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赓续:非遗类文化节目的认同建构研究

2024-10-31 00:00:00徐振祥上官孟琦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0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非遗类文化节目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现象级”的非遗节目,这些节目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使观众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非遗类文化节目的“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创新,还在于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建构起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文章以近年备受关注的非遗类文化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观众认同建构路径,探索非遗类文化节目建构文化认同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非遗类文化节目;文化;认同建构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岁月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国独特的文明历史与民族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优秀的非遗类文化节目能够引导公众走向非遗、了解非遗、探索非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非遗类文化节目掀起了弘扬非遗文化的新热潮,以《非遗里的中国》《艺览吾“遗”》《非遗公开课》为代表的非遗类文化节目皆获得了观众的认可。非遗类文化节目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巧妙融合,通过创新的展演形式和多元化的传播路径,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搭建了非遗文化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增强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研究非遗类文化节目,探究其观众认同建构路径,对应用非遗类文化节目正向影响观众的价值理念,凝聚社会文化共识,提升我国非遗类文化节目的制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一、非遗类文化节目:传统非遗文化的影像深描

(一)联结地域文脉,共绘非遗画卷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性文化资源。非遗文化生长于各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中,是在地域文化根脉的滋养下孕育出的文明结晶。因此,非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众多非遗类文化节目以地域文化为纽带,联结地域文脉,绘出一幅地域色彩浓厚的非遗画卷,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例如,《非遗里的中国》在全国各省打造非遗街区,以互动体验方式呈现当地多项非遗项目。节目致敬传承匠心,实景拍摄100余项非遗项目,打破了非遗文化在物理空间中的离散分布状态,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汇集起来,高度复原了蕴含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非遗记忆场景。节目通过情景再现、舞台表演等方式,实现了物理空间向媒介空间的精妙转换,使观众能在媒介环境中获得虚拟在场的深刻体验。镜头语言的影像化表达使观众能够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理解特定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因素与非遗文化之间的关联,强化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二)聚焦人物故事,彰显匠人精神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核心人物,非遗传承人的执着坚守与创新实践是非遗文化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关键。非遗类文化节目将视角聚焦于非遗传承人这一群体,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微叙事”,用镜头记录非遗传承人精湛的非遗技艺和动人的非遗故事,向观众展示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与现代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在非遗类文化节目中,非遗传承人的叙述更具专业性与权威性,能够使观众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而形成对非遗文化更具象化、情感化的文化记忆。例如,非遗类文化节目《中国手艺》邀请了众多手艺传人与非遗专家,共同展示传统非遗手艺之中凝聚的民间智慧,通过深入的文化探讨来挖掘传统非遗手艺背后深厚8gIiT9eRN2DrZtb5Y0nU2A==的文化内涵,在细腻生动的叙事表达之中串联非遗文化和匠人精神,使节目更具人文色彩,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高品质载体。非遗类文化节目通过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经验、生活故事,向观众展现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也为观众揭开了非遗传承人的神秘面纱,将非遗文化由遥远的历史符号转化为活态化、生活化的全新文化体验。非遗类文化节目面向大众,让非遗传播回归于民,促进文化自信等正面情感的产生,进一步建立起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

(三)技术赋能表达,展现非遗灵韵

非遗文化历史悠远、底蕴深厚,脱离了现实生产生活场景的非遗技艺逐渐与现代社会产生距离。在非遗类文化节目中,数字媒体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影像的诠释空间,技术与艺术融通所形成的全新艺术展演形式能够打破历史距离感,展现非遗文化灵韵,让观众享受高质量的视听盛宴。非遗类文化节目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创新运用CG特效、人机交互、大数据、裸眼3D、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焕新非遗文化符号,在动静、虚实之间凸显非遗魅力,勾勒出生动鲜活的非遗图景。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便综合运用超比例拍摄、超微距摄影、混合现实、CG特效等技术手段,构建出古今相融的展演空间,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非遗技艺的整体样态,让遥远又陌生的非遗技艺变得可观、可听、可感,为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在先进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非遗类文化节目所记录的真实、立体的非遗影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增强了观众的临场体验感,强化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传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实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意性表达,满足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浪漫化想象,有助于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二、非遗类文化节目建构认同的路径分析

(一)感知:唤醒文化记忆,建构文化共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非遗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大众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非遗类文化节目为传统非遗文化的重现提供了平台,其构建的影像空间成为文化记忆的展演场域,能够唤醒观众的非遗文化记忆,逐步形成对非遗文化的新认知。近年来,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非遗类文化节目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非遗类文化节目应用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与表达方式有效地增强了节目的空间效能,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实现与非遗文化跨时空、跨媒介的“共在”。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采用穿梭运动镜头并结合时空凝结技术呈现“非遗视觉大片”,运用高自由度视角扩展技术、超微距摄影、超比例拍摄、时间切片超高清AI系统等媒介技术手段展示非遗绝技,立体、生动地呈现非遗文化。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非遗类文化节目构建了一个虚实交织、共在共话的传播场域,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并为观众搭建了一座传统文化与大众生活接轨的桥梁,增强观众的身份归属感与价值认同感,使观众建构起对传统非遗文化的认同与共识,从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奠定基石。

(二)共情:激发情感共鸣,实现文化认同

学者喻国明在谈及互联网传播模式时,认为“过去是摆事实讲道理,现在要靠情感的输出、情绪的共振、关系的认同”[2]。非遗类文化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不仅要注重文化内容的传递,还要重视观众情感的激发。非遗文化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众多非遗类文化节目开始挖掘非遗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特质,创作更具情感力、更显主体性的内容。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在“湖南篇”中,串联了苗族鼓舞的实景演出、郴州银饰的锻制技艺和栖凤渡鱼粉的制作等非遗项目,以实景演绎建构非遗文化传播的生态场域,激发观众对乡土文化的共情。《非遗里的中国》还将非遗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结,使观众了解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认识非遗智慧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当前,诸多非遗类文化节目革新传统的单线传播模式,运用多方参与、多向互动的新型传播模式,显著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评论、弹幕等功能,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在非遗类文化节目塑造的文化空间之中共同建构关于非遗文化的集体记忆,完成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深度嵌合,群体性的互动仪式也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三)行动:践行非遗传承,彰显文化价值

詹姆斯·罗尔认为,文化派生于日常行为的重复性,作为这些重复活动积累结果的文化是人类合作和社会互动的基础[3]。非遗文化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最终亦唯有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凸显非遗类文化节目的传播意义。有内涵、有新意的非遗类文化节目能够引发观众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强烈共鸣,激发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参与兴趣,将对非遗文化的好奇与向往转化为体验与学习等实际行动,实现从“心动”到“身行”的转变。例如,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播出之后,带动了许多观众线下打卡“非遗同款”,去实景中亲身体验非遗文化,实现“知”与“行”的合一。在非遗项目的体验过程中,人们能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情感力也会转化为行动力。观众自发地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有关非遗文化的图片和视频,有助于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非遗文化的影响力。非遗类文化节目应以创新的视角去深挖非遗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与动人故事,引导观众关注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建立非遗文化的“朋友圈”,吸引广泛的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事业。

三、非遗类文化节目建构文化认同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节目形式,助力非遗文化“破圈”传播

青年群体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而非遗文化作为一个较为严肃的文化议题,目前还未能深入下沉到青年群体之中。因此,将非遗文化以更时尚、更富新意的方式传递给年轻观众,以实现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有效渗透与广泛传播,是当前非遗类文化节目的共同目标。非遗类文化节目应主动向年轻受众靠拢,注重年轻化、个性化、潮流化表达,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展现非遗文化,使青年群体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自发地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中的参与者。非遗类文化节目在主题的选择上,可选取与青年群体相关的成长、青春、亲情、友情等主题,以激发年轻受众的情感共鸣;在文本内容的编辑上,应贴合青年群体的阅读习惯,确保文本内容既彰显文化底蕴,又不失其通俗性、普及性,使观看非遗类文化节目成为青年群体追求精神享受的最佳选择。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4]。在进入智媒时代后,观众的感官“阈值”不断提高,非遗类文化节目应把握科技发展赋予的机遇,运用新技术来传播非遗文化。5G、AI等新兴技术能够有效提升非遗传播内容的视觉表现力,有助于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感受到非遗文化所蕴藏的生命力及现实魅力,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化、智媒化传承,助力非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破圈”传播。

(二)推动二次传播,打造非遗文化“全民狂欢”

新媒体时代的观众不再只是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成为受传合一的产消者。非遗类文化节目可以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创建官方账号,及时上传节目精彩片段,与观众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用情怀促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导观众在其社交媒体平台自发地进行分享,从而形成网络人际传播链条,使信息在短期内实现快速裂变式传播,增强节目内容的传播效果。保罗·康纳顿认为,个体的情感记忆以文字、符号等刻写实践的形式进行保存[5]。当前,集体记忆建构进入大众刻写时代,内容生产与传播权力的下沉,使每个主体都能对网络素材进行二次创作。非遗类文化节目应鼓励观众进行基于节目内容的二次创作,实现媒体生产者与观众共同完成非遗故事的拓展和文化空间的再造,丰富非遗文化传播内容的形态,打造内宣、外宣协同联动的立体传播矩阵,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传播景观。在这一过程之中,所有参与者以价值认同和精神契合为基础,建立起更为紧密的情感关系,在心理、情感上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实现更广泛的情感共振,以积聚的情感能量带动现实的行动实践,从而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播。

(三)促进跨界融合,彰显非遗文化当代价值

非遗类文化节目要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探索多业态的发展路径。非遗类文化节目应以传播非遗文化为内核,尝试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演出、文创、游戏、美妆等行业融合,创新开发更为多元的非遗文化产品,使非遗文化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例如,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播出之后,便带动许多观众线下亲身体验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使非遗文化成为地方文旅的名片,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播。非遗类文化节目还可以积极尝试将非遗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发出各种形式精美的非遗文化特色产品,使非遗文化有更丰富、更具象的物理载体,以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商业价值。非遗类文化节目还可将非遗文化与演出、游戏、美妆等行业进行创新融合,联合多方力量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开发,发挥非遗文化的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四、结语

非遗类文化节目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在增强大众的历史认知和建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类文化节目通过建构“文化场域”有助于培养观众的文化素养,唤醒观众民族血脉中共同的文化记忆,实现观众对非遗文化认同的建构。未来,期望更多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生动有趣的非遗类文化节目出现在荧屏中,通过影像展现非遗文化的恒久魅力,助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承担起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使命,为强国建设注入文化动能,不断提升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喻国明.虚拟人、元宇宙与主流媒体发展的关键性操作要点[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2(01):4-8.

[3]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