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迷你剧作为一种新兴叙事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观众对快速消费文化产品的需求。笔者认为,文化循环理论研究和分析文化产品不同过程的接合模式,为解读迷你剧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文化循环理论,以《我的阿勒泰》为例,从表征与认同、生产与消费以及规则出发,分析迷你剧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探讨迷你剧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为迷你剧制作与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循环理论;迷你剧;《我的阿勒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迷你剧弃用传统的长篇电视剧制作模式等,注重故事情节的简洁性和节奏感,采用从几集到十几集不等的篇幅长度,在较短时间内对故事进行完整叙述,并在近几年凸显电影化的创作倾向,在叙事手法、视听表现和美学追求等方面呈现类似电影的质感[1],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尤其迷你剧《我的阿勒泰》通过中央电视台与爱奇艺“微尘剧场”同步播出,播出不到10天全网有效播放量破亿,以8集的简洁篇幅和精细的制作,获得豆瓣评分8.8分的现象级评价,成为首部入围戛纳国际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
文章基于文化循环理论,以《我的阿勒泰》为例,从表征与认同、生产与消费以及规则出发,分析迷你剧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探讨迷你剧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为迷你剧的制作与传播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文化循环理论概述
1977年,斯图亚特·霍尔通过索尼随身听的生产过程,提出文化循环理论,包括“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五个环节,这是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2]。其中五个环节既独立又相互交织,每个环节在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揭示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过程。
文化循环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有助于学界更全面地探讨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揭示文化背后的权利关系、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涉及多个研究层面,如:媒介研究分析媒体如何通过表征塑造公共舆论和社会认知;身份研究探讨性别、种族、民族等身份的形成与变迁;文化产业研究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等。
二、表征与认同:符号选择与意义创造
在文化循环视域下,具体到迷你剧传播,表征提供了文化的符号和意义,认同塑造了个体和群体的自我认知,而认同由表征产生,两者间的互动又进一步影响生产与消费的方式。
(一)个体成长符号构建身份认同
当前,迷你剧通过语言、图像、符号等媒介表征方式不断建构文化意义。例如,《我的阿勒泰》描述打工人在职场失意后回归美丽家乡的故事,既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又是对现实的一种重构,生动呈现打工人作为社会中庞大群体的形象和经历,描绘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心理状态,让观众在剧情与角色中获得强烈的代入感。
媒介表征方式对文化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迷你剧传播中,观众通过语言、图像、符号等媒介表征方式来理解他人,反观自我。例如,在《我的阿勒泰》中,随着女主角李文秀的返乡,新疆的阿勒泰进入观众视野,逐渐塑造观众心中的精神故乡—阿勒泰的诗意景观、乡居人群和淳朴民风,填补了观众对边疆牧区的想象,彰显了朴素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思,缓解了观众在城市中生活的疲惫和文化的心理焦虑。同时,在迷你剧传播中,人物成长困境与挑战等表征也促使观众通过剧情与角色聚焦自我,从人物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例如,在《我的阿勒泰》中,女主角李文秀虽沉浸于大城市的无限发展可能,但却因无法融入其中而沮丧返乡,男主角巴太在坚持梦想留在马场工作和迫于家庭压力选择放牧之间踌躇,女主角的妈妈张凤侠在行事颇有大侠风范的洒脱背后不得不面对丈夫逝世等人生际遇的无常。在这里,一边是人物的困境与挑战,一边是人物的成长与蜕变。李文秀认真践行“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奋力追求梦想;巴太通过努力改变父亲固执的观念和态度,达成双向理解,追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张凤侠帮助女儿李文秀融入当地生活。《我的阿勒泰》通过各种媒介表征方式,利用个体成长符号构建身份认同,激发观众对现代社会中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彰显“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的豁达与乐观,传递着象征社会群体奋斗的正能量。
(二)女性视角下的角色与价值观认同
当前,聚焦女性视角下的角色与价值观认同,成为迷你剧制作与传播的重要表现之一,也就是从女性叙事视角,综合运用媒介表征方式中的文本符号,以细腻的笔触建构影像的意义实践,达到媒介表征的目的。例如,《我的阿勒泰》凸显女性角色的生命力和韧性,建构新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群像[3],如:野草般顽强、不符合传统母亲形象的张凤侠;勇敢追寻梦想、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李文秀;时常糊涂,但有着超然智慧和人生观的奶奶等,在角色塑造上独具匠心,通过个体遭遇和情感经历,深刻诠释不同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具有象征意义,反映社会背景下女性面临多重角色和压力的缩影,成功打破观众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展现角色生命力的各种形态,或不随波逐流,或始终保持勇气和乐观等。从表征意义来看,女性视角下的角色不仅推动迷你剧的剧情发展,也承载女性力量的文化符号和社会意义,将女性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价值观认同。
此外,女性角色之间友谊支持等互动关系的文化符号选择,真实地反映女性群体内部的关系。例如,在《我的阿勒泰》中,女主角李文秀被温暖明媚的景象感染,暖黄色的水汽氤氲中女人们边互相搓澡,边哼唱民谣,歌声回荡,孩子们则嬉笑打闹,形成别样的氛围,从而挖掘女性的多样特质,塑造互助且多元的女性角色,传达女性团结互助等信息,反映社会对女性关系及其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期待,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观众对女性角色及其传递出的价值观的认同。
(三)少数民族文化表征与文化认同
在迷你剧传播中,性别、种族、民族等认同是通过文化表征来建构的,而文化符号的选择是激发观众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手段之一。例如,在《我的阿勒泰》中,大量镜头聚焦于哈萨克族,细致描绘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传统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舞蹈以及婚礼、葬礼、骑马、射箭等民族传统习俗,展现地方民族语言和游牧生活,使观众感受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让观众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文化认同不仅是个体的自我定位,也是群体间互动和社会关系的核心。在迷你剧传播中,文化表征融入不断发生改变的文化实践过程,因文化的发展而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促使文化认同呈现复杂性与多层次。例如,除了深度反映少数民族习俗与生活方式,《我的阿勒泰》还聚焦少数民族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发展问题,重点刻画地区认同与民族融合的主题,其中:巴太父亲部分副线情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民族传统、文化权威和现代制度的碰撞,甚至聚焦民族间的价值差异与文化冲突;巴太和李文秀之间的感情被不同文化冲突所笼罩,并通过巴太心爱的赛马意外去世等典型情节加以表现。《我的阿勒泰》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表征与文化认同,让观众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产生情感共鸣并建立群体认同。
三、生产与消费:产品设计与意义体验
在文化循环视域下,生产决定了文化内容的生成和传播,消费则展现了文化的接受和再创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规则限制和消费者喜好应被考量,消费者的反馈会对未来的文化生产产生影响。
(一)视听呈现的艺术表达
在文化循环视域下,生产环节关注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过程,尤其是迷你剧的制作与传播,通过视听呈现为故事传达和艺术表达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我的阿勒泰》作为一部融合新审美和新视听的精品迷你剧,是首部采用“原生HDR”拍摄流程的迷你剧,使用4K超高清拍摄,用镜头真实还原阿勒泰自然风光,呈现演员细腻的情感表达,凸显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且镜头运动缓慢柔和,轻描淡写,为观众提供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尤其在设计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时,将人物置于画面的最下方,凸显辽阔的自然景色及人的渺小,再现感性和抽象的意境。此外,《我的阿勒泰》还采用具有强烈民族融合风格的音乐,如冬不拉弹唱,为镜头设计制作独特的音效,呈现音乐主题,其中前半部分是电影音乐温暖的典型旋律、后半部分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旋式旋律,为观众编织独特的阿勒泰记忆,并配以前期收音和后期环境声制作,从而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连接,显著提升剧情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二)二次创作与互动传播
霍尔认为,消费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解读的过程。这也具体体现在迷你剧的制作与传播上。除了通过传统传播渠道获得广泛关注,迷你剧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的二次创作和互动传播,引导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在消费文化产品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对剧情进行重新解释,从而形成强大的口碑效应。具体到《我的阿勒泰》,一方面,观众创作大量与《我的阿勒泰》相关的内容,重现剧情的经典场景、主角的高光时刻,并拍摄旅游攻略,分享观剧感受等,利用平台推荐机制,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从而提高曝光度,呈现多样化内容;另一方面,剧组和演员通过官方微博、抖音等,发布剧集的精彩集锦、最新动态、幕后花絮和活动信息,与观众及时进行互动,增强观众与《我的阿勒泰》之间的情感连接,形成观众社区,打造出以《我的阿勒泰》为核心的粉丝文化圈。
(三)文化产品打造文旅新引擎
在文化循环视域下,文化产品的创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内涵,增强旅游体验,成为文化旅游新引擎,尤其是迷你剧制作与传播。例如,《我的阿勒泰》凭借独特的视觉风格,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观众不仅欣赏到在城市中难以见到的雪山、草原、牧场、溪流等景象,还使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并通过这些元素促使观众加强情感连接,增强观看体验,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将对当地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向往转化为实际的旅游行为,从而走进景色秀丽壮观、文化特色鲜明的阿勒泰。这进一步助力阿勒泰的文旅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的阿勒泰》的热播,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关于阿勒泰旅游的讨论和分享显著增加,既进一步扩大阿勒泰的影响,也形成阿勒泰旅游热潮。相关数据显示,“阿勒泰”的百度搜索指数在一周内增长30倍,微信指数暴涨50倍。携程数据也显示,在非阿勒泰旅游旺季的5月,阿勒泰度假产品的旅游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约370%。实践证明,吸引观众的不仅是阿勒泰的原生态美景,更是其呈现宁静祥和之美的精神故乡,阿勒泰成为个体的“赛博乌托邦”。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迷你剧作为文化产品,在平衡文化传播和故事主线的同时,凸显短剧和文旅相结合,有助于打造文旅新引擎。
四、规则:重建迷你剧和散文改编剧的文化秩序
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既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又会在一定程度改变社会规范。霍尔指出把私人收听带入公共场所的方式,这打破传统中“公共”和“私人”场所的划分界线,为重新制定社会规范提供某种可能[4]。
(一)塑造迷你剧典型——“微尘剧场”
霍尔认为,规则在社会实践中既不断规范意义生产,又产生新的表征方式。当前,迷你剧作为一种新兴叙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观众对快速消费文化产品的需求。基于此,爱奇艺推出“微尘剧场”。“微尘剧场”主要推出精品短剧,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叙事核心,强调生活的本质与内在价值,不仅关注微观视角的个体生活经历,还关注宏观视角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贴近观众现实。例如,《我的阿勒泰》描绘阿勒泰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示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在淡淡忧伤的幽默感中凸显人们坚韧、可贵的品质,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并反思生活。
在文化循环视域下,迷你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通过“微尘剧场”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多样而复杂的社会现实,成为人们审视生活、享受生活以及创造意义世界的重要审美途径,并引发观众对剧集创作规则和社会现行规范的讨论。
(二)散文改编剧的影响与变革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自由形式和深刻思想内容广受青睐。迷你剧将散文进行内容改编,不仅体现艺术形式的创新,也体现传统的主流社会规范与独特的文化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有助于自身的制作与传播。例如,《我在阿勒泰》以女主角李文秀作为线索,将散文碎片串联成故事线,凸显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的观察,还原和再现散文对真实生活的反映,既弥补散文内容的空白,又构建剧集主线故事和重要素材。可见,迷你剧作为散文改编剧在保持散文原有文学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影视语言的转换,使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将文字的意境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享受[5],从而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助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外,迷你剧作为散文改编剧还能够赋予内容新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迷你剧立足于散文通常具有的强烈个人色彩和时代印记,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和观众需求,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能够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我的阿勒泰》通过加入生态资源保护、民族融合等主题,成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产品,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认同。值得一提的是,迷你剧作为散文改编剧在未来的影视创作中具有巨大的潜能,能够助力文化传播与社会变革。
五、结语
文化循环理论将文化看作一个整体,不仅关注文本内容和传播对象,还凸显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揭示文化在社会背景下的实践功能,为全面解读迷你剧等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我的阿勒泰》为例,通过将影像文本置入具有接合性关系的表征与认同、生产与消费、规则等过程,以新的思维方式探究迷你剧的意义建构、社会认同、实践发展与传播互动,从而助力文化产业秩序的重建,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晓杰,温佳宝.流媒体时代迷你剧的电影化创作趋向[J].中国电视,2022(09):35-41.
[2]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张步中,董银娥.从文化循环视角反思“她题材”剧集创作[J].中国电视,2023(06):86-93.
[4]杜盖伊,霍尔,简斯,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霍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陈子靓.李娟散文的简约风格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