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地理学作为高校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较高的学科地位。基于该课程综合性、交叉性、复杂性、应用型等特点,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元素、深挖其“课程思政点”,旨在促进课程思政与经济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发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并从创建课程思政教学数据库、优化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完善“长久实效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地理学;人地关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抓住课堂主阵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不同层次中的价值和作用。其中大学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挖掘出“思政内容”,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理论知识教育的双重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其根本在于,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的改革更新,找准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思政教育规律,全面实现“教书、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是“显性”教育+“隐形”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从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课程思政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工作和任务,关系着国家人才培养的成效,影响未来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质量,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的提出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青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终身发展三者割裂的问题,不再是“唯分数论”“行为短视”等,而是重在培育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回归教育本质。db76dfa3af9759286fe28ddaf7b1a09887ae343a3079978bd572e943d559275e通过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更有利于他们坚定内心,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真理观,最终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思政与经济地理学的有效融合
2.1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元素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也是发展最快的学科,在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正因为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意味着其并不是一门“形而上”“大而空”的学科,需要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全面接触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让他们掌握对知识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同时也更需要明确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元素,从世界观、人生观、实践观、专业素养等4个方面(图1),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地理”的视角观察与理解现代社会的各个复杂层面,提高对“人地关系”的深层理解。
2.1.1世界观
一是人地观。让学生辩证地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二是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三是全球观。引导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培育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世界公民意识。
2.1.2人生观
NeilM.Coe,PhilipF.Kelly等人在《当代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劳动者与国家政府、公司一样,在全球经济空间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变革力量,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塑造经济地理。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标和追求,主动承担时代的发展重任,坚定信念,力求上进,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2.1.3实践观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事物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通过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学以致用,探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因,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机制,能够对社会经济的空间内涵与过程进行动态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4专业素养
经过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养成比较稳定的学科品格,如地理情感、地理态度、地理价值观等,还要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区位认知等,这些都是未来他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也是终身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学生成为对环境、对社会、对经济都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2.2“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
本文使用的教材为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共包括12个章节,基本框架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入手,研究单一企业(单部门、多部门、跨国和全球企业)区位、区域内企业关联及区域发展、区域间经济联系,以及经济活动全球化。
基于各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内在本质,并结合前文分析的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把握学科内涵和外延,深挖符合社会现实、适应发展需要、便于学生理解的“课程思政点”,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3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1创建“课程思政”教学数据库
基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与相关知识点进行融合,构建以经济地理学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数据库:一是教学案例素材库。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较多,知识面广、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特别是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等,因此,需广泛汇集古今中外的经济地理活动相关案例,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通过素材库的时间线,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学会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如在讲授“区域经济发展”章节时,可以结合我国东西部差异、城乡发展差异等,帮助学生理解实施西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二是文献库。选取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献资源,整理汇总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动态更新的文献数据库,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一方面可以拓展与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利于进一步进行课程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延伸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撑,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加强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在经济地理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三是相关学科资料库。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研究的学科,与自然、技术、经济等学科都有交叉,通过建立“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资料库,引入相关学科的代表理论和基础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2优化“多维互动”教学方法
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特别是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课堂,更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自我更新和优化,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是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以经济地理学知识应用为引子,提出问题,可让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开展自主与协作学习讨论,在此期间,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动态,给予帮助和指导,最后通过小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二是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带来巨大革新的时代,出现了微博、微信、抖音、VLOG等新媒体,具有话题性、灵活性、高效性等特点。可以借助这些手段,将课堂思政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新媒体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扩展,还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接受度,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共鸣,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未来甚至可以将“元宇宙”与经济地理学课堂讲授结合起来,打破时间和空间边界,打造“教育元宇宙”空间下的数字虚拟世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经济空间的发展变化,成为“经济空间的理性观察者”。
3.3完善“长久实效育人”评价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需要构建成熟的考核机制,对学生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和深入分析,客观真实地反映课程思政教学的结果,即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还要考核综合分析84b0f7e96e8c6aaab9169a8dde6b234b50dd0561a9741b58b6916d6951b745e5能力、创新能力等,以及理想信念、专业素质、个人发展等。因此可以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综合考核模式:一是“课前”考核。结合MOOC等网络课程平台,要求学生进行线上预习,完成相应问题,考核评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预习情况;二是“课中”考核。利用文献库、案例库等进行课堂讲授,通过课堂测验、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自主展示等,考核评价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三是“课后”考核。结合课后作业、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考核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水平。除此之外,鉴于学生长期发展、终身发展的课程思政目标,应建立“校外活动”及“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制度,关注他们在校园课外甚至毕业之后的发展过程,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学生成长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调整和完善在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衔接。
4结语
通过构建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数据库,不断助推学生综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并且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核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学科交叉视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情感认同、信仰认同,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也要认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跟随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建设同向而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尼尔·寇,菲利普·凯利,杨伟聪,等.当代经济地理学导论[M].刘卫东,马丽,张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李小建.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大学教材建设回顾及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2022,42(03):19+132.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4):465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007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