质化现象凸显、吸引力不足,影响了师生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宣传话语表达形式相对单一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弥散化,降低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感染力。此外,在新媒体场域中,“传播内容碎片化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3]。具体来讲,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快餐化,原有信息链断裂以及新内容的快速重组、衍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性被遮蔽、系统性被瓦解,不利于增强师生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
(三)媒体融合不足,制约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覆盖力
媒体融合发展对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以及凝聚师生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在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过程中,媒体融合不足,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媒体互动浅层化、“破圈传播”难度大等问题,制约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覆盖力。一方面,高校虽通过“两微一端一号一抖”等拓宽了党的创新理论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但对新媒体的简单机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传统媒体的专业内容生产与智能平台的技术优势仍旧没有得到充分的匹配”[4],不利于创新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并获得应然效果。另一方面,在万物皆媒的发展背景下,“算法黑箱”、信息的窄化和遮蔽等,不利于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内容可见性分配,压缩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容易使师生陷入“信息茧房”,造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入不了圈”的传播困境。
(四)机制创新不够,影响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斗力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媒体协同运行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清晰、传播机制创新不够等问题,出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头管理的现象,难以形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合力,降低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斗力,甚至部分高校“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机制与舆情预警机制,存在‘冷处理’‘慢回应’的现象”[5],致使舆情风险快速激化并引发风险外溢扩散,不利于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此外,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有待健全,以解决评价指标相对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问题,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助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开展。
三、新媒体场域中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现存症结,高校要立足新时代创新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从主体层面、客体层面、载体层面、介体层面等四维向度,探索新媒体场域中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主体层面: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强宣教队伍
在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更迭,媒体格局、舆论环境不断演化,高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强宣教队伍,在多元话语场域中为党发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是坚持党对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严、紧、硬的方式手段,守好建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6],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同时,高校也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着力形成各部门对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思路,厘清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分工,落实好学校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确保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应然成效。二是建强高校宣教队伍。当前,高校要严把“准入关”,着力抓好宣教队伍的培养、选拔、建设工作,通过加强有关新媒体技能和党的创新理论知识等培训,不断提高宣教队伍的本领能力,增强他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使他们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努力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7],为促进党的创新理论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宣传提供人才保障,不断推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落地见效。
(二)客体层面:在守正创新中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
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是新时代高校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在要求。当前,要增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必须以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为着力点。
一是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内容,增强师生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当前,高校要从供给端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内容建设,夯实内容供给,通过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对师生头脑的武装,并将宣传思想文化与高校师生理论学习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用主旋律和正能量涵养育人生态,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二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一方面,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话语表现力。高校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宣传思想文化内容的数据化表达,打造更多流量聚合快、价值吸引强的视听内容,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故事化表达,通过“理论分析+故事讲授”,讲好党史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改革开放故事等,以寓意深厚的故事内容和生动有趣的表达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另一方面,转变话语表达风格,增强话语吸引力。高校要善用“撸起袖子加油干”“治大国如烹小鲜”等通俗话语,拉近宣传思想文化内容与师生的距离,不断增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感染力。
(三)载体层面:构筑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渠道新载体
当前,在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过程中,高校要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载体,充分发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一是拓展传播渠道。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要“通过开发移动客户端、入住新媒体平台等方式,推动传统媒体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8],不断优化算法模型,突破“信息茧房”,打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圈层化”传播的桎梏,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的渗透力,并着力培育又红又专的高校“意见领袖”,以小范围带动大领域价值走向,达到“以网制网”的目的。此外,高校还要通过整合“报、台、网、微、端、屏”等媒体资源,打造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全方位覆盖、全样态呈现、全渠道传播。二是创新传播载体。高校要借助新媒体优势,丰富视觉表达,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可视化传播,强化师生视觉感知,为师生提供仿真的拟态环境,打造沉浸式传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内容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此外,高校还要利用协同过滤、分众分类、数据挖掘等技术,强化对师生现实需求的分析研判,切实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分众化、精准化传播,从而增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介体层面:健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
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着力构建相关领导机制、实践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为提高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成效夯实制度保障。
一是健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机制。具体来讲,高校要坚持校党委统一领导,建立以校长负责制为主导、全体教师共同承担为基础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系,把牢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正确航向,引导学校各级各部门立足特色、协同共促,形成推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磅礴伟力。二是构筑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保障机制。高校要利用人力资源、物质条件等,以常态化的风险研判与防范机制,确保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顺畅、高效、良性运行。尤其是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语义、音视频识别技术以及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舆情监测、分析机制,并“针对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结果,打造跨院校、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上传、中联、下达’”[9],从而增强高校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舆情事件的能力,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三是优化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强化效果评估,考核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促进学校发展、文化传承、师生道德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考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过程评估,以“采取现场查、看、听、访、谈等考察监督形式,进行随堂听课、沟通谈话以及现场模拟,综合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实践教育活动等”[10]。此外,高校还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标准,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确保考核与评价的精准性、有效性。
四、结语
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亟须破解宣教队伍力量不强、内容质量不高、媒体融合不足、机制创新不够等难题,并通过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强宣教队伍、在守正创新中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构筑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渠道新载体、健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地推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
[参考文献]
[1]吴锋,刘国强.数智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内容传播的生态风险及应对策略[J].出版广角,2024(03):42-50.
[2]张轩铭,杜波.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理论导刊,2021(04):121-125.
[3]马玉佳,李锦红.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境遇与路径优化[J].传播与版权,2024(02):72-75.
[4]陈世华,刘爽.悖离与纠偏:媒介融合的困境与出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00-111.
[5]刘迪.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4):146-152.
[6]高炳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01):49-61.
[7]石云霞.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8):61-74.
[8]张磊,王建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的表征、困境及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66-72.
[9]王宝鑫.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10):93-101.
[10]王浩业.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4(01):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