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世界自然灾害问题频发,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只有正确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阐述学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从而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关键因素。在探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率先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高校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需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工作。结合我国高校现实状况,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80
1人与自然关系探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三个文明发展阶段,在这几个时期内,人类都是依靠自然提供物质资料来获得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向生态环境排放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这种物质变换以人的劳动为中介来进行,人类对自然界不合理地开发使用,使得物质变换断裂即生态环境失衡,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反过来制约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保持着敬畏和崇拜之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在此时期,人类的劳动工具比较原始,生产效率比较低。人们每天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人相较于自然处于低位,人们在自然面前只能选择屈服和顺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并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及手段都有所提升,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位置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二者保持整体和谐,但在一定区域内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现象。
进入工业时期后,人类极大程度地打破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类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遭到肆意挖掘,人类运用相应技术加工获取的自然资源,从而获取相应的物质财富。这样的情况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尤为显著,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提升方面占据优势。资产阶级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沉迷征服自然,贪婪于自身财富积累。随着资本家对于资本增殖和财富欲望的愈演愈烈,西方资本社会的问题逐渐显现。人口饥饿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明显抬头失衡的现象。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人类被自然控制或者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始终受到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无论是将人置于自然世界之下,还是将人置于自然世界之上,均属于人与自然分裂的二元世界观,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奴式”建构,未能找到人在自然世界中的确切位置。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在人与自然两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作为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主体性存在,而自然界仅是具有工具价值的客观性存在。人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在使用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上占据了优势,从而获得了利用和剥削自然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人在利用和剥削自然中逐渐迷失,进而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可以统治自然和主宰自然。尽管人类在和自然的关系博弈上获得了胜利,但是自然也给了人类相应的惩罚。
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其相对,认为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更强调应该把主体的范围进行扩大,自然界以及其他的自然生物都应该被囊括其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观点和论断,也就出现了动物权利论和生物中心主义等各种学派的出现。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在自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不能只看到自身的利益,必须兼顾动物和其他自然物的利益。如果仅仅只是从人类个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所谓自然界的“平衡”必然会被打破。从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除了在人类社会提倡平衡的观点,同样在自然界也适用。
两种主义的对立矛盾点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西方学者对此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它强调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奥康纳,在对自然、环境、生态学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建构;福斯特也十分注重“实践”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实践”是产生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另外,他还提出“实践”离不开“自然”。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以自然条件作为物质基础。
2人与自然关系“错位”剖因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交往关系,交往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意识到,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肆意毁坏生态平衡系统的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有平等的地位。人类主动破坏了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地位关系,打破了大自然发展平衡状态,会遭受相应的惩罚。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也意味着人类正在使用错误的方式与自然进行沟通。人类要想破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难题,应该寻找到正确的“沟通”方式,寻找到人与自然之间最恰当的位置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指出“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居住,而且工人还不如从前住在洞穴中的野人,野人住在洞穴中感到如同鱼儿在水中那样自在,因为他每天都可能被赶走。他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从这里可以联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工人的实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家因为内心对于资本增殖和金钱的无限贪婪。资本家通过剥削劳苦大众的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扩大产量,获得高额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不仅仅剥夺工人合理的收入,还把工人挤进恶劣自然环境。资本家对于资本增殖有着近乎痴迷的状态,是因为充满着对于“金钱”的欲望,沟壑难填也就带来了无限的剥削,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越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中,“欲望”可以被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人性的迷失,是人被欲望所迷失方向,正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就会试图去寻找各种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一个人金钱足够的多,那么这个人就会去探求更为高档次的生活水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对社会地位的贪婪欲望。渐渐地,人就会被欲望吞噬,那时人感受不到欲望被满足的快感,反而体会到更多的惨痛代价。古代,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弱小的;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被认为是“双刃剑”,辩证地影响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地看,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探索和开发自然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手段,为社会演进和劳动工具的革新提供了“加速度”。农业社会的“刀耕火种”经历过科学技术的加持,转变成为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工具,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反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问题,给人类破坏自然提供了工具。人类使用的劳动工具越先进,也就提供了越多破坏自然的可能性,对自然破坏的速度也就更快。砍伐树木的切割机、高耸入云的烟囱、扑杀动物的红外线枪支……自然技术的不断更迭,对自然、自然界的动植物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后果。人们试图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获得在关系博弈中的胜利,获得“胜利”的快感。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人们逐渐陷入迷失,企图获得更多的快感,迫切成为自然的“主人”,从而凌驾于自然之上。贪婪的欲望,为人类开采更多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借口”。但是,人们应该看到,自我的行为已经遭到了自然的报复。自然灾害频发就是最好的写照。酸雨的形成,是因为工厂向空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导致土地酸碱性失衡、作物无法成活;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和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不断,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等。种种现象说明,人与自然两者位置的失衡必然引发自然界的反噬。
“欲望”左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寻找有效控制“欲望”的良方。曹孟勤教授认为,“人类唯有改变与自然界对立和征服自然界的自我规定性,确认自己拥有与自然界内在和谐一致的、守护自然界性质的人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欲望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威胁”。在笔者看来,如此解决方式是可以施行的。人类和大自然相处,应该是一种守护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征服的、带有“上帝视角”的态度,人类与自然不应该是“主奴”关系,应该是一种“看护”关系。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爱自然界,仔细去发现自然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利己主义,应该有更广阔、更接纳的胸怀去对待自然。
3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直致力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要求。高校是培养国家储备人才的重要基地,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是关键,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建设实践过程中,发挥青年人才的主力军作用。
由点及面,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环境建设问题。生存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给予人们只能是厌恶的感觉,长期居住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反之,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舒服的居住感受,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和愉悦的心理状态。对新的污染问题做好充分准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放心、舒心,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丽。要以生态福祉为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受益于生态治理带来的繁荣。高校应推进育人任务和课程设置相匹配,根据不同学科单独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类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发挥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积极倡导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在评估中的权重,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勇于发现社会发展过程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寻找问题的视角,寻找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问题的密钥。
由浅入深,倡导大学生逐步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的研究。高校应该设立专项基金项目,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探索,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落实学以致用、学以实用的科学研究落脚点。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重要性问题研究,以建设生态文明物质为前提,提升发展绿色经济的能力,使得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在城乡协同发展战732b342ad56cb958f18c53ba454654bd7a11e68ab13696b6e64027fe60e1ea45略中的关键作用,城市化进程依赖于乡村资源的保障,而乡村振兴则需借助城市化的推动力量。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在生态文明构建方面应该紧密合作、共同发展。从中国发展历史来看,之所以农村出现了落后的现象,主要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单纯依靠农业单模式增长。
由外及内,指引大学生思考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问题。高校作为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构,负责开展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承担了教书育人的关键职能。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度分析,高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过程实施主体,主导着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需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工作。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高校应该重视生态价值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绿色消费观等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跳脱出日常的教学过程,个体最终的发展将会体现在服务社会方面,故而个体发展必须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大学生作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价值,主动投身到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
由局部到整体,培养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全球化进程迅速加快,进一步加快了资本主义在某些落后国家自然环境方面的“掠夺”。资本主义根据比较优势对产业进行国际分工,选择将层次低、污染重的产业转移至落后国家,造成环境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坚定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排斥西方环境破坏严重的开发模式。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全球有序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大学生应具备“主人翁”意识。从个体“小我”做起,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带动群体、社会的观念、行为方式革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倡导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们普遍认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应敬畏、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观念演进,努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使之内在逻辑和谐一致。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社会是合乎人与自然生态一致性的。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每个人应当保持高度生态自觉意识,自觉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这种生态自觉与道德责任敦促我们主动积极地投身自然、关注自然。人有意识地主动走进自然、改造自然,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不做自然的主宰,应该双向互动,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3]曲建晶.以当代全球化问题为例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4):121124.
[4]鲁明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生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5,(02):17.
[5]汪先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微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5):1820.
[6]张太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当代意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视角[J].南方论刊,2018,(09).
[7]曹孟勤,姜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哲学思考[J].中州学刊,2019,(02):9297.
[8]范敏,何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裂变看生态问题的生成[J].求是学刊,2019,46(01):4552.
[9]金淑文.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实践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27(05):7279.
[10]徐浩,徐新华,杨百忍,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途径探讨[J].环境教育,2023,(1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