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海量信息如何高效传播是新闻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信息可视化的优势,如传递清晰高效的信息和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等,阐述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的呈现方式,如图解新闻、动画新闻等,总结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存在的问题,如“时效性不足,影响信息的触达率”“细节表现不到位,影响信息的准确度”等,并探究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的优化策略。实践证明,结合受众个性化的需求,新闻媒体将信息可视化广泛应用于新闻领域,能够催生多种多样的信息可视化类型,拓展新闻生产边界。因此,新闻工作者要通过立足内容主次分明与体量适中、遵循美学原则、合理使用可视化工具,优化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提升信息可视化的表现力。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优势;应用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新闻媒体如何通过信息的有效呈现,将海量信息高效传播成为当务之急。这既凸显时代的发展,也适应受众的需求。当前,学界把信息可视化摆到越来越重要的研究位置,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信息可视化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信息可视化是将文字信息或声音、数据等抽象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的过程,涉及静态型、动态型、交互型等多种类型,既可以用来阐释一个概念,也可以用来探究一个问题,甚至讲述一个故事或展示一个过程。信息可视化可以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信息以更加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受众,满足新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凸显视觉设计的审美属性,增强新闻阅读的趣味性。
一、信息可视化的优势
笔者分析,发现信息可视化的优势有以下方面。一是高效传播。信息可视化有助于新闻媒体对文字信息进行分析重构,将信息内容进行视觉语言再造,使信息内容更符合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提高信息内容的传播效率。与此同时,信息可视化因多学科的介入而呈现更新颖、多元的信息内容,也有助于新闻媒体拓展新闻生产领域,将一些专业性高、技术性强的信息内容在更广泛的受众中进行普及。二是增强阅读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形态、新闻传播方式等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可视化有助于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受众的阅读体验,通过有趣、生动的信息内容,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可和点赞。
(一)传递清晰高效的信息
在信息化时代,海量信息不断涌现,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信息焦虑”,新闻媒体亟须梳理和高效传播信息内容,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现实需求。基于此,信息可视化可以通过快速形成知识模型,面向受众展示更加复杂的知识或事件,帮助受众更加清晰、高效地理解信息。同时,信息可视化也能够以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表达不同的信息内容,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例如,财经新闻通常涉及复杂的数据信息,对此,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信息可视化,将信息内容化繁为简,高效传播,或利用折线图或柱状图直观地展现经济发展趋势,或利用饼状图表示数据占比,从而清晰、高效地传达信息。
实践证明,信息可视化不仅可以有效展示数据信息,还是强大的叙事工具,有助于新闻媒体利用可视化的手段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向受众传达更深Mz9BSo4Jpt2h/wWEeUiN2Q==层次的信息和见解。
(二)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在传统新闻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多以图文信息为主,其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信息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交互式新闻、沉浸式新闻开始进入受众的视野,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当前,交互式新闻不仅改变受众的阅读方式,还将新闻变成一个可以持续更新和维护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闻生产边界。交互式新闻是利用计算机编程等技术实现叙事视觉化、交互化的新闻形式。其允许受众通过互动探索功能,如缩放、拖拽、筛选等,实现与内容的多层次、个性化互动,便于受众根据需求对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不仅提升受众的参与感,而且促进受众对内容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订制。沉浸式新闻则是新闻媒体追求的热点呈现形式,突破传统新闻的静态展示方式,融合音频、视频、VR、AR等多种技术,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观感,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
然而,无论是交互式新闻,还是沉浸式新闻,都离不开信息可视化,可以说信息可视化是基础。信息可视化不仅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还增强信息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并促成受众从信息认知到行为实践的改变。信息可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从早期的静态信息到交互信息的转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受众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的呈现方式
从发展历程来看,自信息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可视化的表达,也就是说,信息可视化并不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如史前洞窟中的绘画、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样、墓葬石窟中的壁画、古典小说中的绣像等都是信息可视化的生动表现。在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可视化更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独特的表现力而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当前,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创作工具的日益创新,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更加成熟,不断涌现图解新闻、动画新闻、H5新闻、VR新闻等多种形式。
(一)图解新闻
图解新闻指在信息可视化的趋势下,新闻媒体通过整合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数据,运用图示建构的视觉性新闻。如果说词语和句子是语言交流体系的一部分,那么图形、图像就构成视觉交流体系的主体。
数据可视化是近年来图解新闻的一大重点,新闻媒体深挖数据领域,通过数据可视化,让数据发声,用事实说话,为讲好新闻故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在全国和各省区市的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公布后,中国日报社将相关选题可视化表达,第一时间推出“春暖花开”创意版面,其中:版面中心为盛开的花朵,利用花瓣面积的大小表现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等信息;版面其他部分则通过图标、图形等元素,展示不同产业贡献率、社会保险覆盖率等信息,较为客观地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1]。
除了数据,文字信息可视化也是图解新闻的另一个重点。例如,为了展示公安工作取得的改革创新成果,《人民公安报》在2024年5月30日推出《砥砺奋进这五年·创新》特刊,其中6—7版以“改革为要,创新引领向未来”为主题进行信息可视化的设计,综合运用图示图形、剪影图像、新闻摄影、数据图表等具有科技感的视觉元素,形成精简的信息和视觉化表达,便于受众快速了解公安工作的改革创新成果。
可见,图解新闻利用元素在布局上呈现内容的主次分明,在色彩上展现视觉的鲜艳明快,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形成全新的阅读顺序。
(二)动画新闻
动画新闻是以动画来呈现新闻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得益于软件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展示方式的更新。目前,动画新闻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尤其3D动画和MG动画应用最为广泛。由于高效的制作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力,动画新闻在历史人文和科技重工等领域备受青睐。相比静态的数据图表,动画在展示事物发展和流程方面更具优势,动画新闻不仅能够再现新闻内容,而且能够为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内容提供有效补充。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空间站 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系列节目采用3D动画的形式回顾神州十五号的发射过程,沉浸式、立体化地呈现中国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2]。
MG动画则在利用视觉元素讲故事和传达信息内容的同时,加入动画元素,扩大信息内容的体量,增强信息内容的趣味性。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医疗惠民 健康新疆》在信息内容传达的过程中采用MG动画的形式,清楚梳理“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模式”两个概念,营造活泼快乐的氛围,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H5新闻、VR新闻更是以审美性、交互性、趣味性在信息可视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三、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可视化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为新闻内容提供了全新的呈现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时效性不足,影响信息的触达率
当前,在新闻领域,虽然信息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但是其应用于新闻生产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信息可视化新闻生产的时间越长,信息可视化与新闻时效性的冲突就越大,不利于新闻及时有效的传播。目前,信息可视化应用于新闻生产,属于融合生产过程,是多工种不断协调的结果,不仅前期需要新闻媒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期还需要新闻媒体付出更多的沟通成本,这在无形中对新闻的时效性形成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众对新闻的新鲜感下降。
因此,信息可视化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新闻事件,尤其在突发事件方面,信息可视化面临的挑战会更大。然而,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专题类新闻报道,信息可视化则具有较大的表达优势。实践证明,当前信息可视化的专题类新闻报道较多,突发性新闻报道则较少。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内容的精准传达是关键,新闻媒体是选择信息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还是选择传统报道手段需要进行综合考量。
(二)细节表现不到位,影响信息的准确度
信息可视化设计或不恰当使用颜色,或忽视文化差异,或文图不对应等,都会影响信息内容的精准传播,增加受众的理解难度甚至产生负面舆情。例如,在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若新闻媒体对颜色的情感属性理解不足,在需要表达安全或者平静时误用红色,则会导致受众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在需要区分不同信息时使用过多相似的颜色,则会使受众出现视觉混淆。这些细节表现不到位都会使受众误解信息,引发受众对信息准确性的质疑。
同时,信息可视化虽然主要涉及图形、图像等视觉化元素的运用,但是新闻媒体也不能忽略对文字的使用,尤其是数据的精准使用。例如,关于科技、医疗类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在重视视觉化元素运用的同时,要注重文字精准化表达,体现表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以避免缺少关键性的文字解释和数据补充,导致受众对信息理解出现歧义,甚至对内容产生负面评价。
此外,在新闻领域,信息可视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作品无精品”的尴尬境遇,且内容同质化、搬运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出现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创新的新闻生产之间不匹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新闻媒体必须从技术、思维、工作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和改进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和思路,并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发挥人才技能精、专业强的作用,有效做好专业化的新闻制作与传播。
四、信息可视化在新闻领域的优化策略
在新闻领域,信息可视化与前期新闻策划和内容质量密切相关,视觉传达是否准确也成为关键一环。能否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并抓住受众眼球,直接考验新闻媒体的信息可视化水平。因此,在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要鼓励新闻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掌握信息可视化的基本策略,优化设计方向。
(一)立足内容主次分明与体量适中
优秀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应当展示合适的内容体量,确保内容主次分明,逻辑清晰,避免因体量过大而给受众造成信息密度过大的负担,呈现信息内容的无效传达。也就是说,新闻媒体不应为了追求所谓的内容完整性和分量感,而不分主次、不顾逻辑的面面俱到,形成信息堆积。
因此,新闻工作者进行信息可视化要做到内容的精准传达与高效传播。为了保证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新闻工作者要控制好内容体量,若传达的内容过多,受众则会湮没在信息海洋中无法自拔;若内容过于精简,受众则会形成认知障碍,从而降低传播效果。此外,新闻工作者进行信息可视化还要注意强化内容的主次比例,即主要信息整体性强,占比多,翔实且富有画面感;次要信息以点、条为主,占比小,多元且富有变化。这样才能起到补充作用,实现“君、臣、佐、使”逐次分布,从而有整体、有部分,对后期设计框架的搭建和整体布局会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可视化的终极目的是可视化,而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除了内容主次分明和体量适中,文字信息的表达也不能忽视。因此,在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以视觉性的文字阐述为主,尽量减少抽象语言的使用频率,如表达“引领”用“照亮”“领航”,甚至用“灯塔”“火炬”,使信息内容形象化。
(二)遵循美学原则
为了高效传递信息,减少受众的认知障碍,新闻媒体进行信息可视化要遵循美学原则。在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从构图、节奏和色彩等方向施力。
第一,构图。构图是造型术语,即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内容和主题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3]。关于构图,东西方绘画理论有诸多论述,对创作、设计有指导作用。例如,西方绘画的“对称均衡”“对比统一”,中国绘画的“计白当黑”“疏密聚散”等,其中“疏密聚散”是中国绘画中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思维,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为信息可视化提供诸多启示。为了突出信息内容的主次,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构图时要科学地规划空间,通过布局文字信息和可视化元素来确定信息内容的大小关系、疏密关系、聚散关系等,以更好地展示信息。而新闻工作者为了强调信息内容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有目的地大量留白,这就是中国绘画的“计白当黑”,以达成传播效果。
第二,节奏。节奏是信息可视化的灵魂。信息可视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新闻工作者对信息可视化节奏的安排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信息可视化内容来看,该画从左至右依次呈现“城郊景色”“汴河虹桥”“市区街道”三个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又穿插许多小场景,给人繁而不乱、长而不冗的感觉,这就是节奏所带来的效果。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信息可视化时,尤其是在面对大主题、多领域的信息内容解读时,要通过分区、分块、分主题的节奏来表达相关内容,并在大节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小节奏,如趣味内容、创新形式等,形成音乐般的节奏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可视化的效用,准确传达受众易于理解的信息内容。
第三,色彩。在进行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合理利用色彩可以增强信息内容的设计效果,辅助信息内容更好地传播。色彩作为信息可视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既通过创造视觉焦点,吸引受众注意力,又利用不同搭配,重建信息内容的阅读顺序。此外,色彩还可以用来烘托信息内容的氛围,强化受众的情感共识,并确定主题风格,形成特定的审美风向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色彩在信息可视化方面能够发挥有效的辅助作用,但是新闻工作者对色彩的使用要慎重,因为复杂的色彩也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干扰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总之,为了保证信息可视化的有效传播,新闻工作者要严格控制色彩的运用,对色彩的情感属性和文化价值了然于胸,从而恰如其分地用好色彩,有效表达信息可视化。
(三)合理使用可视化工具
具体到新闻呈现,合理使用可视化工具是必须的。新闻工作者合理使用可视化工具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要拒绝工具带来的便利性,因为工具的进步反映着整个行业的进步,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才能不被行业淘汰;二是不要滥用工具,既对可视化工具不过于热心,也不过分依赖,要明确可视化工具的作用是辅助生产。
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的不断涌现,无论是新闻生产前期的数据分析、有效信息的提取,还是新闻生产后期的信息可视化,新闻工作者都需要合理使用可视化工具。例如,Midjourney作为一款有效的可视化工具,可以根据关键词或者图片生成多种信息可视化的结果,呈现较高的内容质量,并能够在既有结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这款软件不仅适用于普通受众,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可视化设计的门槛,让多学科融入信息可视化成为可能。可以说,在新闻领域,可视化工具的普及和合理使用,能够提升新闻生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不过分依赖可视化工具,将对工具的使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优秀的内容作为根基,避免因博眼球、蹭热度而滥用可视化工具,导致信息可视化内容流于表面,远离新闻信息可视化的初衷。新闻工作者还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合理使用可视化工具,优化信息可视化策略,与各方通力合作,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五、结语
在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今天,信息可视化以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闻领域,其也因形式多样、传播效果佳而受到受众喜爱和新闻媒体认可。当前,信息可视化已成为推动新闻内容革新和扩大新闻报道领域的新方法,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要利用信息可视化的优势,正视信息可视化的不足,在进行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可视化信息内容,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田驰,傅瑊瑊,刘东成.中国日报:融合背景下纸媒视觉创新的探索[J].新闻战线,2023(08):21-25.
[2]张怡梦.科技新闻如何从“曲高和寡”到“喜闻乐见”:以神舟十五号报道为例[J].全媒体探索,2023(07):53-54.
[3]田丰,傅婷辉,吴丽娜.VR电影与传统电影叙事时空比较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11):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