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4-10-31 00:00:00丁寒李丽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0期

[摘要]文章以1053种高校学报(中文)为研究对象,调查高校学报网站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的情况发现,只有9.3%的高校学报在网站上设有与出版伦理规范相关的栏目,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存在出版伦理规范制度建设不成熟、出版伦理规范要素不全、对出版伦理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增强出版伦理意识,优化网站设计、完善出版伦理规范内容,多方合力完善出版伦理规范体系建设的优化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的措施,以确保高校学报落实出版伦理规范制度。

[关键词]出版伦理规范;高校学报;网站;COPE

出版伦理指作者、编辑、出版机构等各方在出版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体现了出版行业对公众利益、社会责任、学术诚信等方面的重视和承诺。国际上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出版伦理规范,如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根据《期刊编辑行为准则和最佳实践指南》《期刊出版商行为准则与最佳实践》发布的“核心实践”,该实践可以指导出版商、研究者、期刊编辑等相关人员维护学术诚信[1]。同时,Elsevier、John Wiley&Sons分别制订了《出版伦理》和《科研诚信和出版道德最佳实践指南》。我国期刊从业者也针对出版伦理规范建设开展了诸多研究工作,如陈咏梅等结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制订和实施出版伦理规范的实践,并发布了详细的出版伦理声明[2]。同时,陈咏梅等基于撤稿数据库发现伦理失范常与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并存,从而提出科技期刊应采取开展伦理宣传、加强投稿论文的伦理审查和撤稿惩戒等措施[3]。徐婷婷通过对同行评议伦理规范的调查发现,在其所调查的73种期刊中,只有12种期刊网站公布了同行评议伦理规范内容,且内容各异、不全面[4]。刘冰梳理了出版机构和作者以外的出版相关者的伦理责任,指出期刊出版相关主体应制订伦理政策以构建完整的出版伦理生态[5]。解贺嘉等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应加强对国际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对规范文本的研究[6]。由以上研究可知,科技期刊“全、小、散、弱”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统一的出版伦理规范,且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完善。

高校学报作为我国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次),共有15所大学累计32篇论文涉及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署名问题、数据问题、抄袭剽窃等[7]。目前,学界针对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的探讨较为匮乏且不够全面。鉴于此,笔者深入调研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的建设现状,对捍卫学术界的诚信基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全面调查我国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现状,笔者以1053种高校学报(中文)为研究对象,调查高校学报网站有关出版伦理规范的建设情况,分析我国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调查结果

首先,笔者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查询高校名单,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本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其次,笔者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查询高校学报名单,结合上述高校名单筛选本科类学报名单,剔除非相关学报后选定1062种高校学报。最后,笔者根据选定名单依次搜索学报网站并记录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相关情况,由于9种学报网站因为域名和维护原因而无法打开,最终统计了1053种高校学报网站的信息并形成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所有数据均经过二次复查、核对。

(一)出版伦理规范栏目建设情况

笔者通过对高校学报网站栏目的调查发现,只有9.3%(98种)的学报在网站上设有与出版伦理规范相关的栏目,设有《出版伦理》《出版道德》《政策伦理》这类明确栏目的学报有5.8%(61种),但其中4种学报的《出版伦理》栏目打开却无内容显示。同时,栏目名称不明确的有37种学报,这些栏目名称有《期刊介绍》《期刊声明》《投稿指南》《政策指南》《下载中心》《作者中心》《作者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出版伦理规范栏目的内容对作者、审稿人、编辑的责任/出版伦理有明确且详细的介绍,部分学报还会对出版者/编辑部的出版伦理、学术不端的认定和处理、利益冲突作出规定,医学学报还会加入医学伦理规范的内容。然而,总体来看,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栏目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报网站主页没有出版伦理规范相应的栏目或者栏目设置不明显,这说明高校学报缺乏一定的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意识。

(二)与作者相关的出版伦理规范

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8]。稿约作为规范作者投稿的重要条文,在一定程度上对规范作者学术不端行为起到导向和约束作用。因此,笔者对高校学报网站有关稿约的栏目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投稿指南》《投稿须知》《征稿简则》《征稿启事》等,调查发现,在稿约中明确反对剽窃行为的高校学报有88种,反对伪造行为的高校学报有25种,反对篡改行为的高校学报有13种,反对不当署名的高校学报有91种,反对一稿多投的高校学报有550种,反对重复投稿/发表的高校学报有24种,反对不当引用他人著述或虚假引用的高校学报有21种,反对文章内容涉及泄(保)的高校学报有94种,在稿约中要求稿件复制比/重复率在8%—20%的高校学报有40种。

(三)与审稿人相关的出版伦理规范

审稿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干扰评审程序、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盗用稿件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8]。因此,笔者针对与审稿人相关的出版伦理规范的栏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71种高校学报网站设置有相关栏目,如《审稿指南》《审稿须知》等,也有部分高校学报将出版伦理规范内容编排在《出版伦理》《法规制度》《工作制度》等栏目下方,但是其中有7种高校学报相关栏目下方无内容显示或者无相关审稿指示内容,因此只有6.1%(64种)的高校学报在其网站上设置了与同行评议相关的出版伦理规范栏目。

(四)与编辑相关的出版伦理规范

编辑是期刊论文质量的守门人,如果编辑对出版伦理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介绍编辑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辑意见、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要求、盗用稿件内容、干扰评审、谋取不正当利益等[8]。根据调查结果,只有6.6%的高校学报(69种)网站设有与编辑相关的出版伦理规范,且相关内容均出现在《出版伦理》《出版道德》等这类出版伦理相关栏目中,多伴随作者、审稿人的伦理责任一同出现。调查发现,相关伦理机构根据出版行业标准制订的规范内容较为全面,如《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根据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公布的相关准则制订的《出版道德声明》,其中针对编辑制订的出版伦理内容较为全面。

(五)其他相关的出版伦理规范

COPE整理的10条“核心实践”分别是:学术不端的举报、作者与贡献者的确认、投诉与申诉、利益冲突、数据与可重复性、伦理监管、知识产权、期刊管理、同行评议以及发表后的讨论与更正。针对“学术不端的举报”,笔者调查发现只有3.2%的高校学报(34种)网站有相关内容,而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多数学报会采取撤稿处理,并辅以书面警告、列入期刊黑名单、通知作者所在单位、限制署名作者未来投稿权利以及追索经济损失等惩罚手段。COPE建议期刊和出版商应明确介绍投诉与申诉的相关流程,笔者调查发现只有4种高校学报在网站上有相关内容,如《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在《政策制度》栏目下拉菜单《编辑政策》中提到申诉与反馈。“利益冲突”强调作者、审稿人、编辑、期刊和出版商的利益冲突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和处理程序,这有助于确保审稿过程的公平性。调查发现,有18种高校学报在网站的栏目中将利益冲突作为单独条目给予说明,且都是针对作者有关的利益冲突说明,其中有9种高校学报要求作者提交利益冲突声明文件或承诺书。究其原因,针对编辑和审稿人的利益冲突内容已在出版伦理责任中说明,而与作者相关的利益冲突内容牵扯甚广。“知识产权”强调所有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包括版权和出版许可)都应明确说明。调查发现,有55.5%的高校学报(584种)在网站上对稿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了说明,这些内容多数出现在下载中心的版权转让协议中。COPE在“核心实践”中指出期刊必须构建在其网站上或者通过nUz13/CDrqrlHJiqO7XG3wsM4psI+0IJerG3ZMffFt4=其他途径给予文章发表后更正、修改或撤回的机制。调查发现,只有1.1%的高校学报(12种)在其网站上有相关内容说明,其中10种高校学报在《出版伦理》栏目中设置有相关说明,如《华东交通大学学报》在《政策伦理》栏目中进行了详细说明。

二、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存在问题

(一)出版伦理规范制度建设不成熟

根据笔者调查结果,90%以上的高校学报在官方网站未设置《出版伦理》相关栏目,在网站明显位置设置《出版伦理》栏目的高校学报不足6%,且部分高校学报的出版伦理规范内容隐藏在其他栏目下拉菜单或者栏目内容中,不易被作者和访问者发现。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建设还不够成熟、出版伦理意识还有待提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2015年印发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提及建立期刊伦理规范。然而,当前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出版伦理规范或行为准则,这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伦理规范的建设起步较晚,各相关机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快步伐,根据期刊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科学的出版伦理规范。

(二)出版伦理规范要素不全

期刊出版伦理规范要素包括作者行为规范、编辑行为规范、审稿人行为规范和出版者行为规范。虽然调查发现部分学报打造的《出版伦理》栏目内容包含有作者、审稿人、编辑和出版者的行为规范,但是其内容覆盖并不全面。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在《出版道德规范》栏目中规定了作者、审者、编辑、出版者的道德规范,但是仔细查看却发现缺少了利益冲突声明、伦理监管、数据与存储等内容。

(三)对出版伦理的认识不足

高校学报出版过程的不同参与者都应遵守出版伦理规范,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学报网站发布的内容中针对作者的规范最多,其中550种高校学报在稿约中均有提及反对一稿多投行为,而强调杜绝抄袭、剽窃、不当署名等行为,以及公开利益冲突声明的高校学报较少;与编辑、审稿人、出版者相关的伦理规范内容更是少而不全,发布有相关内容的高校学报不足7%。由此可见,高校学报在出版伦理的认知层面尚显薄弱,其制订的出版伦理规范多聚焦作者单一的学术失范行为上。

三、优化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的措施

(一)增强出版伦理意识

高校学报作为特殊的学术期刊,其作者群体多为高校师生。因此,在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方面,高校学报不仅要发挥好自身的模范作用,更要承担起提高作者、审稿人、读者出版伦理意识的责任。一方面,编辑作为稿件质量的守门人,在稿件初审和送审时要注意辨别出版伦理失范行为。例如,编辑在初审时面对重复率较低的文章不能掉以轻心,要仔细核对重复内容,特别是研究方法、主要数据和结果/结论等,以提高高校学报的整体学术水平。对此,编辑部要鼓励编辑积极参加出版伦理培训和相关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期刊的交流合作,提高编辑和出版者的出版伦理意识,这有助于编辑辨别和防范出版伦理失范行为,提高出版效率和出版质量。另一方面,在面对高校师生作者时,编辑应发挥导向作用和科普作用。高校学报的作者多是研究生和老师,因此编辑在面对研究生的投稿文章时要了解作者初次写作的特点,有耐心地和作者说明出版伦理失范行为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师生作者的出版伦理意识,培养学术素养较高的作者群体。

(二)优化网站设计,完善出版伦理规范内容

针对栏目位置不明确、栏目内容覆盖不全面的问题,高校学报应进一步优化网站设计。当前,超过九成的高校学报均采用采编系统来接收投稿,其中,部分高校学报直接在其官方网站上集成采编系统,而另一部分高校学报则选择将采编系统作为独立平台运作。因此,高校学报将出版伦理栏目设置在其官方网站或采编系统网站醒目的位置,有助于作者和审稿人快速了解高校学报的伦理要求。鉴于栏目内容繁杂可能削弱高校学报对作者及审稿人的吸引力,高校学报可实施定向推送策略。具体来说,高校学报应在官方网站或采编系统网站上设置自动弹窗,弹窗应当在作者利用采编系统提交稿件并触及“确认提交”按钮之际时弹出,指明作者应恪守的出版伦理规范要点,且此弹窗需要经作者阅读确认后方可顺利完成稿件提交流程。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学报网站有关出版伦理规范的内容较为分散且不全面,多数栏目仅针对作者、审稿人和编辑给出了明确的内容指示,但是针对利益冲突声明、投诉与申诉、伦理监管等还缺乏相关规范。对此,高校学报可基于COPE提出10条的“核心实践”,结合国内外相关法规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出版伦理规范和监督反馈机制,这不仅可以防范出版伦理失范行为,也能在稿件发表后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三)多方合力完善出版伦理规范体系建设

国外出版行业对期刊出版伦理规范的研究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期刊指导原则,最具代表性的是COPE发布的“核心实践”。同时,部分国际数据库和出版商明确要求期刊的官网上必须公布完善而透明的出版道德声明或伦理声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出版伦理规范的建设。我国出版伦理规范建设起步较晚,高校学报又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多数高校学报由独立编辑部运作,非集约化的发展限制了高校学报的管理。因此,我国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方合作发力,相关部门应积极倡导行业协会(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等)制订并执行与出版伦理相关的行为准则,以确保所有期刊均能落实出版伦理制度。Scopus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其最低遴选标准中就要求“具有公开的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而Scopus中国学术委员会在推荐期刊时发现,中国科技期刊申请Scopus被拒的原因通常包括“出版伦理陈述缺失或不全”,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期刊的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意识还不够高。因此,要想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从出版伦理规范角度来看,高校学报在构建出版伦理规范制度时应严谨参照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标准与规范,如COPE提出的10条“核心实践”,以确保其伦理准则与国际接轨。

四、结语

笔者通过全面调查我国高校学报网站出版伦理规范的建设现状发现,我国高校学报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意识较为薄弱,只有少数高校学报在网站上编排了出版伦理规范内容,且规范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须形成统一的出版伦理规范并落实到出版过程中。尽管文章已就出版伦理规范的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但具体策略的深度与广度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应聚焦作者、编辑、审稿人及出版商等各方,就出版伦理规范的内容展开详尽调研,旨在结合各期刊的实际运营情况,提炼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具备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不仅是文章现有分析的局限所在,也是后续研究亟待深入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冰.科技期刊应重视出版机构与出版相关者的伦理责任[J].编辑学报,2021(01):27-31.

[2]陈咏梅,丛敏,王景周,等.科技伦理治理背景下制订生物医药期刊出版伦理声明的实践与思考:以《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为例[J].编辑学报,2022(04):426-432.

[3]陈咏梅,丛敏,王景周,等.学术论文中科研伦理失范现状,特征及治理策略思考: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J].科技管理研究,2022(24):198-207.

[4]徐婷婷.高校学报网站同行评议伦理规范的调查与完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7):859-865.

[5]刘冰.科技期刊应重视出版机构与出版相关者的伦理责任[J].编辑学报,2021(01):27-31.

[6]解贺嘉,初景利.国外科技期刊出版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2):139-149.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次)[EB/OL].(2024-04-12)[2024-08-28].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d/04/info92362.htm.

[8]国家新闻出版署.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EB/OL].(2019-05-29)[2024-08-28].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hybz/202210/P02022100460886735643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