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报道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农业期刊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文章以农业期刊为例,开展新质生产力在农业期刊出版主体建设、内容创新驱动、关键共性技术应用等发展路径研究,旨在不断提升农业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其他类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业期刊;融合发展;赋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3]。当前,新质生产力为出版业注入全新的动力,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旨在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农业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报道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4]。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期刊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鉴于此,文章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旨在不断提升农业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其他类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2]。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内涵丰富且特点鲜明。它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力,而涵盖知识、技术、信息等非物质要素,这些要素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不仅指工业,也应当包括更广阔的领域,尤其是农业,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不能“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5],差异化发展。农业作为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运用面向前沿领域、着眼未来的原创性、颠覆性、融合性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使生产要素创新组合,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助力农业向着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方向发展的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有助于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管理方式等不断产生,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管理、组织等方面,是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创新是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有助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中,新质生产力促进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得相关内容进一步聚合和深入。同时,新质生产力也推动农业期刊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合作,如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新质生产力与农业期刊的融合发展
(一)农业期刊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农业期刊作为农业专业知识的传播平台、科普宣传的载体、产学研合作的纽带,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6]。近年来,农业期刊的影响力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稳定[7]。农业期刊在关注农业科技前沿动态、报道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融合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的同时,强有力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然而,尽管整体趋势向好,农业期刊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由于传统发行模式的弊端显现以及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和替代效应,农业期刊的发行量呈下滑趋势,订阅率也逐年降低[8]。此外,农业期刊在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方面也面临挑战。一方面,稿源建设不足。部分农业期刊稿源建设不足,导致刊载论文质量参差不齐[9],影响出版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优质稿源稀缺。在职称评定、人才培养、奖项评定等方面,SCI论文及影响因子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优秀论文外流,且发表在国内农业期刊上的论文仅满足毕业或项目结题需要,质量往往不高[10]。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农业期刊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显得尤为必要。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为农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素质提升、高技术含量劳动资料和更广泛劳动对象为基础。对劳动者转型为新型劳动者,具体到出版主体和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农业期刊多为单刊发行模式,出版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编辑在学科专业知识与英文水平方面仍有不足[11]。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期刊新型劳动者,有助于农业期刊建设新型出版主体,打造高质量出版人才队伍。新型劳动对象则以内容为王,生产的对象已经不局限于作品内容,还包括与出版相关的数据信息,将各种出版生产要素和资源重组、优化,以释放最大的效能[12]。对生产工具转型为新型生产工具,人工智能、算力等新技术赋能农业期刊,以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带动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推动农业期刊在内容创新、出版效率、传播范围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服务支撑能力,搭建农业学术交流与推广的高端平台,从而推动农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出版主体建设:培育新型劳动者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农业期刊的出版主体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构建出版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培养链条和梯队,打造高质量出版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推动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
1.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农业期刊出版单位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及时解决出版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13],整合相关资源,有助于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农业期刊出版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实践场所,高校为农业期刊出版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科研院则为农业期刊出版单位提供技术创新支持,从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中国农学通报》编辑部等,自下而上发起构建“中国农业期刊网”[14],以实现农业期刊的集成发展及刊网的融合发展,服务于我国“三农”的科研创新及科学普及等工作。
2.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构建出版发展战略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构建出版发展战略是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包括技术、管理、内容、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并打造创新型企业文化,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如树立创新型思维、弘扬工匠精神、不怕失败、无畏困难的良好文化氛围[15],形成创新型企业文化。同时,农业期刊出版单位也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农业期刊属于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业,其传统收入模式可能不再适用[16]。如何在守好文化阵地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农业期刊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完善人才培养链条和梯队,打造高质量出版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农业期刊出版单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出版人才尤为重要。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重视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复合型出版人才,实施专业化分工和差异化培养,提升出版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链条和梯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农业期刊的出版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能够敏锐地捕捉农业科技前沿动态,还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农业期刊的数据分析、推广、宣传等工作。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根据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岗位职责,从学术审核、编辑校对、出版推广、学术会议、活动组织等方面开展差异化人才培养,打造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过硬的出版人才队伍,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链条和梯队。另一方面,在人才管理方面,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实施激励机制等,吸引国内外优秀出版人才进入农业期刊领域,通过提供丰厚的薪酬待遇等物质报酬和荣誉授予、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等精神激励,留住人才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通过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树立创新型企业文化、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等方式,逐步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通过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并打造高质量的出版人才队伍,为农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内容创新驱动:挖掘新型劳动对象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出版工作迫切需要提升内容建设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组织实施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提升计划,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中的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其形态和特性也在不断变化。
1.融合交叉学科,提升内容质量
在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中,无论技术形态和行业形态发生怎样的变革,“内容为王”始终是农业期刊的立身之本。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持续深化农业期刊的内容创新,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首先,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关注农业科技前沿动态,及时报道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通过深入挖掘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点、突破点来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次,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关注市场的动向,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搭建科研和市场的交流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和方法,用学术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学术理论。最后,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以提升内容质量为核心竞争力,不断追求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除了助力传统农业学科,还要推动农业学科与自动控制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型农业交叉学科发展[17]。此外,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还要把握机遇,坚持交叉学科问题导向,积极组约稿,发掘潜在的交叉学科评审专家,通过专栏、专题等形式,提高交叉学科内容的出版质量,从而吸引更多交叉学科的优质稿件,形成出版的良性循环,显著增强优质内容供给能力。
2.优化表现形式,提升外在形象和品质
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农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内容的深度创新和精益求精,也离不开表现形式的优化。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优化封面设计、栏目设置、排版印刷等表现形式,以提升农业期刊的外在形象和品质。
第一,优化封面设计。封面是期刊的门面。封面图像不仅凸显农业期刊的主题和特色,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在遵守封面设计基本规范的同时,通过优化封面设计流程、建立适合的设计团队等方式,突出农业期刊风格和特点,增强形象识别性[18-19]。第二,优化栏目设置。栏目是农业期刊的基本单位,农业期刊通过栏目设置体现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强化期刊特色,吸引读者和作者[20]。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根据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来建设特色栏目及品牌栏目,基于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来策划专栏,或与科研院所联合组织专刊,强化特色化办刊。第三,优化排版印刷。排版印刷是农业期刊外在形象的重要体现。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严格把关农业期刊出版表现形式的各个细节,优化排版印刷,提升外在形象和品质。
3.强化数据出版,提升发展新优势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引导出版单位深化认识、系统谋划,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创新出版业态、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数据要素在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中不仅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能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农业期刊的数据资产既包括自行加工、采购的数据资产,也包括出版业务自身产生的数据。数据资产则可以形成数字出版物、数据资源库、数据元素等灵活多样的产品。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深入研究数据要素的底层逻辑,重视数据要素在出版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将其作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实现数据驱动发展,必须从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强化数据要素优质供给、构建数据要素制度及推动数据要素交易、开放、共享等多个方面入手[21],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新优势。
综上所述,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通过及时报道农业科技前沿的动态,跟踪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优化表现形式,创新数据出版的新业态,使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前瞻性,提高内容质量,拓展内容深度,提升外在形象和品质,显著增强农业期刊的优质内容供给
能力。
(三)关键共性技术应用:创新新型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或技术。农业期刊的新型生产工具主要指出版业务中的技术。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实现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出版平台一体化建设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内容生产领域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中的应用,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为转型特点的农业期刊正迎来新一轮的革新浪潮。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紧密贴合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实现从传统内容生产向内容与平台协同发展的转变,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等基础平台的建设步伐,加速实现数字化出版、跨媒介传播及39bl+uL3sWaZi6fuW/S+Cj0rrJ8bZV2hAfY14a1Ils8=网络化运营,并借助平台一体化建设助力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协调的主体逐步在同一体系下有机相融,形成整体,协同效力[22]。出版平台一体化建设指将农业期刊的稿件管理、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发布等进行一体化管理,减少格式化问题错误率,提高编校和出版效率,优化出版流程,实现内容移动端阅读与传播,推动数字化出版进程,从而推动农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例如,《贵州农业科学》通过与企业搭建“XML一体化网络融合出版平台”,包含建立XML在线生产、在线编校、在线排版、在线网刊一键发布、在线精准推送的期刊一体化服务模式,使论文的在线生产过程可实现编辑、作者、排版人员的三方协同处理。
2.智能校对系统
编辑校对是农业期刊编辑工作面临的痛点。因此,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研发和使用自动校对系统,有效解决痛点,并开发AI智能校对服务,通过AI学习自动完成新稿件的校对。一方面,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在出版平台上嫁接专业语料库。语料库是由人工或机器标注好的真实语言材料组成的数据集,在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中,训练语料通常由通用语料和领域语料组成。通用语料用于错别字词、拼写错误等检测,领域语料可包括农业、生态、植物学、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面的语料库。另一方面,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在出版平台系统内置词库,包括常见敏感词、禁用词以及专业词汇等,并通过系统积累形成校样样本,以识别语法、拼写、错别字词、专有名词等内容,减轻编辑校对工作量。
3.知识服务交互化、个性化
当前,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以更易于理解和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吸引读者。一方面,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不断深化知识服务互动性,设置读者互动栏目,鼓励读者分享农业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与编者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期刊出版单位也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App、微博、抖音、快手、微赞平台等,打造线上互动社区,并组织线上讲座、直播互动等活动,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分享,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农业科技的魅力,增强读者黏性,扩大品牌影响力。例如,《农村新技术》设置《综合·编读》互动栏目,针对来电来函、短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QQ交流平台上读者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开设直播间,传授罗非鱼养殖、“钦蜜9号”花果期管护等新技术,宣传新知识。另一方面,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深入分析读者群体并构建独特的读者画像,更准确地把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更具专业性和精准度的内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与满意度[23]。例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台湾农业探索》,利用大数据底层算法,针对科研领域及其活跃度进行优选内容推送,实现点对点的读者服务,最大化地满足读者需求[24]。
当前,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期刊关键共性技术应用的创新。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精准推送,显著提高农业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率,为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当前,农业期刊作为承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解读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展示交流农业科技研究的成果、引导农业科学研究的方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农业期刊出版单位要以农业期刊为载体,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努力实现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9-09(0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3]黄庆畅,金正波,刘博通,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发代表委员热烈反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4-03-07(05).
[4]鲁博,谈平,武星彤,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途径的探讨[J].编辑学报,2019(S1):43-44.
[5]郑永年.如何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05):797-803.
[6]赵琳琳,张志钰,边书京,等.科技期刊助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06):44-46.
[7]燕照玲,卓文飞,齐红志,等.我国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基于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期刊评价结果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21(12):181-189.
[8]马雪,张玉玮,秦家慧.农业科技期刊综合实力的提升策略[J].科技传播,2020(09):48-49.
[9]张爱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索[J].乡村科技,2023(14):23-27.
[10]杨晶,吕拓,孙士涛,等.新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发展之路探索[J].天津科技,2023(11):85-88.
[11]李莹,段俊枝,曾庆东,等.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现状与影响力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0):1331-1337.
[12]范军,邹开元,田静瑶.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要求[J].科技与出版,2024(03):90-95.
[13]黄逸秋.我国出版科研协同创新的模式、瓶颈与对策研究[J].中国编辑,2020(06)nMwOIL9FviT6h0Wkj3DngE4zA0BE2EIadhO8q5y5318=:59-63.
[14]吕晓梅,刘迎春,杨爱东,等.我国农业期刊集群化发展实践及其创新模式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6):700-707.
[15]张新新,周姝伶.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构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要素新动能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4(06):11-20.
[16]陈少志,白永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视角[J].出版与印刷,2024(02):14-24.
[17]吴军辉,刘江龙,沈峥.新农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启示:以设施农业为例[J].南方农机,2023(05):26-29.
[18]陈春雪,张小庆.新时代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实践和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3(05):22-24.
[19]谭彩霞.农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现状刍议[J].传播与版权,2015(06):16-18.
[20]徐云峰,盛杰,张文涛,等.《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打造品牌栏目的实践:以《农业水土工程》栏目为例[J].编辑学报,2023(05):580-583.
[21]张新新,刘骐荣.新质生产力驱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J].中国出版,2024(12):8-14.
[22]彭子胭,田宏明.媒体融合“一体化”的含义、维度与路径[J].传媒,2020(24):70-72.
[23]魏玉山.2020—202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
[24]陈文静,柯文辉.农业科技期刊精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证分析:以《台湾农业探索》《福建农业科技》为例[J].出版广角,2024(04):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